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评价
- 孟兆敏 吴瑞君
- 2766字
- 2024-12-20 21:45:44
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内容、方法及特色创新
一 研究问题
本书以城市公共服务中的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养老资源与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框架,分析我国目前城市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配置有效性的路径分析。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
1.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现状如何,政策变迁的历史是怎样的?
2.什么是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如何评价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
3.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造成“无效”的原因是什么?
4.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的路径是怎样的?
二 总体思路
本书在借助国内外研究文献及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理论探讨,从有效供给、有效分配与有效利用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研究路径,并结合相关理论探究三个部分的指标及方法。其次在理论的指导下,对上海、大连、苏州市公共服务有效性进行判断;最后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并挖掘深层原因,提出配置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框架见图1-1:
图1-1 论文的框架
三 研究内容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七章。
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包括研究设计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分为两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从理论和现实两个部分阐述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判断,并结合他人的研究引出本书城市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层次、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城市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总结国内外相关公共服务研究的文献,并对相关理论予以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即文章的主体,包括:第三章评价方法,通过理论的分析及已有的研究,得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体系。第四章我国城市人口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首先梳理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发展的历程,把握政策发展的脉络及现状;其次对我国人口变动的特点进行分析,把握人口的现状;最后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的建立判断我国262个地级以上城市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分布特点。第五章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大连、苏州为代表,根据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分别从有效供给、有效分配与有效利用三个方面分析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首先对有效供给的评价,即判断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的需求不断增长;其次有效分配的评价,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否与居民分布相一致;最后对有效利用的评价,从微观角度,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达到居民的满意。
第三部分机制研究及结论,包括:第六章为城市公共服务配置非有效性的原因及影响机理,根据实证的分析总结城市公共服务供需存在的矛盾,挖掘阻碍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深层原因,提出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路径。第七章为结论及讨论,一是对本书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本书的研究不足及展望;二是对本书研究的理论思考。
四 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人口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社会事业状况的调查问卷作为数据基础,并且对个别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1.样本的选取
本书以上海市、大连市、苏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一是这三个城市属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大量导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水平较高,人口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极具代表性;二是由于本人参加了三个城市的相关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的课题,收集了大量问卷资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
2.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的分析上,本书采用了大量社会学、地理学与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第一,对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判断,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动态监测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发展状况是否与居民需求相一致;第二,采用GIS的分析方法,立体展现我国人口与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现状;第三,在权重赋值中采用熵值方法,客观地评价各个指标对总体公共服务水平的贡献;第四,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中,采用基尼系数的测量方法衡量公共服务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匹配性;第五,在微观分析公共服务满意度中,采用Spss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共服务需求及满意度问卷。
3.收集数据的方法
本书对公共服务的微观评价中,采用问卷调查与调查座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在进行调查问卷收集的时候,采用分层及等距抽样的方法,在城市抽取区县,在区县抽取街道,在街道抽取居委,在居委以各家庭名册为样本框,等距抽样被调查者。在进行调查访谈的时候,由于人口变动的特点不同,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服务供需的矛盾不一致,因此以人口导入、导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选取较具代表性的人口导入区、人口导出区进行座谈调研。同时不仅对居民,也对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座谈,以掌握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公共服务的宏观评价中,主要以各区域的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等年鉴数据为依据,分析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五 研究特色
本书在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城市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进行评价,研究的主要特色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研究过程较系统、全面。在已有的研究理论指导下,根据公共服务配置的过程,构建了三层评价体系,首先,论述了有效供给、有效分配、有效利用三个层次符合政治经济学中社会产品供给的过程,遵循福利经济学中资源配置公平性、效率性的原则,契合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方向,与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层次相一致。其次,从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最后,综合三个方面的结果,对公共服务配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通过熵值法,找出影响城市公共服务配置的主要薄弱环节及供需存在的矛盾。
第二,研究视角较独特。以往学者对公共服务的研究采用了公共管理学、福利经济学等视角,各具特色。本书是在结合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口规模、分布、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公共服务需求方的变化,给公共服务的配置带来较大压力。本书从人口学视角出发,突出人口因素在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中的作用,在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评价中,充分考虑人口因素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人口对公共服务配置的影响。
第三,结合主观、客观的评价方法。以往研究中不乏对城市公共服务有效性的评价,或采用主观指标,或采用微观指标。客观指标具有客观、稳定、易测量的特点;主观指标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探究居民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可以弥补客观指标中的不足,但同时具有主观随意性、易变性与不可对比性等缺陷。本书将主客观指标结合,既有通过年鉴数据对客观指标的测量,也有通过问卷调查对主观满意度的计算;既尊重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客观事实,又考虑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看法,将两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对公共服务配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