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 方利山等
- 7字
- 2021-03-24 22:45:06
第二编 空间维系
引言
人类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提出加强对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一步提出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空间也要进行保护。从对一件文物、一个项目的保护扩展到对文化遗产整个生存空间的保护,对文化生态进行保护,这不仅仅是保护范围的扩大,更是保护理念的深化,是保护模式、保护方法的创新。因此文化生态保护概念的提出,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和延续,而且需要将这些特定对象与其所依存的原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这种立体保护概念,强调文化遗产应该被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和环境之中。在境外,法国博物馆学界承前启后开创性人物乔治·亨利·里维埃和几格·戴瓦兰1971年就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这种思考和实验,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和文化遗产解释权应回归原驻地原住民的呼声,顺应了当代人类要求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因此,在欧、美等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实验和传播,成为文化生态保护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知,我国“十一五”规划决定设立十个国家级民族和地域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最要紧的也就是保护文化生态空间。把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和环境之中,维持其文化生态平衡,有效实行文化遗产保护。
正因为如此,根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根据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努力维系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空间,已是格外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