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的守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 方利山等
- 1852字
- 2021-03-24 22:45:06
第三章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徽州文化是中华中原儒学文化在徽州之域的厚实积淀,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徽州的生动表现,是中华中原儒学文化和当地山越文化交流融合产生的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反映了中华汉民族宋以来民间社会生活的实态。北方中原、屡经战乱,在历史风雨的冲刷中,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地面文化遗存、文化生态破坏严重。相对而言,高台城垒、相对封闭的徽州之域则历来较少战乱,侥幸留存下来的物态文化遗产和“非遗”活态文化物种丰多。徽州文化生态系统的特色和典型,徽州地域环境的得天独厚,都使得这一特色文化生态的保护更加引人关注。
保护徽州文化生态,将徽州文化遗产,整体地、活态地保护在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是因为这些历尽劫难留存下来的文化珍稀而宝贵。西递、宏村等大批徽州古村落,作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见证,留存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徽州宗族社会那些物态和活态文化现存,对人们感悟中国封建社会有认知意义。徽州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那些富含特色的家国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自然观,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徽州文化那么多的特色资源,不论是物态的徽州古村落,还是徽州民间技艺、徽州民俗艺术等“非遗”活态文化,都极有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价值。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在战争动荡年代,徽州婺源被从徽州本体割离,脱徽入赣,虽然80年来婺源的“徽州文化”情结一直顽强维系,未被斩断,但徽州文化生态空间受到无情肢解;上世纪80年代,徽州绩溪又被从徽州本体割离,接着连徽州之名也“被消失”。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生生被无端一分为三,惨遭重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受GDP至上思维的支配,加上“开发利用”浪潮的汹涌,近些年,徽州文化生态空间在“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拆村并镇等“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被蚕食和损毁。而近些年随着徽州文化名气的提高,一些无良的“开发商”、文物贩子打着“保护”徽州文化遗产的旗号,对徽州文化的掠夺,情势严重。徽州古民居被连根拔起,满世界“异地搬迁”;徽州建筑构件被偷盗贩卖,徽州文书流失,徽州文化生态被损毁的形势十分严峻。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和徽州文化生态破坏正在较劲中赛跑。
原安徽省副省长、原安徽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徽州的老领导,已故魏心一老人对徽州上世纪50年代初的文化生态形貌印象深刻:歙西唐模、棠樾乡村田园风光秀美,岩寺田野稻浪飘香。他描述:当时从歙县徽州府城到桂林,蜿蜒的石板路是商旅古道,走一段路就有一个茶亭,据说都是当地农民轮流义务烧茶供水,为路人提供方便,凸显了徽州纯朴良善的民俗民风。而今,许多徽州乡村的原始风貌不见了。歙县万年桥头飞机场一带的好地,全成了工厂林立的工业园区,岩寺文峰塔虽在,却已身处化工中心。
魏心一认为,我们徽州在前些年的现代化开发发展中,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确实应该引起特别重视。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耕地紧张,寸土寸金,这是个基本现实,这是基本市情。共产党人讲从实际出发,讲实事求是。如果把好田好地都盖了工厂、都变成房地产盖了房子,少得可怜的一点平地都成了别墅、公寓、工业园区,徽州的子孙后代怎么办?还有越来越让人不安的环境污染问题,徽州的山、水和空气可是千年万代徽州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宝贝。魏心一觉得需要认真地和非常实际地算算两笔账:第一笔账是徽州开发发展所消耗的土地资源、社会资源总额和开发效益总额;第二笔账是在粗放式开发中各类负面效应造成损失的总额。两相比照,综合进行评估,再下一个确切定论。魏心一认为,徽州毫无疑问肯定要有现代发展,但也肯定不能留下单纯追求GDP的后遗症。徽州怎么致富?现在付出的代价如何?怎样做到又好又快?都需要在思想上弄得比较清楚。
魏心一认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必须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在合理利用中动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特别保护好徽州文化的文脉、文魂。历史上徽州先人追求社会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民风民俗淳朴良善,讲义理,懂礼仪,重孝敬,许多民间习尚构成了徽州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应该下大力气保护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文脉,这是中华文化的精气神,这是一种千百年凝积营构的精神家园。
总之,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事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