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李义府因为逼死毕正义而差点被贬,因为武则天和高宗皇帝联手,才将李义府保全,李义府为了立功,又积极修改《姓氏录》,本以为李义府因此而悔过,不料逼死官员的事件再次出现。
李义府曾与李崇德结交,李崇德家庭背景良好,是赵郡李氏,门第之高让李义府心生羡慕。李崇德为了巴结李义府,主动提出要将李义府的名字写到自己的族谱上,为李义府提高身份。李义府对李崇德这种做法深感满意,两个人关系更是好上加好。可是好景不长,当时颇受高宗皇帝宠爱的杜正伦非常厌恶李义府的小人行径,经常与李义府争吵。在一次早朝上,两人再次发生争执,几乎拳脚相加,高宗非常生气,但是两个人都是自己提拔起来的人物,高宗最后决定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贬往地方。李义府一贬官,李崇德就赶忙与李义府划清界限,生怕因此而受连累,于是,李义府的名字从李崇德的族谱上划掉了。李义府知道这个事情后,心里非常痛恨李崇德,一年之后,李义府再度被武则天召回。昔日的仇恨久久不能散去,李义府诬告李崇德,李崇德被下狱,最后死在了狱中。
害死李崇德之后,李义府依旧狂妄自大,为了改葬自己的祖父,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要去七个县的百姓一起大兴陵墓。高县令为了巴结李义府,亲自上阵工作,因为天气原因和自身体质,高县令突然倒地猝死。高县令的死让朝廷再次沸腾了,文武百官对李义府指指点点。
这件事让高宗皇帝从心底对李义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高宗皇帝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此形成强烈的对应情绪。高宗皇帝决定找李义府谈谈。据《旧唐书》记载:“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李义府为了敛财,大肆卖官,贪污受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高宗针对此事告诫李义府,希望他能好自为之。可李义府听后,却质问高宗是何人所说,高宗皇帝听后,勃然大怒,厉声责骂李义府,李义府听后扔下高宗皇帝转身就走。“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徐曰:‘谁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义府睆然,殊不引咎,缓步而去。上亦优容之。”——《旧唐书列传》
高宗皇帝再也不能容忍李义府藐视自己的权威,与此同时,他想扳倒李义府来削弱武则天的势力。他要让武则天知道,天子的权威不可藐视,武则天的生死还是操控在自己手里。据《资治通鉴》记载:“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于是高宗皇帝决定给李义府安个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就在这时,不安分的李义府又出了事。他找了个算命先生给自己面相,算命先生说李义府不久会有牢狱之灾,要多敛财才能镇住牢狱之气。李义府信以为真,大肆卖官敛财。此时,长孙无忌家族后代中的一个人想做官,他找到了李义府,将钱给了李义府换来了一个六品官阶。这个事情很快就上报给了高宗皇帝,高宗皇帝给李义府安了一个“勾结谋反势力”的罪名,将李义府流放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武则天得知了这一消息后却无动于衷,她知道,高宗皇帝是针对自己才流放李义府。此时李义府已经不得人心,如果要保他,恐怕自己也会引火烧身。武则天只好放手不管,不再过问此事。
武则天的不回应却没有缓和与高宗的关系,不久,高宗就策划了一场阴谋,要处置武则天。宦官王伏胜上书状告武则天和道士郭行真搞“厌胜”之术,这个预谋就跟武则天当年对付王皇后一模一样。郭行真与高宗和武则天都有密切来往,武则天深刻知道,巫术并不能起任何实质性作用,她怎么可能用这样不切实际的手段去对付高宗呢。这显然是一场诬告,然而这诬告背后的人一定是高宗皇帝。除了高宗皇帝撑腰,谁还敢与武则天争锋。武则天心里如明镜一般,她只有按兵不动,看高宗皇帝如何收拾局面,如何对付自己。
高宗皇帝并没有想好对付武则天的对策,他对武则天的不满越发强烈,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处置武则天最合适。于是,他找来了一直非常欣赏的大臣上官仪。
上官仪是大唐有名的才子,又是一个敢于谏言的忠臣。据《旧唐书》记载:“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他的诗词歌赋虽然没有李白的诗那样家喻户晓,但他的词风清绝隽永,被当时很多“士大夫”模仿,被称为“上官体”。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型大臣,深得高宗欣赏和喜欢,两人常吟诗作对,上官仪和高宗皇帝的交情也非常深。但是这样的文墨大臣难免在政治上会不够客观和理智,上官仪的仕途过于顺利,文人情怀浓重,政治手腕却差很远。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女人参政非常介怀。于是,上官仪严肃地向高宗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
上官仪上书提出废掉武则天,这个建议让迷茫又无措的高宗找到了方向,高宗借着心中的不满,把自己多年来的委屈和辛酸统统说给上官仪听,上官仪作为臣子,不由得为高宗皇帝感到难过,两个人更加坚定了要废除武则天的信念。就这样,高宗命上官仪起草诏书,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位置。
上官仪的上书很快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捕获,据《资治通鉴》记载:“左右奔告与后。”武则天知道后,马上决定去找高宗皇帝理论。此时诏书上的墨迹还没有干,武则天就出现在高宗面前,仿佛从天而降一般迅速。高宗皇帝一时也懵了,武则天开始哭诉自己的委屈,开始历数自己过去的政绩,提醒高宗自己有能力胜任皇后,武则天说完政绩,又开始说自己与高宗过去的生活,点点滴滴记得那么清晰,高宗也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时,武则天抢过诏书,质问高宗皇帝为何要废掉自己,必须给自己一个理由。高宗皇帝一时语塞,竟然说不出话来。感性又懦弱的高宗被武则天软硬兼施搞得尴尬难堪。高宗只好把责任推卸给上官仪,说是上官仪出的主意。据《资治通鉴》记载:“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软弱的高宗皇帝找到了一个台阶,就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将上官仪推了出去。
上官仪被夹到中间,甚是无奈,他叹了口气什么都没有说。从此武则天记恨上官仪,终于她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旧唐书》记载:“王伏胜与梁王忠抵罪,许敬宗乃构仪与忠通谋,遂下狱而死,家口籍没。”
这次政变被武则天悄然解决,无声无息,又快又狠,高宗皇帝再没有能力将武则天的权力夺走。武则天可以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归结于她强大的情报网和她的足智多谋。废后事件也是武则天人生的第二大险峰,虽然没有在感业寺那样历时长久,但是政治风险堪称千钧一发,如果武则天没有果断地处理这场事变,她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化为虚无。武则天的果断和勇敢,对于事态的冷峻分析和迅速出击,让她在每一次的绝境中都能反败为胜。
泰山封禅
上官仪事件过去不久后,武则天更加高调地参与政事,每逢上朝,她都在帘子后面听政。“垂帘听政”就这样形成了,武则天坐得稳如泰山,底下的臣子毕恭毕敬,没有半点不满。虽说形式是“垂帘听政”,可实际上武则天掌握了抉择权,有她在,高宗皇帝事事要过问武则天的意见。武则天允许,才能真正实施。据《资治通鉴》记载:“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武则天参政已经是公开的事实,并且已经掌握生杀大权,高宗只是在一旁听政而已,并没有真正实际参政的意义。从此,天下百姓,满朝文武都称武则天和高宗为“二圣”,武则天的政治梦想就这样实现了。
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为“二圣”后,不忘了显示自己与高宗的天威。高宗皇帝曾希望在泰山封禅,泰山封禅一直是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想要实现的愿望,然而太宗皇帝因魏征进谏:“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贞观政要》,太宗皇帝便放弃了泰山封禅的想法。高宗即位后,想完成父亲太宗的心愿,但因为讨伐高丽失败,这个计划便搁置下来。武则天此时又向高宗提出泰山封禅,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与高宗势均力敌,一方面又是向天下昭告大唐富国兵强。
据《史记封禅书》张守义《正义》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中,泰山是最高峰,帝王突显国家实力时,选择泰山祭祀,筑天坛祭天,此举称为“封”,泰山南梁父山上祭祀称为“禅”。这种封禅仪式意味着皇帝有丰功伟绩,上要昭告天神自己的功德圆满,下要昭告黎民百姓自己功德无量。
早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实行了多种制度,为中国统一后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东巡县郡时,召集齐国和鲁国的儒生学者到“天下第一山”泰山脚下,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秦始皇登山刻石,为自己歌功颂德。
泰山封禅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仪式,武则天抓住这个时机要为自己的地位做一个大的提升。按照旧制度,封禅大典并没有武则天的位子,从仪式上来说,祭天以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接着就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为终献。祭地以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皇太后只是名义上的亚献,实际操作权仍然在王公大臣手中。旧制度并没有让妇女参与到封禅大典上来。武则天研究过泰山封禅后,决定打破旧制度,规定封禅的新制度。
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建议,认为皇太后如今不存在,应该由自己代替这个位置。于是,高宗皇帝采取了武则天的意见,祭地的时候,由武则天为亚献,太宗嫔妃燕氏为终献。
泰山封禅非常隆重,高宗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武则天率领后宫嫔妃。一路文武百官,六宫同行,车马云集,旗帜高扬,场面异常宏伟壮观。唐代诗人宋之问写了一首诗《扈从登封途中作》对当时的场面描写得客观贴切。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扈从登封途中作》
皇帝游山时的场面真是壮观。看天边的云彩仿佛把高大的帐幕卷入天空,帐幕被风鼓动,像海水一样汹涌澎湃。夜晚的灯火通明,影影绰绰排成的长队好似融入远方的夜幕中,跟星辰一样交相辉映,分不清是灯火还是星光。幽暗的山谷中突然冒出千万的旗帜,文武百官、六宫佳丽的轿子发出的巨大响声在山间回荡。
武则天和高宗以及文武百官终于来到泰山,他们仰望着泰山的巍峨,终于明白泰山封禅的魅力所在。当地的官员都已经准备就绪,他们开始搭砌圆坛,在坛中放置玉册,祭祀昊天上帝所用。高宗住持了祭天大典,当日事毕登山,次日又在社首山祭祀地神。祭祀地神是武则天的专场,武则天和燕氏带领着众嫔妃献礼。武则天带领嫔妃登山时,歌舞奏响,花团锦簇,帐幕皆用锦绣刺成,色彩缤纷,让人眼前一亮,与高宗的祭天大典相比,又增添了几分活泼和热闹。
高宗登坛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和献礼,并且在当日大赦天下。
国宴毒谋
高宗在泰山封禅后大赦天下,并设国宴款待文武百官。这次封禅大典,贺兰氏也在众嫔妃之中。
贺兰氏奔波劳苦,面有倦色,她看到高宗皇帝却荣光异彩,不停和大臣们喝酒,贺兰氏从宴席上站起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跟高宗皇帝说,她想献舞一支。原本热闹的国宴因为她的一句话瞬间安静了下来,文武百官都看着高宗皇帝,武则天却看着贺兰氏,面无表情。武则天刚想斥责贺兰氏,高宗皇帝却大声说:“贺兰既然想助兴,就跳一支吧。”
贺兰氏开始翩翩起舞,她红色的水衫耀眼夺目,随着她的舞蹈,宫廷音乐也响了起来,气氛又回升到热闹的阶段,武则天静静地看着贺兰氏在她面前跳舞,她的一颦一笑都让武则天感到恼怒,贺兰氏却从不看武则天一眼,并且用高傲的姿态回敬武则天的打量。贺兰氏的舞蹈终于跳完,武则天第一个拍手叫好,紧接着文武百官和六宫嫔妃也赶紧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