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导读作者/钱逊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全书20篇,498章,是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少时贫贱,做过管仓库和放牧的小吏;30岁开始招收弟子,办私学。是中国最早的私学之一。一生主要活动是从事教育,传说有弟子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政者正也”的治国理念和“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论语》的思想,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他强调,道德与刑政不同,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百姓摄于刑罚,不敢做坏事,却不会有知耻之心;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不做坏事。他提出了正人先正己,先富后教,取信于民等重要原则。在仁学中,一方面倡导爱人、匹夫不可夺志,提倡独立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以仁为己任,见利思义,见义勇为,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提出了一种把个人人格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相统一的人生观;在人我关系上,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原则;提出了孝、悌、忠、信、恭、宽、敏、勇、直等一系列道德规范;还特别强调“为仁由己”,启发每个人的自觉道德精神,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修养方法;并且论证了道德思想与礼仪规范的关系,要求人们仁礼兼备,文质彬彬。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论语》中许多话都成为格言流传于后世。读《论语》要着重吸取其有普遍意义的精华,以提高我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处于2500年前的宗法等级制社会,《论语》的内容也不免带有时代的烙印。今天继承吸取其精华,也要注意剔除其旧的时代内容,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

 

《论语》的读法,可以一章一章读,一章一章地理解、把握,领会一点即有一分收获。同时要注意把散见于各章中的对同一问题或相关问题的论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求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注意不要只据片言只语,做不恰当的理解和发挥。

《论语》版本很多。初学者可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钱逊的《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如想做较深入的研读,可读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三国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和宋人朱熹的《论语集注》。各家注释各有不同;通过各本不同注释的比较,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