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题研究设计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视角出发,社会组织的存在理由取决于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而组织的功能,按照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则“取决于该种系统存在的社会理由,或亦是特定环境的期待”。但是,将这种要求由隐含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则是该系统的结构。结构,作为系统的各要素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并相对稳定地保持着某种秩序,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内在方式,不仅决定了在外部的系统功能,同时也是系统之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中介组织作为相别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另一种组织形态,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既是该种组织独特性的基本体现,同时又是它存在的依据。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可能性及实现程度首要的是取决于该种组织形态的特殊结构。

一 研究设计

就本书所关注的研究焦点——我国政府转型过程中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定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而言,主要存在两个关键的路径选择:是进行静态的断面剖析,还是动态的过程分析;是直接应用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理论,还是重新建构本土化理论进行研究。这里,我们选择将重点放在动态研究,适当结合静态分析;尝试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角度建构中层理论,并参考西方现有理论。

为了便于说明本研究的研究路径,需要先对“功能需求”所谓功能需求,是指社会为了维持其生存与延续,对一些基本生存条件提出要求。与一些生存条件对于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或其构成部分的维系也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果这些基本条件受到限制,那么系统的存续就会受到威胁。“结构”和“功能”三者的关系加以简单阐述。如同结构功能理论所阐明的那样,正是系统对功能的需求,驱动着原有结构的分化,促使新的、能够更好地实现功能的结构出现。同时,将功能需求由隐含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则是该系统的结构。结构因功能需求而分化发展,而一定的功能总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组织的外部构成决定其功能角色的定位,而组织的内部结构影响其功能的具体发挥。系统的功能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结构的分化,结构分化的结果产生新的结构,新的结构具有新功能,并通过与外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来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见图1-4)。

图1-4 功能需求、结构和功能关系

从我国已有的关于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的研究来看,这些研究多数或者采用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研究路径,或者通过考察社会中介组织对外部结构的作用来还原其功能。当社会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时,上述两种描述性的研究路径当然能够揭示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然而,如果将社会中介组织放入政府转型这个大背景中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类研究路径只能静态地反映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的不足显露无遗。政府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不断调适的过程。不断变化是这一过程最大的特点。政府体制结构,社会中介组织的组织结构,国家与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结构都在不断形塑之中。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仍然依照“结构决定功能”或考察作用的路线,就或者容易走向理想主义的社会中介组织功能观,或者难以全面揭示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并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把政府转型时期的重要变量——功能需求——引入到对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的分析中来,通过对政府转型过程中社会系统功能需求的变化来把握社会中介组织功能的发展方向,从而使研究拓展到动态的层面。

那么,功能需求是如何形塑结构呢?显然,结构是不会因社会系统功能需要一出现就自动存在的。社会结构必须通过行动者的行动才能形成,也只有行动者才能发现其功能需要。这就告诉我们,虽然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体处于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构成了其行为的客观框架,制约着社会行动者的选择。但不能忽视的是,行动者是有需求的、有意图的社会行动者,他们会在自身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认识对社会结构进行消极适应或积极创新。正是这些社会行动者尤其是新结构内部的行动者在自身价值观指导下“认识到的功能需求”替代了“客观的功能需求”,直接导致社会行动者的长期社会行动,进而对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推动或破坏力量,并最终促成一种新的社会构架。所以说,分化出的新社会结构实际上支撑和实现的是社会行动者尤其是新结构内部行动者所“认识到”这里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由于不被行动者的价值观所认可,而被排除在认识之外;二是客观存在,也为行动者的价值观所认可,从而顺利进入其认识;三是客观并不存在(可能是过于超前,前提条件不存在),但为行动者的价值观所支持,进而成为行动者追求实现的目标。的“功能需求”。两者交集部分的功能需求将会得到满足。而被排除在认识之外但又客观存在的功能需求由于没有得到满足,将会继续导致紧张和压力,促使行动者不断改进其认识,从而在一次次循环中逐渐得到满足。进入认识并成为追求目标,但却在实际功能需求之外的主观需求,由于缺乏客观实在的支撑,不仅很难得到满意的功能结果,而且,如果包含与“客观的功能需求”相背离的成分,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所以这类主观需求实际上是应该尽量排除的。

综上所述,虽然从长期来看社会结构的功能需求最终决定结构如何分化,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社会行动者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行动者与社会结构处于动态的互构关系之中。正是社会行动的这种内在逻辑,要求我们在考察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和定位时,必须同时注意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和个体的能动性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在转型这一特定的较短时期,价值观的变动也相对剧烈,因此还应该更加重视个体的能动性因素特别是新结构内部行动者价值观的作用。毕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如下:

首先,从政府转型出发,从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动的角度考察价值观中政治哲学转变的起点与终点。

其次,从政治哲学转型的终点出发,考察社会系统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需求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应然定位。

再次,综合运用抽样调查、深入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当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功能与定位。

最后,通过应然与实然的对比,分析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正确科学的研究路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与之相符、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或者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因此,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十分重要。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个案研究在过去的组织研究中被视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并已被证明在产生理论与实证观点上具有作用Gary, B. & Wood, D. J. , “Collaborative Alliances: Mov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991.。我们在研究当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探索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时,采取与一些社会中介组织的中高层管理者和政府工作人员作深度访谈的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来梳理政府管理转型过程中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具体研究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通过两种分析的对比,找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改进的方向。

实证研究方法是从实际状况出发,把握现实中的问题,然后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本书考察了外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发展状况,重点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可以解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建构中理想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实证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现实作如实的分析,弄清楚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及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实践发展的方向,在研究怎样达到目的时,与应然研究相联系,提出目标。通过这样的研究,得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中规律性的东西,升华为理论形态,反过来解释两者互动的真实情况,以利于把握规律,按规律行事。

3.比较研究

我们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问题。在横的方面,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如美国、欧洲和东亚社会中介组织的情况作了对比分析,力求从中汲取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纵的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历史发展情况。

4.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则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两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所不同。文献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文献分析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正如国外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分析人员如果忽视了作为备选方案来源之一的文献资料无疑将会是一个错误。……那些产生问题的实际领域的文献资料也应当在经过检查后将其作为应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还未予以检验的建议性政策的一种来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本课题通过获取相关互联网信息、电子资源和图书资料对国内外现有关于社会中介组织以及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关系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梳理工作,并对它们用归纳、类比和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这些成果对本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以及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等科学方法论,在本课题中起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三 经验资料获取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和个案研究,并在具体调查中采用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对已有的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经验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展开理论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途径,从而达到为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作用提供有效的政策性建议的目的。

之所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因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动之中,再加上登记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或因为介于营利和非营利之间而找不到社会定位,或因为目前的正式登记制度对其而言弊大于利而选择不登记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合法地位。这样,不仅普查是不可能的,就是抽样调查也因为总体边界模糊,难以编制合格的样本框,事实上也就失去了可行性。而典型调查虽是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出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因此,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其他调查方法的不足,为数字资料补充丰富的典型情况,在有些情况下,也可用典型调查估算总体数字或验证全面调查数字的真实性。

鉴于此,本次调查采用典型调查作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首先,考虑到社会中介组织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以及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类似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经济水平、结构和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以及中部城市群、西部大开发地区和东北重工业基地三个重要地区,共六个区域。六大区域的特征表现为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和地域。显然,这符合分层抽样各层内部同质性较强、层间异质性较强的要求。然后,在初步掌握和分析各个区域社会中介组织及相关情况经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调查对象的规模、活动范围、出身背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两者结合)、服务对象和机构所在地等要素,拟出一个比较大的调查对象的“备选名单”。最后,采用“专家意见法”确定最终调查对象,即邀请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参与“备选名单”的最后筛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

在具体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结构访谈和深度访谈、小组座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详细的结构访谈提纲。然后,在对调查队伍的培训完成后,让调查人员进行试调查。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访谈提纲和访谈技巧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据此对访谈提纲进行进一步修改,对调查技巧进行进一步强化。接着,开始实施正式调查。对所有的访谈对象都按照相同的次序和方式提出相同的问题,并在获得比较完整的定性资料的基础上,争取能够得到更精确的定量资料。最后,在结构访谈获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初步的分析和整理,提炼出一些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并选择相应的调查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小组座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态度和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