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苑珠林》研究: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
- 李华伟
- 3450字
- 2021-03-24 12:56:38
第一章《法苑珠林》与其所体现的文化切面
第一节 《法苑珠林》概貌
类书于子部中单独成类,始于初唐,胡道静先生分析其原因时讲道: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到类书和杂家书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显示类书数量增加,蔚为大国,既有必要且有可能独自成为一类。类书这一书体之独特,在于它对于知识的汇集、保存,且取用方便,也在于编撰所需人力物力之庞大。在现存的300多部古代类书中,由朝廷组织编撰意在夸耀“文治之盛”的,占了大多数;其次,中国这样一个诗文国度中文人学士们为了写文章方便而自己编撰的类书。因此,在这样一个类书体系中,那些不多的,既非官修,又非为作文的类书就显得格外独特,在类书的思想文化意义开始受到关注的今天,也就首先成为研究对象。《法苑珠林》正是这样一部类书。
一 《法苑珠林》作者道世生平
《法苑珠林》一书毕轴于初唐,作者为释道世。根据吴福秀的考证,释道世生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之前,卒于唐弘道元年(683),世寿至少有八十七岁。《宋高僧传》记载: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
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核,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复因讲贯之余,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
从《高僧传》记载我们看到,道世幼年出家,二十岁时,到大禅定寺依止当时的律学大家智首和尚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比丘,此后终身以律仪驰名。贞观十九年,玄奘已从西域归国,当时道宣即被征召至长安弘福寺译场任“缀文”,参与译经。由于玄奘的翻译事业备受太宗重视,慈恩寺建造完成后,玄奘被移请至慈恩寺任上座,继续汉译工作,还召集五十位学有专精的僧人辅助玄奘译经,道世也成为这五十大德之一。
道世与他的同学道宣一直关系密切。两人的活动交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地点是在西明寺。显庆三年(658)六月,道宣奉敕担任新建完成的西明寺上座,同年七月,迎请玄奘入寺译经。道宣在寺中除参与译业外,还讲法弘律,此时道世为其助手。道世形容道宣“行殊熏,好集无二,若见若闻,随理随事,捃摭众记”,道宣于晚年编撰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自撰《神僧感通录》一篇,收入末卷,而此篇神僧故事分别出现在道世《法苑珠林》各卷内。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所收录“舍利表塔”二十则的引文,也一一出现在《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敬塔篇”的感应缘中。此外,道宣的《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跋文末也提道:“庶后有胜事,复寄导于吾贤乎?其余不尽者,统在西门寺道律师新撰《法苑珠林》百卷内,具显之矣。”这些记录表明,当年道世与道宣同处西明寺,一同致力于类书、典籍的编纂时,是有着共同理想和密切合作的。
以道世辅助道宣弘法之余的著述成果而言,首先,道世出于律师的身份,他非常用心于戒仪,其《受戒仪式》《礼佛仪式》等著作,即为律仪方面的心得;其次,由于道世“特慕大乘,融明实性”,故对大乘经典多有体悟,《大小乘禅门观》《大乘略止》及《金刚经集注》等书,便属此方面的成就;最后是缀辑,如《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此类卷帙繁多,也是道世费时较久,最为用力之作。苏晋仁先生在《〈法苑珠林〉校注叙录》中说:“他于讲授之际,深入法海,于显庆四年(659)撰《诸经要集》二十卷,继而又用十年之功,至总章元年(668)成《法苑珠林》一百卷,兰台郎李俨为之序。”
从《法苑珠林》编撰时间上我们看到,它的成书晚于《艺文类聚》(624年成书)44年,早于《道教义枢》(700年成书)32年。
二 《法苑珠林》的版本问题
《法苑珠林》现传世有一百卷、一百二十卷两种。
该书自宋时开始编入大藏,宋、元、明、清各藏本所列卷数均是一百卷,只有《嘉兴藏》刊为一百二十卷;日本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所录为一百卷;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法苑珠林》是根据《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一百卷本缩页影印;1992年韩国东国译经院出版的《韩文大藏经》中所录《法苑珠林》主要采用《高丽大藏经》和日本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的一百卷本;199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教要籍选刊》第一册《法苑珠林》也是以日本排印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一百卷本为底本;另外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的《四部丛刊》明万历刊本为一百二十卷,《四库全书》本亦与《四部丛刊》同。
关于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的区别,一百卷本叙与目录置前,不列卷数,《劫量篇》为卷一;《三界篇》甚长,分作二、三卷;《日月篇》为卷四;《六道篇》天、人、修罗为卷五,鬼神、畜生为卷六,地狱为卷七。眉目清楚,卷帙不紊。一百二十卷本序与目录作一、二卷。《劫量篇》前三部归于卷三;末部与颂并入《三界篇》之四洲,为卷四;取“诸天部”之大半作卷五;所余和《日月篇》之前二部为卷六;卷七取《日月篇》之后十部,与《六道篇》之“诸天部”前三部;所余和“人道部”作卷八;“修罗部”与“鬼神部”之大半为卷九;卷十取“鬼神部”之余与“畜生部”前九部;十一卷择“畜生部”之余和“地狱部”之部分;“地狱部”所余则作十二卷。由此观之其分开篇部,大部分取前篇之后半与后篇之前半,合而为一卷,实在逊于一百卷本。
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一百二十卷本有行文仍循其旧制的错误,如卷十八(百卷本卷十一)《千佛篇·成道部》之“乳糜部”(百卷本作“食糜部”)说:“依宣律师住持感应记云具论因缘,并在第十卷中灌带部内述之。”卷四十七(百卷本卷三十五)《法服篇》感应缘说:“西明寺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二月住持,感应缘具在第十卷初。”这里说的十卷是一百卷本之卷十,在一百二十卷里应改作卷十六。蒋本之后,常州天宁寺本及频伽本皆百卷,而四部丛刊影印本,仍以《嘉兴藏》本为据,今通行之一百二十卷本,盖依乎此。吴福秀通过对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的对比考证,对一百二十卷本的来源进行了推测,亦认为在《法苑珠林》一百卷与一百二十卷两种不同的版本中,一百卷本更接近释道世所撰原貌,其卷次划分更为清晰,且知识分类更为系统和成熟。《嘉兴藏》目录中虽拟定《法苑珠林》为一百卷,但实际刊刻内容却是一百二十卷,《嘉兴藏》刊刻过程中可能使用了部分民间的版本。一百卷本优于一百二十卷本,是学界较为公认的。
若论一百卷本《法苑珠林》的入藏,今常见之藏经,如《卍字藏》、《大正藏》、《影印高丽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第一辑、《佛教大藏经》皆收《法苑珠林》一百卷本。今当以1936年上海影印碛砂藏本为最古。《大正新修大藏经》依乎高丽本,校以宋、元、明、宫(宫内省图书寮本——旧宋本)本,乃今通行本之佳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佛藏要籍选刊》系列中的第一册《法苑珠林》一百卷,就是主要采用日本排印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与《续藏经》而编辑的。200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叔迦、苏晋仁两位先生历数年心血校注而成的《法苑珠林校注》本,是依常熟蒋因培刻本为底本而校注的,其书前的《校注纪略》与《校注续录》也可称对《法苑珠林》的精到论述,至此《法苑珠林》一书方有对读者来说较为方便准确的读本。本书的研究主要依此本进行,辅以《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除《法苑珠林》之外,道世所著还有另一部类书《诸经要集》。现存《诸经要集》中许多段落与《法苑珠林》相同,不同之处只是个别类目的顺序,另外就是,《法苑珠林》较现本《诸经要集》多出大量感应缘故事,也就是说《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实为同一系统,只不过内容有繁简之别。学界对二者成书先后颇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唐显庆四年(659),道世在《经律异相》的基础上编成了《诸经要集》二十卷,十年后又撰成《法苑珠林》一百卷;另一种意见认为,《法苑珠林》成书之后,道世恐其部头过大,内容繁重而不便于诵读,因而编撰了节本《诸经要集》,持此意见者以《法苑珠林·传记篇》为据,《传记篇·杂集部》叙述各家撰著,提到道世撰著《法苑珠林》一百卷在先,然后是《善恶业报论》(即《诸经要集》)二十卷。但是吴福秀经考证认为,此部中所出现的《善恶业报论》跟现存《诸经要集》并非一本书,此部中所说的《善恶业报论》已佚失,现存《诸经要集》是《法苑珠林》的初本。周叔迦、苏晋仁亦认为道世撰《诸经要集》在先,《法苑珠林》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