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扩大城市文化消费研究
- 王健 尹宏 胡燕 徐睿 孙艳 卢晓莉
- 3496字
- 2020-08-29 02:18:09
一 文化消费的定义及特点
(一)文化消费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消费的蓬勃兴起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欧洲与美国首度出现相对来说足够富裕的劳动大众,有能力不再只是照顾生存需要,而是可以从满足享受型需要的角度进行消费——电视、冰箱、汽车、吸尘器、出国旅游,都逐渐成为常见的消费品。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后,开始步入后工业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并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层次追求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文化消费发展的基础。70年代后,国外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日趋细密,从对文化消费对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到对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消费者对文艺作品的期待、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及这些不同的消费动机受媒介机构控制调节的情况等课题的研究。研究已不再满足于一般性地概述文化的社会消费现象,而是试图比较深入地探讨它发生和发展的机理,研究文化消费的社会条件、消费主体和消费对象之间多环节、多层次的复杂关系。
在对文化消费内涵的理解方面,国外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特里·洛威尔从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对比的角度去解释文化消费,他认为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精神的需要与物质的需要不同。满足物质需要的商品的变化程度,取决于它们被使用时消耗的程度,而文化产品的变化则取决于它们满足“来自幻想”的需要的能力与它的物质形式之间的密切程度。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他认为权利虽然最终由经济决定,却透过文化来体现,艺术和文化天生就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实现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丹尼尔·米勒(Daniel Miller)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构建中文化被创制出来。我们创制了文化,也被文化塑造,文化消费就是一种创制文化的过程,自我实现的潜能就在于文化消费的实践。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文化消费的后果早已为生产所决定,文化工业的产品并不是艺术品,从一开始它们就是作为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而被生产出来的,“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从国外有关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中可以发现,从一种社会控制的方式,到阶级区分带动手段,到创制文化的实践,学者们对文化消费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中性到肯定的变化过程。
中国对文化消费的研究起步略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年,在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文化消费作为学术术语第一次在国内被明确提出,到1987年前后,文化消费才逐渐成为文化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者们对文化消费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研究方法越来越丰富多样,从不同视角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现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丰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文化消费理论的专著还十分有限,大部分都属于教科书式的概论或报告式的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如《中国文化消费报告》《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等。
在文化消费研究的早期,学者们较多使用“精神文化消费”的提法。如中国消费经济学的创始人尹世杰教授针对马克思把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首次提出消费力也可以分为物质消费力和精神消费力,而所谓“精神消费力”,就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能力,“精神文化需要,主要是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需要”。施涛认为,文化消费中的“文化”应从狭义上来理解,它是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文化消费就是指上述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消费”。米银俊等依照马克思对个人消费的理解认为文化消费应理解为人们为了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劳务的消费,或者是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消费资料的消耗。这种文化生活需要或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对教育培训的消费需求、对娱乐休闲的消费需求以及对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的消费需求。苏志平、徐淳厚认为文化消费的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们提供的物质化形态和非物质化形态的精神财富的消耗。曹俊文认为,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方式来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王文成提出,文化消费是以精神文化商品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消费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耗精神文化产品和相关劳务的过程。胡忠良、齐培潇认为,要合理界定文化消费的内涵,需要同时考虑消费的三个因素:消费主体(需求)、消费客体(供给)、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是指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下拥有消费意愿与能力的群体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的消费行为。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文化消费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更多的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广义的文化消费概念。本书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文化消费定义为:人们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其实质是对社会及他人提供的精神财富(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消耗。同时这种消费过程又是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简言之,文化消费是人类享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
(二)文化消费的特点
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活动,文化消费和一般的物质消费存在很大区别,具有一些与文化活动本身相关的独有特征。
1.文化消费具有经济性
从文化消费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们处在仅仅解决温饱的生存状态时,缺乏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物质基础。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类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不断释放,文化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才不断地得到提高,文化消费的比重才能日趋增大。当经济发展使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居民才可能调整消费结构,增加文化消费支出,实现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徐康宁研究了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会不断降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会不断增加。
2.文化消费具有层次性
文化消费与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及兴趣爱好紧密相连,并与之发生多重的相互影响关系。一般而言,文化水平越高,对文化的理解力就越强,其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由于消费者内在的素质差异,必然会出现多层次、多方位的文化需求,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类型。一般来说,有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和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有自娱型的文化消费,也有专业型的文化消费;有基于生存需要的文化消费(如为谋生学习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有基于发展的文化消费(如适应时代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熟悉或精通有关专门知识的同时学习电脑、外语及驾驶技术等);此外,有消遣型文化消费、娱乐型文化消费、享受型文化消费、社交型文化消费、发展型文化消费和智力型文化消费等,这其中消遣型、娱乐型文化消费属较低层次,享受型、社交型、发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费属较高层次。
3.文化消费具有边际递增性
在物质消费过程中,物质产品的所有权由销售者让渡给消费者,销售者不再享有。而文化产品则不同,一方面,文化产品在转移、分配和让渡的过程中,不仅能被消费者得到,生产者和销售者也可以享有此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越多而文化产品的效用越高,这是因为文化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增长过程。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增值性,消费者将自己本身原有的知识与在文化消费中获得的新知识相结合,又能产生创新的知识,从而决定了文化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大多遵循边际效用递增的规律。
4.文化消费具有个性化与时尚化特点
文化消费是主动性消费,取决于消费主体的认可与选择,由于各自成长环境的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以及消费动机的不断变化,消费个体产生了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品从个性化发展到时尚化的阶段。时尚消费已不再是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主要是对“符号”的消费,如“追风”“追星”和对“名牌”的消费等。特别是对少数阶层人士来说,奢侈品的拥有和消费似乎是身份的象征。我国现在虽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个现象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