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朝哪代,“文化”总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对待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精英阶层喜欢用“史”的方式记述和评判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西方则“发明”出人类学的各种“科学办法”,介入到各个领域,展开对文化的观察和分析。无论哪种方式,对文化的呈现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碎片”完成“对他者的理解”,以达到“绕道来理解自我”(罗萨多尔)的目的。这也正是“并行”系列书的缘起。

“并行”的关注对象是作为文化重要“生产者”的艺术。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我们注意到,除了专业的“艺术家”,还有一个群体也在从事着艺术创造类的活动——民间的“艺人”或“匠人”。“匠人”们的艺术活动似乎更有群众基础,而“艺术家”们却占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话语权;前者的创作有更浓的实用气息,杂糅了生存所迫和日常需求,后者则更倾向于进行纯粹的对艺术本身的探索,虽然这常常伴随陷入“亚历山大主义”的危险。一个是“原始”的、民间的,一个是“现代”的、学院的,哪一个才是当下中国的主导文化呢?社会中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又对这些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们看到能面,尤其是年轻女性能面的脸,乍一看五官明晰,几乎为真人,但总觉得表情奇怪而意味深长。忍不住细细端详,越发觉得这张木雕脸庞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甚至直逼心灵,摄人心魂。能面的表情究竟是什么?这是人们讨论很多的疑惑,甚至是感到害怕的根源。野上丰一郎(1883—1950年)1944年提出了能面“中间表情论”,认为古代能面师钻研面具的表情变化,摸索出一种类似数学公约数的面容,即雕刻出来的脸不偏向任何一种表情,而是处于各种表情的中间阶段。佩戴者只要通过细微地移动,就能使面具表情发生改变,从而使光影中忧愁与和悦似乎并存,又似乎是囊括了一切情绪的“空”,这种能面的面容被命名为“中间表情”。这种无表情的表情、超越表情的表情,是能面作为面具存在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是古代日本由外来文化占主导到走向繁荣的文化自觉时期的创意结晶。

能面由何而来?关乎日本戏剧历史之河的流向发展;能面如何而制?涉及木工手艺者——能面师的生涯,这个尚未被中国人了解的职业技师,他们如何安身立命?如何用宁静的“匠心”敲打出能面灵魂的表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