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研究
- 王健 尹宏 胡燕 徐睿 孙艳 卢晓莉
- 1441字
- 2020-08-29 02:18:09
三 文化消费的“需求-供给”范式分析
虽然文化消费理论具有不同维度,各观点之间也存在差异,但是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有一致性,即文化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均衡有助于文化消费的实现。
(一)文化消费需求是基本导向
大体而言,文化消费的产生基于客观存在的消费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由“人的需要”决定。“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主导层次的变迁是消费结构改变的基础。但是,“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对于消费结构改变来说,只有“人的需要”成为有购买力支撑的有效需求,才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代表性个体假设,即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和经济、社会、文化属性,依据ERG论,在排除消费者生理属性决定的生存需要之外,由经济、社会、文化属性决定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才发展的需要产生文化消费需求。但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文化消费的个体是异质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职业、收入、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这直接导致了个体消费需求的相同与不同。因此,根据不同划分标准,文化消费需求又分为群体需求、个体需求、主导性需求、次要性需求、基本需求、升级需求、理性需求、非理性需求、政府导向型需求、市场导向型需求等。
新时代下的城市,文化消费需求由城市文化消费环境、居民文化消费行为、居民文化消费意愿和居民文化消费能力共同决定。城市文化消费环境由消费对象可达性、文化消费氛围、广告媒体宣传等要素构成。文化消费能力是受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能力,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养、闲暇时间、消费成本(价格)和文化基础设施等。文化消费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经济消费实力,“同时由于消费者还必须了解文化产品精神价值的能力和要求,并以自身的经验认识、文化水准、价值取向等个性化内容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衍生出新的意义和快乐,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消费过程”。可见,除了经济消费实力,文化消费的能力高低还与消费者的文化素养和闲暇时间等呈正相关。
(二)文化消费供给与需求匹配对接
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有助于促进消费。从经典的生产函数来看,广义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生产力,最终提供消费品。具体到文化消费供给,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要素分别对应的是文化消费的创制者、经济发展、技术应用和文化政策。它们共同影响和决定文化供给主体、方式、内容、品质及文化政策导向。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各要素对文化消费供给的影响各有不同——在文化消费的兴起阶段,有能力创制文化消费的劳动力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文化消费演进和升级的过程中,经济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信息革命推动的文化供给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创造了消费需求。例如,新技术和互联网引发的文化消费,迅速激活了人们在此领域的潜在需求,并在短短几年间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全球消费市场。
从文化供给主体、方式、内容、品质及文化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解析文化消费供给,其在每个方面都能分成不同层级。例如,文化供给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机构、政府等;文化供给方式包括市场化购买、政府直接提供、政府通过设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社会资源提供等;文化供给内容既包括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等文化产品,也包括用于消费文化产品的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此外还包括各类文化设施,如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这些不同层级的文化消费供给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化消费供给的整体构架。
综上,文化消费的“需求-供给”范式如图1-1所示。
图1-1 文化消费“需求-供给”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