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研究
- 徐进 李巍
- 824字
- 2020-08-29 05:42:10
第二章 关于国际格局的争鸣
国际格局是一个很中国化的国际关系专业术语,它是指国际体系中各种主要力量的对比及互动状况,更直白地说,就是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分配结构和大国战略关系。一定的国际格局通常是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或一场涉及许多重要国家的广泛变革之后,在国际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大国实力对比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国际格局也就不会发生性质变化。
近20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过四次重大变化。19世纪第一个国际格局是在席卷整个欧洲的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起来的。以维也纳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格局持续了几乎一个世纪。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维也纳格局,此后建立了以凡尔赛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格局,这一格局历时很短,仅20多年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土崩瓦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为新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几年之后,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尽管在两极格局下,先后发生过若干次打破格局的尝试和行动,比如柏林危机、朝鲜战争以及日本和西欧的重新崛起,但冷战的国际格局基本没有变化。
世界舞台上大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关系变化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永恒主题,因此,关于国际格局的争论是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最基本、最重要的争论,它既是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外交政策制定的基础。美国学界经常会出现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大讨论,这种讨论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国际格局变化趋势的争论。在中国,关于国际格局的争论也是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辩论。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意味着中国必须重新认识世界。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进行了三轮关于国际格局的争鸣,每一轮争论都是由重大的国际事件或者国内政策的调整引发的。这三轮争鸣包括如何认识20世纪80年代冷战最后阶段的国际格局,如何认识1991年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如何认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格局。而且时至今日,关于国际格局的争论仍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