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国古代文明

1.4.1 文字

简史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的文字,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所以叫做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军队、刑罚、殉葬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不仅记载了黍、稷、麦、稻等不同的农作物的名称,同时还记载了风雨、降水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在畜牧业方面,记载了马、牛、羊、鸡、犬等各种动物的名称,以及贵族们祭祀时常杀掉大批牛羊的习俗,还记载了鹿、麋、豕、象、虎、狐等各种猎物和狩猎的方法等。

在天文历法方面,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的记载。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云、雷、雹、雪、虹等方面的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肘疾、足疾等疾病的记载。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文字,在体势上属于篆书体,大约有4500个单字,目前已经释读的单字有1/3。

☆甲骨文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所以它已经是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书法风格因时代的不同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早期的甲骨文线条劲挺,有许多方折的笔画,字形较大,体势粗犷;中期的字形比较整齐,体势隽秀自然;晚期的线条纤细柔弱,字形小如玉粒,结字紧密。甲骨文的字形结构虽然有些不稳定,但都符合“六书”的规则。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甲骨文之父”

版本一:

1899年秋天,清代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设立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即为这个机构的最高主管者)王懿荣犯疟疾,请太医诊治,太医为其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无意间发现上面刻有非常古朴的文字,禁不住大吃一惊。王懿荣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经过认真研究,他初步断定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为商代的文字。

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因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重见天日,王懿荣也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版本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认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并非现在广为人知的山东人王懿荣,而是天津人王襄(1876—1965)。

李先登说:“我于1961年从北大毕业后到天津艺术博物馆工作,认识了天津市文史馆馆长、著名的甲骨文专家王襄先生。王襄先生多次向我仔细介绍殷墟甲骨文最初发现以及他和孟广慧(1867—1939)先生收藏和研究殷墟甲骨文的经过,并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李先登根据王襄的记述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甲骨被发现及收藏的另一个传奇版本。

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以前,安阳小屯村农民在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甲骨,但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其珍贵价值。直到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文物时,他告诉王襄,在河南出土了一些带字的古版。当时,正巧著名书法家孟广慧也在场,孟广慧判定这些“古版”可能是古代的简策,遂敦促范寿轩前往收购。1899年秋,范寿轩从小屯村买回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孟广慧和王襄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看到了甲骨上面的文字,惊叹不已,顿觉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来历非同寻常。但二人当时都不富裕,只能以甲骨上每个字一两银子的价格,小的则按块儿各收购了一些,其余甲骨由范寿轩带到北京,卖给了王懿荣。

后来,王襄开始了甲骨文研究,并著有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典及《簠室殷契征文》等专著,而孟广慧和王懿荣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著作。李先登认为,王襄不仅认出了且系统地研究了甲骨文,“理应成为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实际上,围绕着何时、谁最早发现甲骨文以及何人将其断定为商代遗物,学界早有争论。关于甲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898年至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但是,学者们经过论证,最终认为,发现时间是1898年或1899年,发现人为王襄或王懿荣较为可信。

1.4.2 冶金

简史

☆中国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已有红铜冷锻和铸造技术。夏朝及商朝早期已有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商代中、后期青铜文化进入高度发展的阶段。

☆在河北唐山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红铜牌,据推测是最早的铜器手工业制品。

☆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单范铸造和经过冷锻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能冶铜。

☆河南安阳、郑州等地发现了商代的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

☆湖南宁乡沩山出土的商代四羊尊可能已采用失蜡铸法。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后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千克。商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镀锡的铜器和锡、铅、金器。

☆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周代的铜矿开采及铜的冶炼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它对青铜时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些春秋末至战国时的大件青铜器(河南洛阳出土)已采用器身和附件分别铸造,然后再以合金(可能是铅铜合金)焊接成整体的工艺。据战国《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即有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用途各异。与现代锡青铜规范大体相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研究的记载。

☆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中出土了铁刃青铜钺,其刃部是经过锻打的陨铁薄片,表明当时已有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并且对铁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

☆最晚在春秋时已掌握了冶铁技术,所采用的冶铁方法是块炼法。

☆春秋晚期(约公元前6世纪)又发明了熔炼法,冶铁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战国初期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比外国早1800年左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铁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2000年左右。

☆在我国春秋晚期的遗物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钢制品。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问鼎中原”的典故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问周天子:“大王,您的九鼎有多大,多重?”

“九鼎”是从夏朝传下来的象征九州的铜铸的九座鼎,是历代传国重宝,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楚庄王这样问,表明了他有取周天子而代之的野心。

周天子的大臣王孙满回答说:“九鼎的轻重不重要,重要的是德行的高低。”

楚庄王一听,盛气凌人地说:“九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楚国只要拆下刀剑的锋刃,也足以铸成九鼎。”

王孙满说:“您大概忘了吧,九鼎乃是从夏朝传下来的宝物。只要天子德行高尚,鼎即使小也重得难以移动;而如果天子暴虐昏聩,鼎即使再大也可以轻易地搬动。”

王孙满不卑不亢的态度镇住了楚庄王,楚庄王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班师回国了。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1.4.3 医药

简史

☆医和是中国最早的中医理论家。

☆医和提出了六气致病说,认为自然界存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若六气失衡,则会致病。

☆医和把疾病归因于外界的因素和人体内部的失衡,与鬼神论划清了界限。

☆西周时期已有专职医生和医事制度,各种金属医疗器具也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了126种药物的名称,并对一些药物产地和效用做了记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医学体系初步建立。

☆公元前5世纪,扁鹊已采用了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他能够熟练运用砭石、针灸、按摩、汤液、熨帖、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创造了许多“起死回生”的人间奇迹。

☆战国晚期,出现了《黄帝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运用阴阳和五行这些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形成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性著作。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扁鹊

扁鹊(约公元前407—公元前310),真名秦缓,字越人,又名:卢医,“扁鹊”是其绰号,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莫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开始了行医生涯。由于医术高超,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黄帝中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创造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医治疾病,被尊为医祖。

☆“起死回生”的典故

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扁鹊问道:“太子患何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气发泄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鹊说:“你去通报虢君,就说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不肯通报,而且还嘲讽扁鹊。扁鹊气愤地说:“我秦越人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审察病人形态,就能说出病的部位。不信,你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该会鸣响,鼻翼该会翕动,从其大腿摸到阴部也该是温热的。”虢君得知,大吃一惊,赶快接见扁鹊说:“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无缘拜见。先生路过小国,幸亏主动来救助,这实在是寡人的幸运!有先生救助,吾儿能活命;没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尸体埋在山沟了。”说着“流涕长潸”,哭得十分悲切。扁鹊告诉虢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便苏醒过来。接着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坐了起来,又服了20天汤药,便完全康复了。后世所谓的“起死回生”典故,即源于此处。

☆谦虚谨慎的名医

盛誉之下,扁鹊却从不以此炫耀声名,表现出他谦虚谨慎的美德,足以垂范于后人。据传有一次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3人,均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因此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因此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能做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一类的大手术,因此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见蔡桓公

一次,扁鹊拜见蔡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桓公说:“您的病已深入到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仍然不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人的寿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便死了。

1.4.4 天文

简史

(1)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4世纪

☆约公元前26世纪,黄帝时代已有专职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史记》)。

☆约公元前24世纪,帝尧时代已经知道一年有366天,懂得用天空中不同的恒星来划分四季。

(2)公元前1580~公元前722年

☆约公元前1580年,据《竹书纪年》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夏桀10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关于流星雨的最早纪录。

☆约公元前1400年的甲骨残片上,有世界上最早关于新星的记载:“某月的第七天,己巳,一个新星出现在心宿二旁”。

☆公元前1361年,中国古代第一次记录了日食,这是世界上可证实的最古老的日食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可以找到世界上最早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关于“十三月”的记载,表明历法中已有闰月。甲骨卜辞考证,当时采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

☆公元前1339~公元前1281年,殷商龟甲卜辞中已发现28宿的记载。

☆公元前1200年左右,出现了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至少从那时起已开始计算历法。自周代起,开始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用刻漏(亦称漏刻)来计时,这两种仪器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间。

(3)公元前722~公元前350年

☆公元前722~公元1910年,我国的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过,这是世界上迄今最长久、最完整的记日。

☆《春秋》和《左传》记录了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之间的37次日食,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上古时期的日食记录。

☆《礼记·月令》以28宿为参照系,描述了太阳和恒星的位置变化。

☆《春秋·僖公十六年》有关于陨石的世界最早记载。

☆公元前613年7月,我国古代第一次观察到哈雷彗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公元前6世纪,我国古代制定的历法已采用了19年7闰月的置闰方法。

☆公元前4世纪,我国古代已采用一回归年定为日的《四分历》,比古罗马人所采用的四分历早5个世纪。

☆战国时已发现木星12年运行一周(现代实测是11.86年),并根据木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纪年,即星岁纪年法。

☆公元前360~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的天文学专著《天文星占》(甘德著)和《天文》(石申著)各记载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导图

人物小史与趣事

甘德

甘德(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天文学家,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甘德对恒星做过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建立了不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三国陈卓仔细研究了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星位图表,得到了古代经典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其中属甘氏星官者146座(包括28星宿在内)。由此可见,甘德全天恒星区划命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甘德对行星的运动也进行了长期观测和定量研究。甘德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及水星比较准确的会合周期值。其中,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日,比真值398.9日只差1.1日。他还给出木星和水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见伏(不见)的日数,以及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顺行逆行和见伏的日数,指出在不同会合周期中这些日数可能在一定幅度内变化。甘德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