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

1.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拟以通天河自然保护区(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扎陵湖、鄂陵湖自然保护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牧户和生态移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和响应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与问卷调查、模拟研究,研究牧户对不同保护程度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支付意愿和响应,在福利损失和保护效益的基础上构建补偿机制,建立不同保护程度草地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调控技术与管理模式,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生态保护。

1.3.2 研究技术路线

围绕研究目标和思路,本文设计的研究技术线路如图1-2所示。

图1-2 三江源牧户草地生态保护中福利及补偿研究技术线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生态保护意愿研究。将条件价值评估法(CV)与模拟研究相结合,以牧民对不同程度退化环境的生态保护意愿分析和响应为研究切入点,通过草地生态效益转移和受损获取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民的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揭示生态补偿的补偿标准和依据,为构建福利补偿的科学机制奠定基础。

(2)不同尺度福利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生态学、外部性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针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以及特殊性,构建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不同生态保护程度中牧民对生态保护的利益分配优化均衡分析,构建牧民福利补偿机制。

(3)补偿标准设定。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退化中农牧民福利的均衡为基础,以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角度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的发展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精神享受价值的减小和发展的受限制等的福利损失为合理公平的补偿依据,通过量化农牧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保护中的福利受损,结合机会成本、生态服务价值和保护意愿,设立差异化补偿标准。

(4)补偿机制构建。分析牧户对生态保护的响应及其差异和影响因素,结合生计策略和主观幸福感,分析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和策略,尊重发展权,关注贫困风险,考虑牧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优化和均衡,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并通过生态补偿优先度与生态补偿标准差异化体现补偿公平、激励性和效率,从社会、生态文明角度对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的发展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的精神享受价值的减小而进行合理公平的补偿和激励,防止和减弱民族区域贫穷化和边缘化,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实现区域可持续生态保护提供切实和强有力的保障。

(5)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管理模式研究。综合以上各研究成果,根据保护效益和退化恢复程度,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的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调控技术与管理模式,为区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1.3.4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共经济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1)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在规范性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福利内涵和福利框架体系;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青海三江源为研究区域,研究牧民在生态保护行为参与中的福利及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民族区域牧户的福利研究及区域自然资源管理之道则属于规范分析。

(2)模型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方法。运用森的能力理论和假设模型,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设立牧户在生态保护中的福利评价模型及福利优化均衡模型,并以牧户为研究对象,评价了牧户的福利变化情况。

(3)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首先运用效用最大化理论,进行了牧户在生态保护中的经济偏好分析,分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中牧户的希克斯剩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牧户的受偿意愿及牧户个人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牧户的受偿意愿影响因素,并用来计算受偿意愿额度,作为补偿标准。

(4)条件价值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参与成本法、成本效益法。运用条件价值法评估了牧户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中的受偿意愿,并作为最低补偿标准;结合NPP计算了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参与成本,作为补偿标准的基础和主体;运用成本效益法区分了三江源区域生态补偿的优先次序和差异化补偿标准及其发展模式,以期构建激励牧户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

1.3.5 本研究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1)受损福利测算的理论假设和模型设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假设,结合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界定生态环境保护中受损的福利是进行补偿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在牧户意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机制,运用外部性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理论,构建适合于生态脆弱民族区域的外部性自然资源价值内涵及评价体系,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牧户的福利变化补偿机制比较。结合问卷调查以及研究资料,建立牧户的福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和补偿机制分析框架体系,并比较差异性,归纳出生态脆弱区和民族地区福利函数及补偿机制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

(3)不同程度生态保护中牧户福利的损失指标体系确定及量化。脆弱生态区的人群严重依赖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生活,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中,定量化生态系统服务改变和发展受限制对牧民和移民福利的影响,将环境指标及支撑价值转化为个人福利标准,建立适用于不同退化程度的农牧民福利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量化方法,为本研究的难点和关键之二。

(4)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的管理和调控模式。补偿是解决外部性的关键,如何科学、有效、公平的补偿,是实现生态和保护及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平衡发展的保障和科学依据,为西部民族聚居区自然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是本研究的难点和关键之三。

1.3.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

本研究在国内外文献研读和归纳的基础上,以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的最直接利益主体——牧户为视角,研究了牧户在生态保护参与中的福利内涵及其变化情况,并以牧户福利优化和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的可持续保护为目标,计算了牧户的福利损失,核算了牧户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并结合牧户的最小受偿意愿提出了不同性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补偿标准,力求在巩固三江源前期的生态保护成果基础上,在牧户福利改善的基础上继续激励牧户参与生态保护,使三江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及恢复,维护三江源中下游区域乃至我国的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的社会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生态保护过程中牧户的福利内涵。目前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众多,但大部分是针对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进行的,或者是单一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及理论上的补偿机制探讨,鲜有从牧户的视角出发,探讨牧户的福利内涵,并以牧户的福利优化为目标系统地分析牧户的福利变化及其损失。本研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建立了个体在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福利内涵,对自然资源的退化等对人类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框架,并为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福利影响度量及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将充实和完善生态系统服务的福利研究,丰富福利理论,为自然资源过程变化和人地系统研究提供新视角,为生态经济相关学科在交叉集成研究上的创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建立生态保护过程中牧户的福利评价体系。个体的福利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也不单纯是个体的各种权益,而且是个体在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和能力,而且各种福利功能对个体总体福利实现的贡献和重要性是不同的。本研究结合森的能力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构建了个体的福利评价体系,弥补了福利分析的片面性和模糊性,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提供规范式研究和实证检验。本研究不仅对自然资源保护过程中的福利变化进行了评价,同时为自然资源管理及其相关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也对促进区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社会稳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牧户生态保护中福利均衡的路径分析。社会福利的均衡和资源配置不仅仅应该考虑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也应该兼顾福利其他功能的有效提升,因此以外部性内化为目标的补偿机制构建,更应该关注个体非经济方面的福利功能补偿和完善,以改善和提高个体的全面福利,实现社会福利最优。本研究通过微观的牧户视角,将牧户的福利改善提高作为自然资源政策效率的评价标准,分析认为:要使牧户的福利水平不下降或改善牧户的福利水平,则必须提高补偿标准和减少牧户对草地资源的依赖。即应该通过提高补偿标准、促进牧户的生计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引导牧户主动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积极响应和参与环境管理才是从根本上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构建以牧户福利优化为目标的激励性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有效的减贫措施,在三江源中后期的草地生态保护战略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补偿以改善牧户福利并实现生态保护。个体的福利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三江源牧户在前期的生态保护中福利受损较明显,为巩固前期的生态保护成果和促进牧户中后期继续参与生态保护,亟须以牧户的福利损失充分补偿为基础构建激励性的补偿机制。本研究结合牧户的受偿意愿,并参照牧户保护行为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福利损失,根据不同优先级的补偿次序,确立了不同区域的不同补偿性质、不同额度的补偿标准和不同的保护发展模式,为解决前期生态保护中的各种矛盾和构建三江源中后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为政府调控和管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生态保护提供切实有效和强有力的决策依据、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根本上促进三江源区域生态保护和实现区域社会稳定及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