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保育的民主试验:阿拉善行记
- 萧今
- 2651字
- 2020-08-29 11:01:20
古来征战为哪番
据《阿拉善左旗志》记载,今阿拉善左旗之地,古为《禹贯》雍井之域,春秋时属秦,始皇时置北地郡,汉时属北地、武戚、张掖三郡,晋为前凉、后凉、北凉等所据,唐属河西节度使,宋景德中入于西夏,元隶属甘肃行中书省,称卫拉特。明永乐初为西部蒙古瓦剌地区,清康熙时属和硕特部,即阿拉善额鲁特部。
春秒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11年),今天的阿拉善地区先是北狄牧区(公元前770~前476),后来月氏与匈奴同牧于这片草原(公元前476~前221)。接着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北方的匈奴打败游牧于今日河西走廊及阿拉善地区的月氏人,独占今阿拉善大片地区,该地成为匈奴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的游牧区。西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征发甲卒18万,在今张掖、酒泉以北设置居延、休屠两都尉,以守卫黄河以西地界。西晋(公元265~317)时期,秃发、鲜卑部落牧于现在左旗西北部,匈奴贺兰部牧于贺兰山西部,匈奴铁佛部牧于旗东部,鲜卑拓跋部游骑出没于东部。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时,今阿拉善地区为西部鲜卑牧地。
中国历史上的边疆无定界,各个族部牧居参差无界,来来回回推进和退撤,征战不停。到了北魏(公元386年)时,氐族人吕光率部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建立后凉政权,辖今阿拉善地界。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隋将赵仲卿率兵攻打突厥,出贺兰山西,入今阿拉善境内。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隋朝设置武威郡为凉州,辖区包括今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部分地区。自此以后,大约这片地方就在中国中央政权的版图内了。在这之前,阿拉善是狄、匈奴、氐族、鲜卑、柔然、突厥、四纯、吐蕃、乌槌、达头可汗等族的游牧和居住地;之后到元朝,回、党项、回鹘、吐蕃、阻卜、鞑靼诸部都在此游牧。
图6-1 辽天庆元年,北宋政和元年地图(公元1111年)
元朝亡后,明朝为安定北部边境地区,将漠西蒙古“瓦剌部”的三个封建主马哈木、太平、图勃罗分别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赐给诸印,将漠北封建主阿鲁台封为“和宁王”。马哈木死后,其子脱欢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承袭“顺宁”王位,先后兼并其他三王的属部,合四部为瓦剌蒙古,也合称四额鲁特。
到16世纪,拥有4万之众的瓦剌蒙古逐渐分为四大部落,准噶尔部驻牧在伊犁一带,和硕特部驻牧在原苏联境内的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一带,杜尔伯特部驻牧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驻牧在塔尔巴哈台附近。16世纪末17世纪初,四额鲁特由于人口剧增、牲畜增多,草场不够等原因,有的部落开始向外迁移,以扩大版图。17世纪20年代末,土尔扈特部落首领率领部众离开原居地塔尔巴哈台,沿额尔齐斯河而上,赴俄罗斯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玛努托海一带游牧。和硕特部落领主巴尔斯图鲁拜虎(号顾实汗),为避免同准噶尔部发生冲突,于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率其大部属民进居青海(此后即称青海和硕特)。顾实汗之兄拜巴噶斯率领和硕特部少部属民也于同年从乌鲁木齐迁徙到阿拉套岭以西驻牧。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顾实汗应西藏黄教之邀进军留藏,并乘西藏内乱逐步占据全藏。后来,顾实汗的后代分别统治着青海、西藏和阿拉夏山(今贺兰山)以西的西套一带。
清圣祖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顾实汗之孙和罗理率部庐帐万余,由青海大事滩逐水草迂徒,移牧额济纳流域。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正月,和罗理至京奏请归顺,按大台吉例接待,并赐御服貂袭。是年,赐牧阿拉善地区,和罗理部定牧阿拉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王朝将和罗理部按四十九旗之比例,编制佐领,册封和罗理为罗贝勒,授札萨克印,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清史稿》记载其疆域为“阿拉善额鲁特部,至京五千里。东鄂尔多斯,西额济纳,南宁夏、凉州、甘州,北逾瀚海接赛音诺颜、扎萨克图盟。袤延七百余里,即贺兰山地驻牧蒙古”,总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旗府额肯衙门设在“夏日布勒都”,系锡林高勒镇、吉兰泰镇境内。
看来塞外一片广袤荒漠,为何千年战事纷纷?
据学者考证,内蒙古西部是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农耕与牧业文化兴衰交替,都与冷暖、干湿波动有关。湿暖时期,中原人口向北推进农耕;干冷时期,北族南移进犯。战国时,赵武灵王从恒代以北拓边至先内蒙地区,曾在阴山下设置云中郡,筑长城西至高阙以拒胡。秦始皇令蒙恬夺取“河南地”北达阴山,并进河套移民三万家,形成“秦时北攻胡,筑河上塞”。
表6-1 中国历史上冷暖与湿雨推测
资料来源:肖瑞玲、曹永年、赵之恒、于永《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发与土地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0、16页。
公元一世纪东汉开始,气候转入干燥少雨、旱灾频繁的寒冷期。据《后汉书》,东汉官员需赈贷敦煌、张掖、居延、塑方五原等地贫民及孤寡羸弱不能存者。西晋太康五至八年(公元284~287),匈奴十几万人内迁也在这个寒冷期。北宋末开始,曝寒天气连年。公元1000年左右,契丹、女真南下,建立辽、金政权与宋对峙。1200年,全国气温最低期,蒙古接踵南下。1700年左右,气候再转小冰期,满族入关。学者认为北族南迁都在气候寒冷期,而在恶劣的天气下,风沙流扩展。
古人征战抢夺绿洲,厮杀几千年不断,为父老妻儿寡母留下绝望,成为悲凉的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忠烈的背后是为糊口生计的争夺战,只好是“百战沙场碎铁衣”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阿拉善左旗不到3万人。如今的阿拉善人,是2500年厮杀中的绝命生还者的后代。
阿拉善是内陆高原,属于中温带干旱区。青藏高原阻挡印度洋湿气流入,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强锋也是强弓之末勉强到达贺兰山东面,天山和阿尔泰山阻隔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阿拉善左旗由北至南,年平均降雨量为在70~200毫米,阿拉善右旗50~124毫米,额济纳绝大部分地区不足50毫米,贺兰山降雨最多410毫米。阿拉善受大陆暖气团控制,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空气干燥,全年日照时数2900~3450小时,平均风速为2.9~5米/秒。在风速大、干燥的内陆气候里,年蒸发量为2800~410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几倍。
表6-2 阿拉善左旗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
资料来源:《阿拉善左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第151~153页。
小时候都喜欢听《一千零一夜》的神话故事吧,想象跟着骆驼在沙漠里走,去找绿洲;有绿洲就有水,就能生存。
这里有绿洲!巴润别立镇的腰坝是十大绿洲之一,田地阡陌齐整,防风林带成排,但看不到小河流水,也不见汩汩冒水的井。村舍的房屋、院里、路面,到处是沙土。这里耕地8万亩左右,占全盟耕地的四分之一。养育绿洲和草原的水从哪里来?生命之水在哪里?在沙漠里,有水才有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