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量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1期)
- 陶一桃 刘巍
- 1348字
- 2020-08-29 05:37:18
前言
一个民族能向后看多远,就能向前走多远。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厚重,更多的是追溯本源的思考、去除浮躁的理性和启迪心灵的智慧。所以,对历史研究本身来说,它从来都不只是考古的深奥、史料的发掘,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的开始。正如休谟所言,“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西方美学史家意大利人克罗齐说过一段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了解但丁,我们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我以为,这或许可以看作对计量经济史研究者的自勉。
《计量经济史研究》学术集刊的前身,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动态》。它创刊于2009年1月,是一本赠送国内外同行的学术通讯,以季刊发行,每期4篇论文,已创办32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28篇。8年来,这本学术通讯赠送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150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同行学者。
《计量经济史研究》学术集刊创始人刘巍教授告诉我,他最初创办《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动态》的动机就是想为计量经济史研究者们提供一个非正式的思想交流园地。一方面为计量经济史这个新兴学科在国内学术界做做“广告”,另一方面赠送境外学者,方便国内为数不多的计量经济史学者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史学派(即计量经济史学派)在美国兴起。他们根据经济学原理已经反复证明的函数关系,对不可能存于文献中的关键数据,利用已知的数据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推算出来,从而开辟了经济史中过去无法进行研究的新领域。当国外计量经济史日臻成熟的时候,国内一些著名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性。于是,号召性的言论时常见诸书刊。直至1996年,中国大陆学术期刊才有计量经济史论文发表[台湾学者王良行《上海贸易条件研究(1867~1931)》,《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计量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同时应用与支撑。它要求研究人员同时具备历史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多个学科的知识积累与学养积淀。或许可以说是时代的造就,8年多来,作为学术通讯的《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动态》,以其学术的魅力吸引着一些中青年学者对这一冷僻而又有些高深的学科进行研究、探索。他们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昭教授、崔文生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李楠教授、山东大学的张乃丽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刘愿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的徐毅教授、中央财经大学的兰日旭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瞿商教授和易棉阳教授以及台湾清华大学赖建成教授。
随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学术交流的加深,尤其是刘巍教授作为访问教授加盟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团队,为了使计量经济史的研究有一个可以持续开展的学术平台,为了增加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在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和研究方向的特色,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创办《计量经济史研究》学术集刊,并希望借此承继前人开创与成果,扎实开拓与收获。
作为《计量经济史研究》的创刊号,本期择刊论文10篇。我们希望在分享结论、方法和思想的同时,也能收获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对智慧的启迪。
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