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正确认识和对待目前的宗教世俗化趋势

在面对宗教世俗化问题时,宗教界人士和实践工作者应该认识到需要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首先,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的全面衰落。贝格尔对宗教的未来充满悲观色彩。他认为,宗教世俗化是宗教衰落的表现,“世俗化使人们产生了对传统宗教的信任危机,世俗化已经将传统宗教侵蚀为一块支离破碎的帷幕,即便它仍不失其神圣性,却再也不能支撑整个人类社会了”。〔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8页。事实上,“世俗化现象在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只不过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在现代社会走向衰退,并没有注定宗教将会消亡的命运”。高师宁:《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这是因为,宗教世俗化也许使宗教失去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导致传统功能如政治功能的萎缩或丧失,但这只是世俗化过程的一个方面。本质上,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并非意味着宗教的衰退,而是表明一种变化或者变革的趋势,有可能还是宗教发展的新契机,可能会在现代社会中确立起新角色、新地位和新功能。排除这些可能,我们还会看到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例如,从个体层面看,世俗化并未将个人心性结构中的宗教性冲刷干净,宗教的如意义功能、情感功能也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从社会层面看,宗教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参见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世俗化与非世俗化》, 《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另外,宗教的地位并没有因世俗化的深入而降低,反而让更多人接触宗教、认识宗教,从而使宗教更加普及,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

其次,宗教世俗化是方方面面的,具有多角度性、多层次性,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世俗化是一种社会和文化进程,包括任何与宗教的理念、价值、实践和制度相对立的发展与影响,贯穿宗教理想、宗教制度、宗教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涉及个人、社会等多个层面,这对实际工作者提出了重要挑战。

最后,世俗化意味着社会的互动交流加强。宗教世俗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时代潮流,无论是宗教界人士,还是行政管理者、学术界研究人员都应该承认世俗化的存在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发展趋势。无论是教外人士还是教内人士,都需要多层面地展开沟通和交流,共同客观地看待宗教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团体间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