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 李杰 王信惠
- 2074字
- 2024-11-28 17:03:50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补充历法,被我国人民用来指导农事,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众所周知,太阳与地球时刻都在公转及自转,地球一年围绕太阳运转一周,在地球上看就是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所移动的这条路线被称为黄道。而人们恰恰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划分的。当太阳与赤道形成垂直照射时即为“黄经零度”,也就是春分点。每前进15°即为一个节气,自春分往下按照顺序一一顺延,形成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等到运行一周后便会重回春分点,叫作一个回归年,合360°。在二十四个节气中,“节气”即每月的第一个节气,数量为12个,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及小寒;“中气”即每月的第二个节气,数量亦为12个,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及大寒。“节气”与“中气”相互交替,分别历时15天,目前人们已经习惯将“节气”与“中气”总称“节气”。
◎ 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刻”,而不是“一日”。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中,因为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形成23.5°的倾角,所以就导致了太阳仰角高度在夏季正午时刻较高,到达冬季后较低,从而对全年的气温和季候产生了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纵跨南北几千余里,季风性及大陆性气候非常显著,各个地区的天气气候也存在明显差别,所以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差异性非常大。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指的是按照动植物或者其他自然现象的变化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与作为农事活动依据的一种方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五天称为一个候,一个月包括六候,三候形成一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共是七十二候。而“候”即“草木虫鱼”,为天体运动变化在动植物身上的体现。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月份、物候、节气的对应关系。
◎月份、物候、节气对应情况
季节的变化用月份来说明,月份的变化用节气来说明,节气的变化用物候来说明,如此一来,就能更加方便简捷地令人们把握好天时。人们利用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几乎就可以将一年四季的变化掌握在心,以此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也叫二十四风,由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因此称为信。一个月中包括两个节气,每一节气,有三候,每候有五天。每五天会出现一个花信,也就是说每五天会绽放一种花蕾,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六个候和六个花信风。二十四番即小寒到谷雨,小寒至谷雨之间有八个节气,共120天,每五天称作一候,一共是二十四候,也就有二十四种花信。而“花信风”即应花信而来的风。比如,小寒是指梅花、山茶、水仙三种花相继开放的那一段时间。下表体现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具体情况。
◎二十四番花信风一览表
●季节节律
季节节律是指一些生物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的行为。例如,有不少鸟类在临近冬季的时候会飞到南方去过冬,爬行类、两栖类到了冬季就会冬眠,鱼类会出现洄游等。
季节节律的动物,比如,热带动物会出现夏眠,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兽类与鸟类大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会换毛,寒带动物会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都富有季节节律。这些动物的内在节律与外界自然节律保持一致,此为长期与自然界相适应的结果。
在古人看来,是气候的冷暖交替(二十四节气)、动植物的物候特征(七十二候)和天象的位置变化(星座位置)构成了“天时”这一季节性变化,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能违背天时这一时间节律。自然界的季节不断循环更替,世间的一切事物也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规律相适应。
●三伏、九九
在我国,一年不仅包括二十四节气,还包括一些杂节气,此为我国劳动人民在节气方面的又一伟大创造。一般来说,这些杂节气能很好地将天气情况反映出来,所以可帮助与指导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三伏:在我国,“初伏”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统称“三伏”。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
我国传统的历法是根据天干地支进行纪日的,一共有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其中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一一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根据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由此形成了干支纪日法。此外,干支还可纪时、纪月、纪年等。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夏至过后,日序中前面那个庚字第三次出现的那一天。
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表
初伏与末伏各有10天,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中伏的天数由交伏的早晚确定,通常来说,7月28日之前交伏,中伏就有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就有10天。
冬至起九:自冬至起,我国民间将9日分成一段,即一九、二九……九九,九九结束则代表春分日近。有一首歌谣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一歌谣很好地将冬至过后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显示了出来。古人以节气、杂节气和广泛在民间流传的、十分丰富的谚语、歌谣等,对一年四季每一个不同节气的天气情况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