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

导读作者/张勇

有清一代,既是中国“古代”的终结,又是中国“近代”的开端,其思想学术,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是晚清以来最早系统总结清代学术的经典性论著之一。该书简洁明快,富于条理,长于议论,且篇幅不大(约55000余字),故虽已是近百年前的作品,仍不失为了解清代学术思想的较好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中国之新民、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学者。早年参与戊戌维新运动,与其师康有为合称“康梁”,为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继续从事君主立宪的政治活动。民国初年,曾先后担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其间,曾发起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的护国运动。五四运动前后,退出政界,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曾担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在晚清民初曾先后创办并主持《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庸言》等报刊多种,执一时舆论之牛耳,其影响广大深远。著述甚多,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将清代学术(考证学)视为可与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并称的秦以后四大“时代思潮”之一。认为清代“思潮”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绝相类似,“以复古为解放”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

在梁启超看来,清代学术内容虽繁多,但“带有时代运动特色者”不过两大潮流:前半期为“考证学”,后半期为“今文学”。考证学又称清学的“正统派”,由清初顾炎武等为开山,至乾嘉时期达至鼎盛,形成分别以惠栋、戴震为首的吴、皖二派;二派虽各有特点,却共同遵守“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根本治学方法,其研究范围则以经学为中心。今文学兴起于嘉道时期,至光绪年间汇为巨澜,其代表人物即康有为、梁启超。今文学重翻经学史上“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的公案,其用心则在“经世致用”,以应对道光以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局;故虽有“借经术以文饰其政论”的毛病,却以其对数千年经典的勇猛怀疑和批判,起到了促进思想解放、有助于域外新思想传入的巨大作用。

《清代学术概论》于考证学强调其“科学方法”,于“今文学”则充分肯定其“思想解放”的意义。与同时代的同类著作相比,其独到之处,则在对“今文学”的叙述。尤其是梁启超以亲历者身份并标榜“超然客观”的忠实态度,来叙述晚清“今文学运动”的历史,不仅生动亲切,更增几分可信,因而对后世有更多的影响。但就实际而言,作为亲历者“回忆”通常所具有的缺陷(夸饰、片面等),梁启超也难以避免,这是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清代学术概论》为初学者了解有关清代学术思想的基本知识(基本背景和概念,主要线索和内容)提供了方便,但它又是梁启超退出政坛、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后的第一部学术性著作,其中或曲折或直接地表达了他及其一派人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诉求和主张,这也是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清代学术概论》篇幅不多,应当通读;且因其偏重议论、史实简略,可以适当扩展阅读,以丰富相关知识;也可以阅读一些同类著述,以资比较。前者,可读梁启超的另一本清学史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后者,则章太炎的《清儒》、刘师培的《近代汉学变迁论》、皮锡瑞《经学历史》(清代部分)等经典著述也都是,且简约易读,可供选择。

《清代学术概论》版本很多。较好的当属朱维铮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该版本将《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合出,便于比较阅读;中华书局又有朱维铮校注的《清代学术概论》单行本,也可选择。就初学者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中有《清代学术概论》的朱维铮导读本,对于了解《概论》的背景及相关知识,颇有助益,是一较好的读本。就扩展阅读而言,有关该书的最近讨论,还可参看张勇《偶然的背后:试说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