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人的影响

●天人相应

二十四节气养生中首先强调的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的各种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

自然界的四季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每六个节气组成,其中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正是农民遵循的劳作规律。

从时间概念上讲,现代人将一昼夜分为24小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2时辰,又把每一日分为四时,即“早晨为春、日中为夏、黄昏为秋、夜半为冬”。春为“生发”之季,早晨为春,正是阳气上升之时,有遏制伏邪功能;夏季具有“长养”的特点,日中为夏,而中午人气最旺,夏季又值阳气旺盛外浮之时,因此能制伏邪气,使人安宁;秋季具有“收敛”的特点,黄昏为秋,将黄昏时的人气比喻为自然界的秋气,趋向收缩衰弱,而病邪之气开始活跃,此时病情会加重;冬乃虫类蛰藏,天寒地冻之时,具有“藏”的特点,夜半为冬,是说人气退藏到内脏,如冬令收藏一样,邪气会弥漫周身,对病人尤其不利。

养生问答

中医所说的“邪气”指的是什么?

在中医理论中,“邪气”指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抗病能力)相对。邪气从广义来讲,指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从狭义来讲,指风、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等一些具体的致病因素。

人体器官的组成有很多与24有关,如脊柱是由24块分离的椎骨与骶骨、尾骨借助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接而成;胸廓是由胸椎、胸骨和12肋(左右侧各12肋)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人体经络的12经脉(左右对称各12条)也与24有关等。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天象、人体的观察和联系。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流注的顺序是:始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终又归于肺经。终而复始,循环不息。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脏腑的影响

《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即,将脏腑、经络与二十四节气归属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由此观察相互间的关系,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 肝气与春气相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故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其特性:喜调达,主疏泄。说明它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故春季宜选择疏肝理气、柔肝养肝之法,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人体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季特点,重在身心愉快,饮食宜减酸增甘。

五脏与五时对应关系

自然界分为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而五脏分别与五时相对应,表现为春应肝属风,夏应心属热,长夏应脾属湿,秋应肺属燥,冬应肾属寒。

※ 心气与夏气相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通”即相通相应之意。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有“心为君主之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说法。中医认为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充沛,而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的特性:心为阳脏,主阳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旺盛与否紧密相连。心脏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寿命。夏季养生既要避免喜凉太过,影响阳气外泄之机,又要防止暑热至极,汗孔开放致阴暑与风寒之邪乘虚入内为病。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心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 脾与长夏相应

夏热夏长,盛夏暑气当令,长夏湿气当令。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人体的脏器与季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而“湿”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大。“湿”为长夏主气,即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有“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说法,就是说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地之湿气上蒸往往形成湿邪,故湿邪伤人也多从人体下部开始。如湿性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都是人体下部的疾病。另外,湿邪最容易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又,湿邪重浊黏滞,容易阻隔气机,一般病情较长,缠绵难愈。长夏天气多阴雨,潮湿,湿气通于脾,易出现脾虚。因此,长夏之季应重视保护脾胃功能,补益脾阳。居室和办公室一定要通风、防潮、隔热,做好防湿工作,以减少湿邪对人体的侵袭。为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天,古人在丰富的养生经验积累中,提出了“长夏防湿”的养生原则,即健脾燥湿。其中,糯米、莲子肉、山药、太子参、茯苓等,都是适合长夏食用的清补健脾之品。

养生问答

什么是湿邪?

湿邪指的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者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所引发的病症。若为外感湿邪,主要症状包括恶寒风热、出汗却不热不退、关节肌肉疼痛、四肢困倦等;若是湿浊内阻肠胃,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湿邪会引发湿疹、带状疱疹、败血症、下肢丹毒、脚气感染等症,重则会造成肿瘤。总体来看,湿邪包括两类,即外湿与内湿:

1.外湿:大多是由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涉水淋雨引发的。夏季湿气最为旺盛,所以湿病多发。

2.内湿:为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数是因过食生冷或者嗜酒成癖,造成脾阳失运,湿由内生。

※ 肺气与秋气相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其特性:肺谓五脏之华盖,居于五脏最高位置,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上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口、鼻、皮肤干燥等症。因此,秋季护肺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抗衰防老的重要环节。此时,强调“无外其志”,不要被外界凄风惨雨、草木枯败的“肃杀”情景所影响,而要忘其秋思,使志安宁。

※ 肾与冬气相应

肾为生命活动之本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地气以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的生理特性:主闭藏。“肾藏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宜潜不宜露。”是说人的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活动阴精之所聚,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所以说,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冬季养生要以祛寒就温、敛阴护阳为原则,中医治肾多补少泻最相宜。由此可见,节气与脏腑的关系随所主之时脏腑功能增强,对外界的感应性也同时增高。

●二十四节气对经络运行的影响

十二经脉的循行盛衰可从四时节气来体现,也可用对应的数字关系反映,如时空运行的365天与人体的365络相对应,人体的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人的气血按一日12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地流注于十二经脉之中,而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随着时空的推移发生周期性变化等。《灵枢·五乱》曰:“经脉十二者,应以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这是说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盛衰与四时阴阳消长同步。

人体经络

《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里是根据大小、深浅之别将脉分成了“经脉”“络脉”以及“孙脉”。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

在养生的各个门类中,有人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生物钟”养生。把大自然比拟成扩大了的人,而将人比作浓缩了的大自然。随着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节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阐述,《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中我们看到年周期的确立是基于四时的。经文所说的“三候谓之气”正好是我们现代所讲的一个节气(15天),“六气谓之时”也正是我们说的一个季节,以此类推出一年四时(二十四节气)。我们把昼夜交替喻为“日生物钟”,也有随着月亮盈亏而运转的“月生物钟”及按四时变迁的“年生物钟”。

曾有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和液体的流动会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人体内的液体成分约占80%,月球的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水潮汐,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而引起生物潮,这就是人们在满月时精神容易激动、暴躁的一个原因。

人体生物钟

在生物钟的支配下,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心跳、激素的分泌、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等多种生理活动,均可将生物钟的活动状态直接反映出来。若能和生物钟运转保持一致,遵循其规律,就会对身体健康有利;否则,可能会引发早衰、疾病等不利因素。

专家们认为这些生理活动的起伏波动如同海潮,有高潮、低潮,也有平静。它们是受人体“预定时刻表”支配的,故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生物钟”。受它支配的人体血压、体温、心跳、脉搏、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激素的分泌等多种生理活动,直接反映着生物钟的活动状态。如果运转正常说明身体健康,反之会发生疾病、早衰甚至夭折。因此,调准“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保证生活规律,使人的“生物钟”运转与自然界的节律合拍,以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

●二十四节气对年龄、性别的影响

※ 根据年龄养生

早在古代就有了年龄差异养生学,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年龄区内,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人们在心理、生理上的反应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故养生的侧重面不同。因此,有针对性地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是我们所提倡的用辨证思想为指导的因人施养的养生观。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最早明确提出年龄差异与养生的关系,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说青少年时,情欲勃发,心理状态不稳定,要避免色欲伤身;壮年是大有作为、志在必得之时,要避免过于逞强好胜;进入老年,如同日暮,难免有贪婪之举。

养生问答

青年、壮年、老年养生,侧重有何区别?

青年:血气方刚,易忽略外界环境等气候变化,往往导致外邪入侵经络,故少年调养重在经络。壮年:精力旺盛,易放纵色欲而耗伤精气,应节制房事,保精养脏。老年:多贪于口腹之欲,应重视合理饮食,以调和脾胃为主。

清代学者钱泳则以四季比喻人生由盛而衰的不同阶段,曰:“始生至十五六,春也;十五六至三十余,夏也;三十至四十余,秋也;五十、六十,则全是冬景矣。故二十岁以前,病一番长成一番;若四十岁以后,病一番则衰老一番。犹之春时,雨一番暖一番,秋时雨一番凉一番也。”这种形象化比喻告诫人们,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衰老与死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年轻时往往不重视,到了老年才感到危机。

联系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从立春到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明显的变化,但在每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中其变化是微妙的,犹如人体的各个阶段,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细微的变化不易被重视,但当你进入老年阶段才突然感悟到精力、体力已远不及年轻时充沛强壮,正如临老才开始讲究养生,殊不知临渴掘井,斗而铸兵,为时已晚。所以应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抓住每一成长阶段的变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养生。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

青春期

人在此阶段生长迅速,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较快发育,日常保健务必注意确保气血调合、精气充实,女子要注意防止青春痘、月经不调等。此外,也要注意多补充热量及蛋白质,使身体成长的需要得到满足。

壮年期

人在此阶段体力和智力均发展到了极致,精力充足旺盛,但也意味着回落,所以,必须注意起居富有规律性,动静结合、节欲保精,以实现保持青春、延缓衰老的目的。

老年期

衰老是人类必须经过的一个生命过程。人到暮年,首先应注意心理调节,不焦虑、不悲观、自得其乐、心无羁绊,拿得起放得下。多进行一些锻炼,内外兼修,使气血保持顺畅,努力实现终其天年、老而不衰的目标。

※ 根据性别养生

就性别养生而言,由于男女存在着生长发育、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生命的各个阶段中,生理状况有不同的表现。古代医家依据阴阳之数,解释男女差别:“男子为阳,阳中必有阴,阴之中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女子为阴,阴中必有阳。阳之中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备急千金要方》曰:“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气在腰,老妪四十已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这说明,男性比女性的第二性征变化要晚1~2岁,而男女生理功能衰退时表现的部位亦不同。以节气而论,女人好比早春花开,其娇艳短暂如昙花;男人喻为金秋之气,虽没有女人之早熟,但有秋季硕果之丰收。《黄帝内经》对男、女精气衰竭的时限,男在“八八”,女在“七七”。调养时,切记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调养方式,补而不过,养而不愚。

养生问答

为什么说女人比男人容易衰老?

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在人类内部,男人和女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曾提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就是“女七男八”。女七男八的含义是女子的生命节律与七有关系,而男子的生命节律和八有关系。

也就是说,每过七年,女子的生理就会出现一次特别明显的变化;而男子每隔八年就会发生一次生理上的改变。如此,女人的生理周期更迭快于男人,衰老来得比较早。因此在这些节律点上,为了应对身体发生的变化,男人和女人都必须注意养生。

●二十四节气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影响

人的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体质差异与先天禀赋(父母体质特征遗传的结果)、性别年龄(男女性别在生理特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即男子性多刚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就年龄而言有“老壮不同气”之说)、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变化能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种见解为历代养生家所认可)等有关。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受到外界环境、生活条件影响后都可能使体质发生变化。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多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有关。《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然而,古代养生家认为,同房之始,受孕之际,应避开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素有“二十四节气不同房,节气交替,阴阳失调”的说法。否则,将成为先天禀赋差劣的原因之一。

情志养生

广义上的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中医看来,是五脏之气生化出了情志,一旦情志失调,就极易对脏腑气血造成损伤,进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情志和人体健康,强调调和七情,益寿延年。

性别因素如上所述,男子性刚,属阳,好动不居,且动而过强致受损。《养性延命录》对男性起居调摄记载:“丈夫勿头北卧,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现象对男性起居调养的影响在睡眠中体现充分,尤其在春夏之季,为防止阳气外泄,主张“夜卧,二足伸屈不并,无梦泄”,“睡如猫,精不逃;睡如狗,精不走”。女子性柔,属阴,往往多愁善感,交节时(节气交替时)又常见情绪消极难以控制,故易诱发神经衰弱、肺结核等情志疾病。

情志的异常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立春到谷雨,人在经历了严冬之后,特别是患有“情志”疾病的人,心情随着“春动”由低沉渐渐开朗,要学会“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这首唐诗教人如何调养情志。另有在节气养生中对睡眠提出的宜与忌:“春夏宜早起,秋冬宜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故善养生者积极迎合春天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气候相适应,力求达到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二十四节气的养生

说到二十四节气,人们常常认为只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甚至很多人,特别是现代有些年轻人连二十四节气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调摄养生了。

养生问答

精神调养指的是什么?

精神调养即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活动以使身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在中医学看来,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精神和形体的协调一致。精神发生异常变化,就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建议调身先调心、护形先守神。形神一致方可延年益寿,此为精神调养的基本理论。养生的目的除了包括确保人体健康之外,还要使人的精神健康,并使形神和谐统一。

二十四节气虽然是节令气候的标志,但它提示给我们的不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重要的是在每一节气的变化进程中对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如何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观察机体调养自身,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一。保证健康延长寿命为人之所想,养生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人之所想,况且人生自胚胎之始,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无论是未病之时,患病之际,还是病愈之后,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生活,这种高品质首先是体现在身体状况的健康上,健康的体质是延长生命的保证。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张存折,如同投资,投入越多(储蓄健康),拥有的健康越久长,这就是所谓的利息回报。

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

结合八卦太极图对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加以分析,可以把医易结合起来对养生进行指导。养生分析:春分对应泰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呈现出阳降阴升的状态,阴阳交感而化生天地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