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再开口,方能事半功倍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应当事先有所准备,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面对突发问题或意外情况茫然失措的情况。

说话也是一样,有所准备才不至于惊慌失措、说废话、乱说话。因此,在说话前一定要先有所准备,避免盲目地开口就说,否则很容易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开口说话前在心中做充分的准备。因为倘若心中没数,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说出口的话往往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现实中聪明的人并不多。比如,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喜欢临场发挥,因为不知道面试官会问什么问题,所以干脆不做准备。等到真正面对面试官的时候,只要对方稍微施加一点压力,就紧张得头脑一片空白,就连准确回答对方的问题都做不到。但如果事先能做好准备,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局面。虽然事先准备的内容未必就是面试官会问到的,但是,事先准备像一剂心理镇静剂,有利于我们从容面对、理性思考,即便不能“字字值千金”,至少也能答到点子上,做到言之有效。

同样,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准备好了再开口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向他人提出某种要求之前,通常需要先在心里思量对方的身份、提出要求的方式和口吻、应该如何说服对方同意等。要知道,生活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说出的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因此,在“泼出去”之前就应当有所准备,准备好了再开口,这样才能言之有效,事半功倍。

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社交场合,这样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言之有效,让自己少说甚至不说废话,那就一定要在说话之前做好准备。要了解在什么场合适合说什么话,要清楚对什么人应该说什么话……总之,开口之前要有所准备,不要寄希望于临场发挥。

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临场正常甚至超常发挥的,那些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往往具有出众的说的能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开口前的准备已经化为一种本能。

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场合说话时都应该注意这一点,演讲、辩论等更要提前准备好话题以及所需要的素材,甚至打好草稿、列好大纲。

曾经有位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说,他主持节目时永远不会慌乱,秘诀就是他做足了准备工作。他认为,做准备工作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自信心的来源,是言之有效的前提。

那么开口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呢?总的来说,就是对素材的积累,而丰富的素材依靠日常的积累。想要使自己头脑中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扩大知识面

口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一个人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审时度势,运用丰富的素材,妙言成趣;才能对事物进行透彻精辟、高屋建瓴的分析,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在社交场上纵横捭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懂得的越多,与人交谈时的话题往往会越多。一个交际高手,就要了解交谈对手的兴趣所在,无论对方是哪一类人,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他都能够围绕对方的兴趣展开话题,这样才会使双方的交谈更加投机,更加深入。

所以,要想夯实口才的基本功,就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智慧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耀眼的宝石,从日常生活的言谈中汲取语言文化的精华。

2.不断积累有用的资料

多看多听,才会拥有良好的口才基础,才能便于模仿各种形式的语言。可以用来借鉴、参考的语言资料多了,说话所用语言自然就丰富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然会得到提高。语言的养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汲取。

首先是文学,文学被誉为语言思维轨迹的录像。就拿幽默文学来说,幽默文学在灵活思维、启迪智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学家都是幽默高手,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幽默风趣的文学名篇。当然,要成为幽默高手最直接的方法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泪水与欢笑、悲伤与欣慰、成功与挫折无时无刻不锤炼着人的灵魂。

在平常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笔画出那些有意义的语句,或者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其摘抄下来。一开始的时候不要贪多,但要坚持不懈,如此这般两三个月,思想定会比以前丰富许多。同样,平时在听别人说话时,也可以将充满智慧的词语和句子记下来,日积月累,我们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自然就会丰富起来。

3.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多思考,注意从别人的言谈中体会语言的要领。仅仅从抽象的概念中学习语言的要领,往往是不深刻的,只有结合大量的谈话实例进行深入的体验,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要领,从而使自己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