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话: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对电视传播的考察
- 晏青
- 1217字
- 2021-03-24 22:38:47
第一章 方法论: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神话学阐释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真理表达为“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几千年来世人笃信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以凡·高所画的“一双农鞋”为例,认为此画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此鞋与现实的鞋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对照性,其存在的意义不是对实物的描摹,也不是对其制作工序的讲述,而是将作为器物之器具的“有用性”呈现出来了。这双鞋“属于土地,而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护。正是这种受到保护的归属中,器具本身才得以自栖自安”。从而认为真理不一定要满足亚里士多德式的符合论,而在于无蔽,无蔽即真理。
随着认识论的崛起、科技的发达、对宗教的普遍不满,去蔽成为现代西方思想史上的元话语。启蒙运动在于祛除人心中的愚昧;马克思的批判在于勇于揭穿谎言并揭示现实关系和现实利益;胡塞尔的现象学,把人们头脑中的先见悬置起来,以解除认识上的蒙蔽;海德格尔认为去蔽便是真理。可是时至今日,人类已拥抱一切前所未有的辉煌,却仍旧闷闷不乐;物质已极大丰富,但我们仍感到饥与渴;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但我们永远颠簸在路上;文字、影像已铺天盖地,但我们的眼睛仍无处皈依;地球村早已形成,可世界依旧遥远,精神的村落依旧荒芜。现实纷乱琐碎,历史飘浮不定,意义在哪里?真理在哪里?欲望、信仰、知识、启蒙、后现代等现代词汇重重裹挟,紧紧拥抱,把人卷入层层表征的深渊。大众传媒业介入知识生产领域,以信息(Message)的提供混淆知识(Knowledge)的生产,以信息的生产制约知识的生产,最终以媒介的话语霸权取代知识的生产。四处泛滥的能指无处皈依,造成所指四处游移。
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积淀,作为古代社会的实践成果,成了从历史延伸到现代生活的“幽灵”,它镶嵌于现实的结构性总体存在。传统文化在媒介化生存中,疏离、黏合、虚假、真理等交织在一起,成为铁板一块的现实。摄像机及电视并不仅仅是媒介,它还是一种话语体系,一种知识结合体、符号综合体,一整套价值观、认识观。对传统文化与电视进行现实性存在的考察是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责任所在。因此,如何运用神话学阐释方法,对整体的、现实的社会状况进行批判与考察,揭示隐藏在日常活动过程中的弊端和危害,进而尝试实施变革、加以规范,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遮蔽关联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层面,也关切着个体权益、身体修辞等微观层面,是一套与社会历史紧密相关的复杂的交叉网络。关于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遮蔽问题,神话学理论能否解决现实问题?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对相关事物意味着什么?与一系列伦理标准相对照,它是好是坏?这几个问题分别指向报道、解释、描述、评价。生活告诉我们:现实充满了神秘、幻想与意识形态。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下,传统文化的电视化传播在当代社会语境的神话境遇、意义和“谎言”才可能被揭示和显现。它是怎样被陈述、传达,如何造成对存在的遮蔽、误解,如何获得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上的推进,这一系列问题才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