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病与用药

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疾病,有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之分。原虫常寄居于大肠肠腔内而无症状,呈携带状态;也可侵入肠壁而引起结肠溃疡、炎性损伤、慢性腹泻、暴发性痢疾等各种类型的阿米巴肠病。若病原体由肠道经血流侵入肝脏(亦可经局部直接蔓延)、肺及脑等肠外组织,亦可产生相应脏器的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肠阿米巴还可侵犯邻近部位,如皮肤、子宫颈和阴道等。常见的病理改变是组织溶解性坏死,其好发部位是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其余是阑尾和回肠末端。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 仅在病人粪便中有包囊排出。

(2)普通型 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大便量中等,粪质较多,腥臭,血性黏液便,呈果酱样,但更多的仅有稀便或水样便,臭,有时含黏液或血,间歇期大便基本正常。

(3)暴发型 起病急,高热,大便每日10次以上,排便前有较长时间剧烈的肠绞痛,伴里急后重,粪便较多,呈黏液血性或血水样便,并有呕吐、失水、虚脱,甚至肠出血、肠穿孔;抢救不及时,可于1~2周内死亡。

2.诊断要点

(1)多为散发性,夏秋季发病率较高。

(2)有上述临床表现。

(3)新鲜粪便可镜检到活动的阿米巴滋养体。

(4)可并发阿米巴肝脓肿或肠穿孔性腹膜炎。

(5)胸部阿米巴病可有巧克力色脓液、巧克力样痰,脓液中查及阿米巴滋养体,痰中查见阿米巴原虫;超声波、X线、CT等影像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肠纤维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防治措施与用药】

1.预防 同“细菌性痢疾”。

2.一般治疗

(1)急性期者应卧床休息,肠道隔离,给予流质或少渣饮食。

(2)慢性期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维持营养。

(3)大量腹泻者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须静脉补液,发生休克时及时输液、输血,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3.并发症治疗 有细菌混合感染时加用适当的抗生素,肠出血时予及时输血,肠穿孔时采用手术治疗并应用甲硝唑和广谱抗生素;阿米巴脓胸,如脓液或积液量大时,应尽早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等。肝脓肿有穿破危险者采用穿刺引流。

4.抗病原治疗 主要应用抗阿米巴药物。对侵入组织的阿米巴有杀灭作用者,称组织内杀阿米巴药,如吐根碱类依米丁、去氢依米丁,氨基喹啉类氯喹及四环素族类等;对肠腔内阿米巴有效者,称肠内抗阿米巴药,如双碘喹啉、泛喹酮(安痢平)、巴龙霉素、二氯尼特等。卡巴胂则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也可用于丝虫病等的治疗。以甲硝唑为代表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对肠内、外阿米巴病均有效。

甲硝唑[典][保甲] 用于治疗肠内和肠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及厌氧菌感染。成人肠阿米巴病一次0.4~0.6g,每日3次,疗程7d;肠外阿米巴病一次0.6~0.8g,每日3次,疗程7~10d。小儿阿米巴病按35~50mg/(kg·d),分3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

替硝唑[典] 同甲硝唑。肠阿米巴病时,口服500mg,每日2次,疗程5~7d;或2g顿服,疗程3~5d。肠外阿米巴病时,2g,每日1次,顿服,疗程7~10d。

奥硝唑、塞克硝唑(二甲硝咪唑)等为硝基咪唑类药物,同甲硝唑。

双碘喹啉[典][保乙] 用于治疗轻型或无明显症状的阿米巴痢疾,对急性阿米巴痢疾及较顽固病例宜与甲硝唑联合应用,才能达到根治效果;对肠外阿米巴病(如肝脓肿)无效。成人口服0.4~0.6g,每日3次,连服14~21d。小儿剂量为5~10mg/kg,用法同成人。

依米丁[保乙] 适用于肠外阿米巴或急性、重症病例需紧急控制病情又无法口服用药者,不可门诊使用。器质性心脏病、肾功能不全、孕妇忌用。常用剂量1mg/(kg·d),成人0.06g/d或0.03g/d,每日2次,深部肌内注射,连续6d;重症者再继续以0.03g/d,连续6d,共12d;病情顽固者0.06g/d,连续9d,停3d后,再以同剂量继续3d。

氯喹[保甲] 口服,第1、第2日,2次/d,300mg/次;第3日改为2次/d,150mg/次,治疗肠外阿米巴病可连服20d,必要时可延长。

疟疾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而感染。由于疟原虫种类不同,临床表现有差别,常见的有间日疟、三日疟及恶性疟三种。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脾大和贫血等为特征,恶性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夏秋季流行,8~10月为流行的高峰,恶性疟以西南地区较多。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间日疟 一般起病较急,病程分以下三个阶段:

(1)发冷期 寒战、面色苍白、皮肤呈鸡皮样,持续0.5~2h。

(2)发热期 寒战停止后即高热,面色潮红,口渴,有时恶心、呕吐或伴有头痛,体温升至40~41℃,持续4~5h。

(3)出汗期 起病5~7h后病人大量出汗,体温骤降,以后恢复正常。发作以后病人多无症状,间歇期为1d,如病人受二重或三重以上感染,亦可每日发作。

2.三日疟 隔2d发作一次,如重复感染者亦可隔日或每日发作。

3.恶性疟 热型不规则,可出现疟疾的危险发作,如脑型(伴有谵妄、昏迷)、胃肠型(伴有剧烈腹痛、呕吐或腹泻)、过高热型(42~43℃,可迅速死亡)、寒冷型(体温低、冷汗、休克)及黑尿热型(贫血明显,尿中含大量血红蛋白而呈暗红或黑色,严重者可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4.查体 常见脾大,严重病例可出现黄疸、贫血;肝大;脑部变化(恶性疟),肠黏膜充血、出血和变性。血涂片找到疟原虫可确诊。

【防治措施与用药】

1.一般治疗同其他急性传染病,如休息、半流质饮食等。

2.控制临床发作,应用消灭裂殖体的药物。

氯喹[典][保甲]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症状,是控制临床发作常用而有效的药物,主要杀灭裂殖体,对间日疟配子体和恶性疟幼稚型配子体亦有杀灭作用。一般在用药24~48h后热退,48~72h血涂片原虫可转阴。临床用磷酸氯喹片,成人间日疟首次口服1g,6h后0.5g,第2、第3日各0.5g。恶性疟静脉滴注磷酸氯喹注射液,第1日1.5g,第2、第3日各0.5g,一般每0.5~0.75g氯喹加入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第1日药量于入院12h内滴完。预防疟疾,口服0.5g,每周1次。小儿间日疟首次按10mg/kg,最大量不超过600mg,6h后按体重5mg/kg再服1次,第2、第3日按5mg/(kg·d)用药。脑型恶性疟首日按18~24mg/kg(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第2日按体重12mg/kg,第3日按体重10mg/kg,输液浓度为每0.5g磷酸氯喹加入500ml 10%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每分钟滴12~20滴,第1日药量应在8~12h内1次滴完。

青蒿素[典][保甲、乙]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于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疟等。口服首次1g,6h后0.5g,第2、第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6h后0.6g,第2、第3日各0.4g。同类药物尚有青蒿琥酯[典]、蒿甲醚[典]、双氢青蒿素[典][保甲],功效相似,应遵医嘱用。

奎宁[典][保甲] 用于恶性疟,也可用于治疗间日疟。成人常用量[严重病例(如脑型)可用二盐酸奎宁]按体重5~10mg/kg(最高量500mg),加入5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4h滴完,12h重复1次,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小儿按5~10mg/kg(最高剂量500mg),用法同成人。

咯萘啶(疟乃停)[典][保乙] 用于治疗脑型、凶险型及耐氯喹虫株所致恶性疟,也用于治疗间日疟。成人常用量:口服,第1日服2次,每次0.3g,间隔6h;第2、第3日各服0.3g。或静脉滴注,一次按体重3~6mg/kg,加入200~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于2~3h滴完;间隔6h重复1次,12h总量按12mg/kg。或肌内注射,一次按体重24mg/kg,共给2次,间隔6h。小儿口服剂量按24mg/kg,用法同成人。注射剂量参照成人。

用于控制临床症状发作、杀灭裂殖体的药物尚有磷酸哌喹[典][保乙]、甲氟喹、本芴醇[典]、卤泛群、蒿甲醚[保甲]、乙胺嘧啶[保甲]、磺胺多辛[保乙]、羟氯喹[保乙]等,可对症选用。

3.控制复发、中断传播的药物。

磷酸伯氨喹[典][保甲] 主要用于根治间日疟。对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成人常用量,口服根治间日疟,每次13.2mg,每日3次,连服7d。用于消灭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时,每日服26.4mg,连服3d。

4.疟疾现症病人合并疗法简介(见表1-1)。

表1-1 疟疾现症病人合并疗法

5.凶险型疟疾的治疗

(1)抗疟疾药物,选用前述的磷酸咯萘啶、青蒿素、氯喹注射液、二盐酸奎宁(用法前述)。

(2)氢化可的松300mg/d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20mg静注,分次给予,连用3~5d。

(3)右旋糖酐-40,500ml/d静脉滴注,主张早期应用。尚酌情用肝素防治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应用甘露醇防治脑水肿,高热时物理降温,对症急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酸中毒和肾衰竭,液量应控制在1500~2000ml,并预防感染等。

6.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方案(见表1-2)。

表1-2 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方案

7.预防措施,如灭蚊、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者(可应用抗疟片1号、抗疟片2号、抗疟片3号或氨苯砜+乙胺嘧啶)及免疫预防。

黑热病(利什曼原虫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肝和淋巴结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症等。特殊临床类型的黑热病有皮肤黑热病和淋巴结型黑热病。

2.在白蛉繁殖季节(5~9月份)有居住史、被白蛉叮刺史或输血史。

3.实验室检查。检出病人血中利什曼原虫是确诊的依据,血清免疫学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防治措施与用药】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给予营养、易消化食物和足够的电解质与水分;贫血者可给予铁剂、叶酸,必要时输血,并给予多种维生素;脾功能亢进、脾大者,或经杀虫治疗后脾大未见缩小,脾功能亢进持续者,可考虑脾切除。

2.抗原虫用药

葡萄酸锑钠[典][保甲] 用于治疗黑热病。肌内或静脉注射:一般成人一次1.9g(6ml),每日1次,连用6~10d;或总剂量按体重90~130mg/kg(以50kg为限),等分6~10次,每日1次。小儿总剂量按体重150~200mg/kg,分6次,每日1次。对敏感性较差的虫株感染者,可重复1~2个疗程,间隔10~14d;对全身情况较差者,可每周注射2次,疗程3周或更长;对近期曾接受锑剂治疗者,可减少剂量。

喷他脒(戊烷脒)[典][保甲] 为治疗黑热病、卡氏肺孢子虫病的药物;亦用于治疗非洲锥虫病;对晚期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锥虫病患者则疗效差。临用时新鲜配制成10%溶液,做深部肌内注射。剂量按体重4mg/kg,每日1次,黑热病连用14d,必要时间隔1~2周后复治。

【预后】

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有无并发症,如继发细菌感染(齿龈溃疡、坏疽性口炎、肺炎等)、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或完全消失;患者常有高热、咽部溃疡与坏死等)。未经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可高达95%,多在病后1~2年内因继发感染而死亡。经上述特效治疗后,病死率已降至1%。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经皮肤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肠道或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1)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慢性期以肝脾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3)晚期表现主要与肝门静脉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由于新旧病变交叉存在,故急慢性期症状不易截然分开。

(4)侵袭期相当于尾蚴侵入人体到成虫产卵阶段,可有微热、畏寒、轻咳、皮肤斑疹及荨麻疹,数日自退。

2.粪便镜检得虫卵或孵化出毛蚴,肠镜镜检取肠黏膜可找到虫卵,均可明确诊断。血清免疫学检查有重要价值。

【防治措施与用药】

1.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区对病人进行普查和同步治疗(见下述用药吡喹酮)。耕牛用2%硝硫氰胺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水牛剂量为1.5mg/kg,黄牛剂量为2mg/kg,治愈率98%以上。消灭丁螺,加强粪便管理和保护水源,推广应用沼气;保护易感人群。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为广谱抗吸虫和绦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各种慢性血吸虫病采用总剂量60mg/kg的1~2d疗法,每日剂量分2~3次,餐间服。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总剂量120mg/kg,每日分2~3次服,连服4d。体重超过60kg者按60kg计算。不良反应见“华支睾吸虫病”用药。

硫氯酚[典][保甲] 主要用于并殖吸虫病,从略。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内引起的一种疾病。由于食用受感染的生鱼后引起,成虫在肝胆内管内寄生并产卵。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猫犬等是本病的储存宿主。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轻症可无症状,或仅胃部有压重感、饱满感。急性感染者可有寒战、高热伴消化道症状。须查大便发现虫卵才能明确诊断。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宣传教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鱼或半生鱼、虾;吃火锅等时生鱼片须熟透。广泛推广农村沼气,严禁人畜生粪直接入鱼塘。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用于华支睾吸虫病,总剂量为210mg/kg,每日3次,连服3d。不良反应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乏力、四肢酸痛等,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影响治疗。少数病人出现心悸、胸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精神异常或消化道出血。

阿苯达唑[保甲] 杀虫作用缓慢,且强度不及吡喹酮。剂量采用每次10mg/kg,每日2次,连服7d,总剂量以140mg/kg为宜,虫卵转阴率可达90%以上。

3.有临床指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合并急慢性胆囊炎、总胆管炎、胆石症等)。

4.一般治疗和对症处理。

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为人畜(兽)共患病,由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斯氏并殖吸虫等寄生人体所致。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其他食肉动物包括野生动物亦可感染。流行区域甚广,饮用受染溪流生水(史)也可致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有长期咳嗽、咳铁锈色痰或癫痫、头痛、瘫痪等;或有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已排除其他寄生虫病;有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等。

2.病人的痰、粪和各种体液内找到虫卵,或皮下结节等活检找到虫卵、童虫或成虫是确诊的可靠依据。免疫学试验特异性、敏感性均高,有助于诊断。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宣传教育。不饮生溪水,不吃生或半生的溪蟹、蝲蛄、醉蟹和腌蟹。人、畜共治。粪便沼气化,避免生粪入溪、池。开展鲶鱼及鸭饲养,可借以除去第1、第2中间宿主。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用于肺吸虫病,一次25~30mg/kg,每日3次,连服3d。可参阅“血吸虫病”用药与“华支睾吸虫病”用药。

阿苯达唑[典][保甲] 也可用于肺吸虫病,剂量为400mg/kg,分2次,连服7d。

硫氯酚(别丁)[典][保甲] 主要用于肺吸虫病。剂量为50mg/(kg·d),成人一般用3g,分3次服,隔日服药,15~20d为1个疗程。脑型病例应将疗程延长至25~30d。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禁用。副作用较轻,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其次为头晕、头痛、荨麻疹等;偶有皮肤出血点及感光过敏反应;个别病人出现雅里希-赫克斯海默反应须暂停用药,对症紧急处理,偶致中毒性肝炎和肝功异常。

3.有临床指征时,可考虑手术和对症治疗。

姜片虫病

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人生食红菱、荸荠(慈菇)、莲藕、茭白等时用齿啃皮而吞入囊蚴。囊在十二指肠内脱囊,囊内的后尾蚴游离出来后吸附在小肠黏膜上吸取营养,经1~3个月发育为成虫。从囊蚴进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需2~3个月,成虫可成活1~2年,长者可达4年余。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感染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常有上腹部隐痛、善饥、恶心、呕吐、间歇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中常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量多,稀薄而奇臭,隐血试验偶呈阳性。儿童久病可有营养不良、贫血、消瘦、腹胀,面部、下肢或全身水肿,偶见腹水、胸腔积液、发育障碍。以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2.确诊有赖于虫卵的检出。采用涂片法和沉淀法,一次粪检三张涂片一般可检出虫卵。虫卵少者应用沉淀法。

【防治措施与用药】

1.不吃、不啃带皮的生菱、荸荠、藕等水生植物。食前充分洗净,烹饪熟透才进食。推广农村沼气化粪池,禁止生粪、新粪施用于水生植物和鱼类;禁食生鱼片(或生菜肴)。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以15mg/kg,顿服,或分上午、下午两次服用。治愈率可达100%。副作用轻,可有头痛、头昏、乏力、腹痛等,能自行逐渐消失。

阿苯达唑[典][保甲] 成人口服400mg,每日2次,连服5d,治疗4周虫卵转阴率达72%。服药者可有轻度头晕、乏力、腹痛、腹胀等,短期内可自行消失。

硫氯酚[典][保甲] 成人剂量3g,儿童50mg/kg,晚间顿服或连服2晚,不排便者给予泻药,一次服药有效率达70%以上,仅有少数患者出现腹痛、腹泻。

中药如槟榔成人50g,儿童每岁2~3g(总量不超过30g),切成薄片,广木香9g,加水300ml煎1h,浓缩至100ml,早晨空腹1次,或分2次服,连服3d,治愈率90%以上。可有轻度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治疗结束后可自行消失。

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进食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幼虫所致症状 短期大量吞食感染性虫卵时,约1周后出现咳嗽、哮喘、气急、发热、血丝痰等;重症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绀。X线示两侧肺阴影加深,肺野有点状或絮片状阴影。

2.成虫所致症状 可有脐周不固定腹痛。有时腹部疼痛可较重,但无腹部阳性体征。有吐虫或排虫的历史,粪便镜检发现蛔虫卵。有时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严重感染者尚可有营养不良、精神不安、烦躁、磨牙、瘙痒;部分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

3.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

【防治措施与用药】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被蛔虫卵污染的食品,如不洁咸菜、生菜、瓜果等;便后洗手。

2.病原治疗用药

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典][保甲] 治疗蛲虫、蛔虫、钩虫、鞭虫、粪圆线病均有效,为广谱驱虫药。成人常用量:治疗蛔虫、蛲虫病时,200mg顿服。不良反应:有可能引起脑炎综合征,多为迟发性反应;极少数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乏力、皮疹,偶见剥脱性皮炎、全身性脱毛症、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等,多可自行恢复。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小儿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阿苯达唑[典][保甲] 除甲苯哒唑的适应证外,还可用于旋毛虫、猪囊尾蚴和包虫病。治疗蛔虫病和蛲虫病,一次400mg,顿服。不良反应与禁忌证同甲苯达唑。

盐酸左旋咪唑[典] 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成人一次口服150mg,儿童按2~3mg/kg计算,临睡前1次顿服,或早、晚2次分服。本品可使虫体肌肉麻痹,制止蛔虫窜动,防止胆道蛔虫病发生。不良反应仅有头晕、头痛、失眠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枸橼酸哌嗪[典][保乙] 用于蛔虫和蛲虫感染。驱蛔虫时,成人常用量为3~3.5g,或糖浆制剂19~22ml,睡前1次服,连服2d;小儿一次按0.15g/kg,或糖浆制剂0.6~1ml/kg,每日量不超过3g(糖浆制剂不超过19ml),连服2d。

伊维菌素 广谱驱虫药,口服按100~200μg/kg,3d为1个疗程。一般口服驱蛔虫,50~200μg/kg,每周1次,连用4次,100%有效。

蛲虫病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结肠和盲肠)而致病。多见于年幼儿童,成人亦可得病,在家庭和托幼机构、小学生中可引起流行。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以肛门周围、会阴部夜间瘙痒为主要症状,及轻度消化道症状;患儿可于夜间突然惊哭、躁动不安、睡不安宁,以致白天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大多无其他症状。成人因影响睡眠,仍对健康不利。成人和患儿凡有夜寐不安,夜惊及肛周、会阴瘙痒者应怀疑本病。

2.患儿好咬指甲、性情怪僻等心理行为偏异。偶有蛲虫爬入女孩阴道、尿道而引起阴道炎、尿道炎;如钻入阑尾可致阑尾炎,甚至腹膜炎、肠壁脓肿等。

3.确诊需找到成虫或虫卵。因雌虫一般不在肠内产卵,故粪中虫卵检出率仅5%左右。宜在患儿入睡2~3h后,在较亮的灯光下仔细检查肛周皮肤皱褶处,找到白线头样蛲虫即可确诊。将透明胶纸剪成4~5cm长,于清晨病人大便前以胶纸黏面向肛门周围皮肤皱褶处粘取虫卵,然后将此纸黏面铺于滴有生理盐水的玻片上,置低倍显微镜下检查,可找到虫卵。连续3次阴性者方能排除本病。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便后洗手。培养儿童养成勤洗手、洗澡、勤剪指甲、勤换内衣裤、幼儿穿满裆裤、纠正吮(咬)指(甲)的坏习惯。衣服被褥勤洗、曝晒,必要时清洗后蒸煮灭菌、消毒;室内外清洁大扫除等。

2.病原治疗用药,可选用以下药物:

甲苯达唑[典][保甲] 200mg,顿服。不良反应见“蛔虫病”用药。

恩波吡维铵(扑蛲灵,吡维氯铵,吡维铵) 具有杀蛲虫作用,其作用原理是可能干扰肠虫的呼吸酶系统,抑制需氧呼吸,并阻碍肠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影响虫体的生长和繁殖。曾一度为治疗蛲虫的首选药。口服:儿童5mg/kg(按本品碱基计),总量不超过0.25g。成人0.25~0.3g,睡前服。为避免复发,可间隔2~3周再服2~3次。偶有恶心、呕吐、肌痉挛、腹痛、腹泻和荨麻疹等反应。本品可将粪便染成红色。有胃肠炎者忌用。

噻嘧啶(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典][保乙] 用于蛲虫感染,5~10mg/(kg·d),睡前顿服,连服7d。

3.外用药治疗。肛周奇痒者,可于每晚睡前清洗肛门周围后,在皮肤上搽3%噻嘧啶软膏1周或用噻嘧啶栓剂,每晚1粒塞入肛门内,连用3~5d,或用蛲虫油膏,内含百部浸膏3%及0.2%甲紫,连续10~30d,有杀虫和止痒作用。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经皮肤侵入人体所引起。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主要临床表现为虚弱,贫血以及由贫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等,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2.在田间赤足工作者易受感染。钩蚴所致皮炎,俗称“肥水疙瘩”“粪疙瘩”“粪触块”“粪毒”等。皮炎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可消失,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受染后3~5d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喉痒、声音嘶哑;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血丝痰等,多在数日自行消失,长者可达1~2个月。

3.成虫引起的症状,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为钩虫感染;粪便中既有钩虫卵又有明显临床症状者称为钩虫病。患者面色苍黄、易倦、无力、皮肤毛发干燥无光以及各种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或不适,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砖块、生米、生豆、生果、茶叶、瓦片、碎纸、木炭等)。严重者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发育不良及黏膜(眼结膜、甲床)苍白。

4.粪便镜检可找到虫卵,隐血试验阳性。

【防治措施与用药】

1.防疫措施。普治病人;粪便管理,沼气发酵,卫生教育;个人防护,流行区穿雨靴作业或行走。

2.病原治疗用药

阿苯达唑胶囊[典][保甲] 治疗钩虫病,一次400mg,每日2次,连服3d。

甲苯达唑[典][保甲] 治疗钩虫病,一次200mg,每日2次,连服3d。

噻嘧啶(双羟萘酸噻嘧啶)[典][保乙] 治疗钩虫病按10mg/kg(一般为500mg),顿服,连服3d。

3.钩蚴移行症的治疗

(1)左旋咪唑涂肤剂,即左旋咪唑750mg+70%二甲亚砜水溶液100ml,轻者每日涂搽3次即可,重症需连续涂药2d才获效。

(2)53℃热水浸2s,间歇8s,持续25min。

(3)艾卷或纸卷点火患部熏灸5min;或热吹风机吹3s,间隙7s,均可止痒,局部消炎。

丝虫病

丝虫病是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该病曾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6种危害性最严重的热带病之一。蚊虫为主要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发热、四肢有离心性“红线”,或游走性片形红肿——“流火”)、精索炎、睾丸炎等,均反复发作。

(2)慢性期 主要为淋巴系统阻塞。最常见的有淋巴管曲张,阴囊淋巴积液(阴囊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有淋巴液淤滞、水肿),乳糜尿(乳白色或带有血色,盛于玻瓶中可分为三层,重时有凝块而致排尿困难)及象皮肿(如象皮腿、阴囊象皮肿等,可肿得很大,皮肤粗糙、增厚、褶皱重叠)。

2.南方流行区有淋巴系统病变或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者,应考虑本病。

3.夜间取血数滴以低倍镜直接检查,发现活动微丝蚴即确诊。

【防治措施与用药】

1.一般治疗。急性期应休息,局部冷敷,重者可给解热药、镇痛药;如继发感染可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普查普治及灭蚊、防蚊。

2.病原治疗用药

伊维菌素[典] 治疗罗阿丝虫病,0.3~0.4mg/kg,顿服;治疗马来丝虫病和班氏丝虫病,0.2~0.4mg/kg,顿服。

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益群生)[典][保甲] 适用于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罗阿丝虫感染;也用于盘尾丝虫病,但不能根治。餐后口服。

① 治疗班氏和马来丝虫病 国内目前常用总量4.2g,7d疗法,即每日服0.6g,分2~3次服,7d为1个疗程。间隔1~2个月,可应用2~3个疗程。或大剂量疗法,即1~1.5g,夜间顿服法,也可间隙服用2~3个疗程。

② 治疗罗阿丝虫病 宜用小剂量,一次按2mg/kg,每天3次,连服2~3周,必要时间隔3~4周可复治。

③ 治疗盘尾丝虫病 初期药物剂量宜小,按体重不超过0.5mg/kg,首日服1次,第2日服2次,第3日增至1mg/kg,服3次;如无严重不良反应,增至2mg/kg,日服3次,总疗程14d。如全身反应在初治时很重,可暂停或减少剂量,必要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④ 预防 在南方丝虫病流行区,可将乙胺嗪掺拌食盐中,制成药盐全民食用以杀死血液中的微丝蚴,防治效果可靠,为消灭丝虫病传染源的较好措施。

盐酸左旋咪唑[典] 治疗丝虫病,4~6mg/kg,分3次服,连服3d。

绦虫病

绦虫病古称寸白虫或白虫病,在中国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带绦虫有肥胖带绦虫(牛绦虫)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两种,前者以成虫寄生人体,后者以成虫或幼虫寄生人体。膜壳绦虫以成虫寄生人体。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在国内均以幼虫寄生人体。前者见后述“包虫病”。后者以局部敷贴蛙肉致眼内感染,从略。猪肉虫为有钩绦虫,牛肉绦虫为无钩绦虫。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人的感染是进食不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所致。虫卵由粪便排出体外,被猪、牛食入后发育成为囊虫。人也可以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食入其虫卵后发生囊虫病,出现皮下囊肿结节,甚至发生癫痫。

2.诊断要点

(1)曾食过未熟透的猪肉或牛肉。

(2)大便排出白色节片。

(3)粪便镜检发现绦虫卵。

【防治措施与用药】

1.肉类要煮熟透后食用;加强粪便管理,推广沼气发酵熟化,避免污染饲料,以避免猪、牛误食染病;加强宰杀和防疫工作,禁止疫肉进入市场;注意个人卫生,便后洗手。此外,疫区居民不宜生食或凉拌鲜菜。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牛绦虫和猪绦虫病,20mg/kg,清晨顿服,1h后服用硫酸镁;短膜壳绦虫和阔节裂头绦虫病,25mg/kg,顿服。

阿苯达唑[典][保甲] 口服300mg,2次/d,3d为1个疗程,疗效好。治疗短膜壳绦虫病、长膜壳绦虫病,疗程可延长至5d。有致畸性,孕妇忌用。

氯硝柳胺[典][保乙] 驱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成人一次口服1g,隔1h后再服1g,2h后导泻,并可进食;驱短小膜壳绦虫,成人初剂2g,继以每天1g,连服6d,必要时间隔1月后复治;2~6岁小儿1g/d,2岁以内0.5g/d,连服6d。

棘球蚴病(包虫病)

本病是食入棘球绦虫的虫卵所致。直接感染主要是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和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致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属人畜共患病、地方性寄生虫病和某些人群的职业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多见于畜牧区,病人多与狗、羊等有密切接触。

2.上述病人如有缓慢发生的腹部无痛性肿块(坚韧、光滑、囊样)或咳嗽、咯血等症状,应疑为包虫病。并进一步做X线、超声检查、CT和放射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防治措施与用药】

1.用槟榔驱除狗体内的绦虫;勿将患包虫病病畜(牛、羊、猪)的内脏喂狗;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防止狗粪污染食物。

2.手术治疗。勿试验穿刺,囊液漏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3.阿苯达唑[典][保甲] 治疗囊型包虫病时,国际上推荐剂量与疗程为8~15mg/(kg·d),连续4周,停药2周;可反复治疗3~4个疗程。国内有人建议长期大剂量用阿苯达唑,剂量为20mg/kg,疗程17~66个月(平均36个月),长期随访CT扫描示明显进步,大部分病例原病区域全部钙化而获痊愈,有效率达91.7%。治疗中应监测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

猪囊尾蚴病

本病又称囊虫病,是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囊尾蚴可侵犯人体各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症状,其中以侵犯脑部最为严重。人体为链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2.病人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卵或妊娠节片,有参考诊断意义。

3.皮下结节和眼囊虫病临床较易诊断;疫区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精神障碍三大症状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4.头颅X线平片、头颅CT与MRI均有诊断价值。免疫学检查(补体结合、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较灵敏;活组织病理切片见到囊腔中有囊尾蚴头节为特征性诊断。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加强饮食卫生,不吃未熟的蔬菜和食品。早期发现、诊断和根治。

2.病原治疗用药

吡喹酮[典][保甲] 治疗猪囊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总剂量120~180mg/kg,分5次服,3次/日。

阿苯达唑[典][保甲] 治疗脑型囊虫病18mg/(kg·d)或20mg/(kg·d),分3次口服,10d为1个疗程,一般需1~3个疗程。疗程间隔视病情酌定。皮肤肌肉型剂量为15mg/(kg·d),用法同前,2~3周可重复1个疗程;或连服1个月,可提高疗效。

3.有临床指征者,考虑手术治疗。

贾第虫病

贾第虫病或称梨形鞭毛虫病,是蓝伯贾第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特征性表现为腹泻;偶可寄生于胆道,发病儿童居多。海狸、牛、羊、马、猪和犬、猫是动物保虫宿主。本病遍及全球,旅游感染者发病率较高。我国30个省市调查的感染率2.5%,以新疆、西藏、河南为高。艾滋病者、性接触者尤其是同性恋者也可能是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潜伏期9~10d。典型症状是暴发性水泻,恶臭,多伴有腹胀、臭屁和嗳气、恶心、厌食、呕吐、疲劳及中上腹绞痛,罕有黏液血便。慢性期为间歇性稀便。

2.临床无特殊表现,主要借粪便直接涂片及醛醚或硫酸锌浓集法确诊。

3.贾第虫寄生胆道可引起胆囊炎或胆管炎,偶有肝功能异常。胆石中心偶见贾第虫包囊,虫体大量寄生于阑尾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阑尾炎(10%)。

【防治措施与用药】

1.对病人,尤其是对带虫者彻底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等。淡水蛤可作为水源贾第虫污染的生物监测。

2.抗虫药物简介

替硝唑[典][保乙] 成人口服每次150mg,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单剂量2g,每天1次顿服,疗效也可达90%~100%,副作用轻,约10%病人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偶有头痛、头晕等不适。

甲硝唑[典][保甲] 成人口服200mg,每天3次,疗程1周;儿童15mg/(kg·d),分3次,疗程7d。疗效较好。若合并有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时,宜将剂量增大为400~600mg,每天3次,疗程10d,继而予双碘喹啉600mg,每天3次,疗程20d。不适感有口内金属味、恶心、倦怠、嗜睡等,服药时和停药后24h内应禁酒。

痢特灵(呋喃唑酮)[保甲] 成人口服100mg,每天3次,7~10d为1个疗程。儿童剂量为1.25mg/(kg·d),每天4次,10d为1个疗程。

附:其他5种寄生虫病用药简介

肝片吸虫病:病原体为肝片形吸虫。首选药物为吡喹酮[保甲],一次14mg/kg,3次/d,连服3d。次选药物为阿苯达唑[保甲],400mg,顿服,连服7d。

粪类圆线虫病:病原体为粪类圆线虫。首选药物为阿苯达唑[保甲],400mg,顿服,连服6d。必要时在2周后重复给药1次。

鞭虫病:病原体为鞭虫。首选药为阿苯达唑[保甲],400mg,2次/d,连服3d;或甲苯咪唑[保甲],100mg,2次/d,连服3d。次选药物为噻嘧啶[保乙],一次6mg/kg,2次/d,连服2d。

旋毛虫病:病原体为旋毛虫。首选药为阿苯达唑[保甲],400mg,2次/d,连服7d。若为严重感染者,可加服糖皮质激素。

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首选药为阿苯达唑[保甲],一日20mg/kg,分3次服,连服7d。可合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杀虫引起的炎症反应。

蜱虫传播病(“蜱叮咬病”或“蜱虫病”)

蜱虫,也叫草爬子,背上有硬壳的蜱虫为硬蜱,没有硬壳的为软蜱(四川俗称叫“叮狗虫”),是一类藏在山岳草丛中,或寄生在多种脊椎动物(如鼠、兔、狗、猫、牛、羊等)体表(毛、发)的暂时性寄生虫,也是一些人兽(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全世界已发现的蜱虫约800多种,我国已记录的蜱虫约110种。

蜱的一生经过四个发展阶段:虫卵、幼虫、若虫、成虫。蜱不仅在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吸血,而且要长时间大量吸血,吸饱血的蜱体积可比吸血前胀大几倍、几十倍甚至100多倍,是名副其实的“吸血鬼”。而吸人血的蜱虫多为若虫和成虫。

蜱虫叮咬有一定规律。硬蜱多在白天叮咬,软蜱多在夜间吸血。常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蜱的头胸腹是融合在一起的,看不见头,虫体前端只有颚和螯肢口下板组成的口器,被称为假头。叮咬人时,它会用螯肢牢牢抓住皮肤表层,将假头深深地刺入皮肤真层;蜱的口器有倒刺,刺入皮肤后难以被拔除,在受到刺激后会钻得更深,并吐出更多的蝉虫唾液而传播多种疾病,此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先在叮咬处消毒,局麻,再用镊子将蜱虫连同它口器里的倒刺全去除。研究发现,蜱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蜱虫叮咬人体后,会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

蜱虫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近200种疾病,病毒性疾病有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凯撒奴尔森林病、兰加特脑炎、鄂尔斯克出血热、西尼罗热等;螺旋体病有莱姆病、蜱媒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等;立克次体病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通体病、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Q热、落矶山斑点热、纽扣热等;细菌性疾病有鼠疫、布氏杆菌病、兔热病等;原虫病有巴贝西原虫病等。2011年3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出了中国疾控中心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正式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确定为“蜱咬病”的元凶,并已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份。

SFTSV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高峰期为5~7月。国内有12个省份发现疑似无形体病例。河阳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生并报告了被蜱咬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的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8例;北京、山东亦各报告了因蜱虫叮咬后的重症患者因多脏器衰竭死亡各1例。

【防治措施与用药】

①浅色长袖衣裤可防蜱虫叮咬,注意个人防护。可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涂喷驱蚊(虫)药,注意防蜱叮咬。②按传染病常规防治“蜱虫病”,加强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管理。尽快确诊病原体,安全有效应用抗微生物药。③对症处理,必要时可成分输血,补液、控制症状恶化等。④参阅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从略)。⑤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速灭威(叶蝉散)对寄生于家畜体外蜱虫有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