第5章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适合的选择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可能出错,不选择代价更高

布里丹是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他的出名主要在于据说他证明了在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他举的实例就是一头驴在两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间是完全平衡的。既然驴无理由选择吃其中哪一捆草,那么它永远无法做出决定,最后只有饿死。故事是这样的:

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要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他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最终,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那头毛驴最终之所以饿死,导致它最后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弃,不懂得如何决策。人们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效应”。

布里丹效应有三大特点:第一,追求最优。这样往往会一再丧失机遇。第二,最乱。情绪乱,思维乱,选择的标准乱。第三,最慢。发现问题慢,决策慢,执行慢。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效应产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违背了这条目标定律,既想得到鱼,又想得到熊掌,其行为结果是鱼和熊掌皆失。这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实际上是贻误良机,是在可能与不可能、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谬误之间错误地选择了后者,是最大的不完美。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仍是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决策之大忌。当我们面对两堆同样大小的干草时,或者“非理性地”选择其中的一堆干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饿死。前者要求我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进行抉择,以“有限理性”求得“满意”结果。

其实,布里丹之驴困境在管理企业中是经常存在的。如果一个管理者在面临两难选择时,举棋不定或者不知所措,那么最终结果可能是:轻者企业错失发展机会,重者企业关门停业。因此,一个管理者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在两难选择的困境中做出及时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在没有全力进入新方向之前,没有人可以准确地看清前行的道路,为了抓住机会,企业必须做出果断的决策。有时候,企业甚至需要进行一场豪赌,这是企业最高决策者必须承担的一项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最怕的是浅尝辄止,四面出击。浅尝辄止,很可能在快要挖到井水的时候放弃,不能探索出真正的道路来。四面出击,只会分散有限的精力和资源,不可能找到未来的增长点。

大赌有赢也有输,这是必然的现象。但如果长时间犹豫不决,代价可能更大。英特尔公司前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在回忆英特尔转型时谈道:“路径选错了,你就会死亡。但是大多数公司的死亡,并不是由于选错路径,而是由于三心二意,在优柔寡断的决策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最危险的莫过于原地不动。”选择可能是错的,但是不选择的代价可能更高。严重地说,后者无异于一种慢性自杀。随着竞争的损耗,企业的资源越耗越薄,可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少,看起来选择多元化的企业像是保留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权力,但实际上丧失的是在任何一点获得突破的可能性。

“看清了再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不会在现实决策中出现,因为当你看得非常清楚的时候,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个战略方向就不可能孕育着大赢的机会了。因此,大致看清楚一个方向的时候,企业就必须全力进取,才能够有所突破。

避免布里丹效应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果断选择后全力打拼。果断地抓住时机,确定新的行进方向,集中所有资源不遗余力地向新方向进发,这是一位优秀决策者应有的前瞻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