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变季经,茯苓山药助顺行

我们大家都知道,月经应每个月来一次,有些女性就碰到过一种尴尬的情况,每3个月来一次月经,到医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却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3个月来一次月经,每次经量正常,去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病变。在中医文献中,每3个月来一次月经者被称之为季经,又名居经;每年来一次者,被称为避年。

不少古代中医学家觉得这是异常的,而傅青主却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几个月来一次月经不是病,而是因为禀赋不齐,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且傅青主还特地叮嘱后世医家,千万不要把它当成疾病来治疗,拿药物猛通,反而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对这种禀赋不齐而出现的季经症状,傅青主给出了一味颇为有趣的“助仙丹”。纵观整本《傅青主女科》,益气养阴止崩汤、当归补血汤、固气汤、顺经两安汤等,用方相当严密,横空出来了一道“助仙丹”,名字颇有仙气,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白茯苓15克、陈皮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山药10克,菟丝子5克、杜仲3克、甘草3克,纵观整个方子,都是最普通不过的药材,傅青主对此方颇为得意,声称服用此方不会损伤气血,只调禀赋,那么到底是谁在调理禀赋时起关键作用呢?

方子的绝妙之处就落在白茯苓和山药上,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辞官隐退后,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可见当时茯苓被视为延寿珍品。唐宋时服食茯苓更加普遍,唐代诗人贾岛就有“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之诗句。它的淡味最能利窍,甘以助阳,是除湿的圣药,中医讲脾主运化,脾最怕的就是湿,脾湿就会出现运化功能下降,身体的气血运行也随着滞涩,经期自然缓慢,而茯苓就像一台强力抽湿器,能抽走身体内的湿气,增强气血运行速度,让身轻体健。茯苓单吃也可以,《红楼梦》里的茯苓霜介绍了其吃法:“第一用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最能滋补强身,肌肤玉泽。

而茯苓最好的搭配就是山药,山药能滋精固肾,我们有时候总是觉得特别疲劳、腰痛、眼花、没有力气,做什么事情都懒懒的,其实这是虚劳、肾气不足的症状。《本草精读》称:“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说明山药能够滋补肾精。它也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有人尿频,用山药、茯苓各适量,每服6克即可。它入肾经而温肾散寒。我们说经水出诸肾,肾经充足,经水自然通畅。山药和茯苓搭配,最好的吃法是山药茯苓包子,即山药粉100克、茯苓粉100克、面粉500克、白糖300克,猪油(忌讳者可不加)、青红丝各适量,将山药粉、茯苓粉置于大碗中,加冷水适量搅成糊状,移火上蒸30分钟。取出加面粉和好,发酵后再以白糖、青红丝做馅,包成包子,蒸熟。每日当早点吃。此方出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最能益脾补心固肾。

南方人很喜欢吃甜汤,天气闷热,喝一点甜汤最能解暑消燥。下面我们介绍一款参苓山药汤圆,即人参、茯苓、山药各10克,蒸熟共捣成泥状,与豆沙30克、白糖和熟猪油各适量制成汤圆馅,与糯米包成汤圆,下锅煮熟即可食用。如果做完剧烈运动,体力透支,不思饮食,吃一碗最好,能补气益肾,恢复精力。女孩子也可以吃,有时候久坐办公室,觉得手脚冰凉,就是气血不足,吃一点热热的参苓山药汤圆,既能解馋,又能补中、益气、养血,还能达到降脂减肥的目的。

茯苓和山药强大的补气滋阴功能就是调节脾胃肾气,充足气血。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傅青主此方的用意。用点山药、茯苓健脾益肾、解郁清痰,具有有病疏导、无病强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