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的项目

协会成立有两年半了,基于阿拉善而成立的协会,治理荒漠化的项目做了什么?负责阿拉善地区项目的副秘书长邓仪报告了采用内生式的社区发展方法的项目。

一是,这一年协会在阿拉善展开17个项目,项目团队共计建立4个社区(见第三章,表3-1)。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有两个项目点,吉兰泰一队召素陶勒盖嘎查、二队哈都呼都格嘎查,共投资78.91万元(协会投入21万元),以荒漠植被(梭梭林等)和草场保护为目标,形成了两个农牧民以村规民约建立的梭梭林保护区14.5万亩,对1180平方公里的梭梭林原生地的牧民实施能源替代(太阳能、风能、沼气)、多元化的养殖、本土生物资源利用(苁蓉等本土药材的种植),形成自然保护与当地人生存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杜绝了梭梭柴商业化买卖现象。牧民还承诺签约合理载畜的草场100万亩,自我种植恢复植被2000多亩,羊减少4679只。行动已经产生了生态保护的效果、效益。

表4-3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年度(2005.9~2006.8)业务支出审计

二是,项目团队在腰坝生态农业区铁木日乌德嘎查(贺兰队、黄土沟队),实施了生计可持续发展项目(舍饲养殖、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稳定了生态搬迁移民,他们不再搬迁回贺兰山草场,这保证了贺兰山的自然恢复,进而达到生态保护目标。已经投入82.04万元(协会出资60万元),项目在改良牲畜品种、改良农区土壤、铺设节水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此,有效保护草场35万亩,改良土壤200亩,管灌用水在原有基础上节约了15%。

三是,项目团队在另外一个农业区查哈尔滩的锡林高勒希尼呼都格嘎查展开工作。此地移民中,有的因生态恶化搬家3次。这里的项目采用节水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改变粗犷农耕和数量型牧业,期望有效地管理地下水及土地资源,减缓对栖居地自然资源的压力,寻求可持续。项目总投资55万元(协会出资25万元)。项目实施一年多时间,保护草场35万亩,含饲养殖新建圈舍2560平方米,新购二元杂交基础母羊240只、基础母牛119头,翻修村寨道路1.3公里,节水棉花种植300亩。棉花种植较原有玉米种植节水40%。

这四个点的社区项目,总计保护区域草场170万亩、梭梭林14.5万亩,两个农耕项目点灌溉用水分别较原来减少15%和40%,受益人群1267人。

四是,请来长安大学李佩成院士的研究团队,对生态移民聚居的农耕区腰坝镇进行地下水监测与评估,其他的植被、土地等研究项目也正在进行。还邀请了社会学、人类学专家对社会和移民问题,就“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与外来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关系做研究。这些成果成为未来项目行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全面、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资助的几个研究项目:①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从民勤到阿拉善:一个移民社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支付8.1万元;②社会调查——阿拉善地区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支付7.8万元;③地质勘探,研究阿拉善腰坝绿洲地下水承载力及可持续利用,目的是监测与评估地下水,支付20万元;④政策研究,阿拉善地区梭梭林生态状况调查及保育管理对策,预计支付12.4万元;⑤政府委托调查——阿拉善地区农业产业化调研项目,政府出资10万元;⑥与福特基金会合作的照片故事项目,预算13万元,已执行完毕。

“照片故事”项目是把相机发给农牧民,让他们拍摄自己身边的环境变迁,记录环境变化,改变环境观念,项目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好评。协会还拿出预算18.85万元,对研究项目成果进行整理出版,供科研、政府、协会等群体了解生态和环保的调查研究结果。这些项目对后来当地对生态的认识和决策起了作用。

大会的文字报告足以说明,这几个小小的项目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协会在阿拉善得到当地各级政府认可。左旗政府用正式文件的形式,把支持协会工作纳入对相关领导的考核内容,并在社区项目中注入部分资金。

副秘书长邓仪还报告了2006~2007年的工作计划,提出协会在阿拉善地区以内生式社区发展为核心。按照社区项目规律,一般三年为一个项目周期,2007年是社区项目的关键年,也是“内生式”模式能否行之有效并被广泛复制的关键年。需要完成四项工作:一,尝试从社区项目中适度撤出,以检验社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在社区项目平台上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促使社区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三,强化社区项目环保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的内在关系,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四,总结社区发展项目模式,从产品研发的角度将SEE社区项目模式化、可操作化,最终做到可复制和推广。另外,种植、养殖、新能源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才刚刚起步,投入不多,离社会化推进很远。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的“梭梭林保护项目”,协会担负后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