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辽沈战役(1)

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的52天里,在东北地区的黑土地上,一场大决战拉开了大幕。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共47.2万人。尺地寸草的争夺,一卒一弹的计较,勾勒出惊心动魄而又五彩缤纷的战争画卷。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而此战役也是国共双方决战的关键节点,尤其是塔山一战,被称为国民党军全面失败的开始。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军已犹如强弩之末了。

【引子:第一个胜仗】

夜幕下,白雪皑皑,寒月冷照。

万籁俱寂中,两颗信号弹腾空升起。霎时,隆隆的轰炸声席卷了整个秀水河畔,国民党军阵地中,顿时火光冲天。

嘹亮的军号声划破夜空,东北民主联军战士冲出阵地,向秀水河子国民党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这是1946年2月13日,晚22时。

就在前不久,即元月10日,国共双方刚刚签署了《停战协议》,并于13日午夜正式生效。但蒋介石却利用停战之机,加紧向东北调运军队,于2月上旬,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编第6军运抵秦皇岛,随即经北宁路开抵锦州。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向北宁路两侧地区的民主联军大举进攻。其中,北路一队向公主屯、秀水河子一带“扫荡”而来。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正在秀水河子一带休整练兵,闻听敌人打上门来,了解战况之后,这位一向不苟言笑的司令员,虽然从不相信蒋介石所谓的“和平”,但也没想到,国民党军竟企图以5个营的兵力,在远离主力的情况下,将秀水河子一带的民主联军一扫而光。

“实在是不自量力!”

林彪将炒黄豆咬得咯蹦蹦响,指着墙上的地图,对作战处长李作鹏说:

“孤军深入乃兵家之大忌,如此狂妄的结果就是被吃掉!”

旋即,林彪调动秀水河子附近的民主联军——新四军第3师彭明治的第7旅、山东军区梁兴初的第1师,以彭明治与梁兴初为正副指挥,很快包围了已占领秀水河子的国民党军第13军第89师的一个加强团,决心吃掉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

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出关以来,第一次与国民党军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攻防战。

秀水河子是一个有500余户人家的小镇,位于辽宁省法库县西部,彰(武)法(库)公路从小镇中穿过,将小镇分为南北两半,秀水河从小镇南流过。由于秀水河子周围地形开阔,易守难攻,2月12日中午的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火力密集,又占据有利地形,民主联军进攻受挫。

于是,林彪选择了夜间进攻。

尽管如此,国民党军凭借精良的美械装备,将一颗颗照明弹射向夜空,使夜晚变得如同白昼。

民主联军的冲锋队在秀水河子周围的开阔地中,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双方阵地炮火交织,轰炸声震天动地。

林彪钻出指挥所,站在附近小山包上观战。

突然,一团团火球射向进攻的冲锋队中,紧接着,战士们变成一团团火球,在雪地上翻滚、惨叫。

林彪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武器?”

“是火箭炮吧?”一个参谋猜测。

“我见过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根本不是这样!”

林彪叫过作战处长李作鹏,吩咐马上审问俘虏,弄清是什么武器。

据俘虏交代,那种火球是120毫米迫击炮施放的燃烧弹,还有更厉害的武器,就是火焰喷射器。但在东北战场,目前只有新6军有这种武器。林彪当即叮嘱李作鹏注意,与新6军交手时,一定提防他们使用火焰喷射器。

尽管燃烧弹威力无穷,但在民主联军火力网的掩护下,冲锋的号角很快响彻秀水河畔,民主联军战士从四面八方冲向敌军阵地。

次日清晨7时,民主联军成功攻占敌军阵地,歼灭秀水河子全部敌军1500人,缴获火炮38门,枪械800余支,弹药7万余发,汽车30多辆,电台2部。

这是民主联军在东北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也是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一部出关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早在抗战胜利之初,共产党利用苏军解放东北的有利形势,于1945年9月下旬开始,先后抽调解放区各主力部队11余万人,抽调干部2万人,调动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20人,开赴东北,基本完成控制东北的部署。

而当时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远在西南、西北,数十万精锐部队尚在中缅、中越边境或境外地区,一时难以调运东北。

但由于东北在国防战略、工业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时间上的落后并不能改变蒋介石占领东北的欲望,凭借优良的美械装备,国民党军于11月中旬占领山海关,打开了通往东北的大门,并连续占领绥中、兴城、锦西、锦州等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蒋介石改变外交策略,以退为进,使苏联为了既得利益同时碍于与美国的关系,对中共态度发生逆转,不仅将长春、沈阳等大城市接收权让给国民党,而且勒令共产党退出各大城市,甚至表示不惜以武力驱逐共产党。

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将军队调至大中城市、铁路干线周边及较远的城市乡村,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

东北民主联军的撤退,使国民党军队愈发觉得不可一世。

毫无疑问,秀水河子歼灭战的胜利,给予国民党军以强烈震慑与打击。

【第一章】决战序曲——扭转东北战局

四平保卫战,迷雾重重

蒋介石派到东北的最高军事长官,是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

当第13军整团被歼的时候,杜聿明因肾病发作,正有气无力地躺在病床上。

战报很快送进位于锦州的国民党军保安司令长官官邸。参谋长赵家骧拿着战报,犹豫了一下,还是递到了杜聿明手中。

杜聿明看罢,惊出一身冷汗,捂着肚子坐起来,但话说出口,却很有些自我安慰的味道:

“都是第13军长官无能,整个部队战斗力差,让共军钻了空子!”

“不错。”赵家骧虽点头称是,内心却不无忧虑,“不过,整团被歼,足以说明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共军的实力,已今非昔比。”

杜聿明不得不点头承认:

“不可掉以轻心啊!”

事实正是如此,共产党虽然“让开大路,占领两厢”,但林彪一直密切注视着敌军动态,时刻寻找着战机。此时,他的目光转向了四平街——

四平地处吉林省西南部,松辽平原中部,位于沈阳与长春之间,辽、吉、蒙交界处,中长、平(四平)齐(齐齐哈尔)、四(四平)梅(梅河口)三条铁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满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要控制东北,必须控制四平。”毛泽东如是说。

“没有四平,难以得到东北。”蒋介石如是说。

早在停战令下达之前,即1946年1月8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带领百余名官员进入四平,成立了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并亲任省政府主席。

然而,四平地势平坦,一条铁路从市中心穿过,将城市分为东西两半,城东、南、北30里外为丘陵地带。也就是说,四平既无防守城垣,亦无险可据。

3月13日,驻守四平的苏军撤离。此时,四平守军为刘翰东临时收编的伪“铁石部队”残余,以及自外地逃至四平的土匪武装,总兵力3000余人。

林彪看准时机,当机立断:攻占四平!

3月15日,民主联军占领四平西郊机场。

3月16日夜,民主联军包围了四平。

3月17日凌晨2时,攻城战斗打响。民主联军第7纵队一个团、新四军第3师第10旅一个团和保安一旅等部队,自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向四平发起攻击。

一时间,激烈的枪弹声响成一片,黑暗的夜幕中火光四起。

战斗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除200余名守军溃逃外,3000余名守军全部被歼灭,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匪首王大化和王耀东等人均被生擒。

此次战斗,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00多支,汽车20辆,军马700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顺利攻占四平,为中共在国共两党谈判中争取到一定主动权。

蒋介石在得知四平被民主联军占领后,立即下令,重新夺回四平。

当时杜聿明并没有在东北,他已于2月18日飞抵北平,秘密入住白塔寺中和医院,并于民主联军攻占四平的前一天,即3月16日做了左肾切除手术,这个时候,正处在术后观察治疗的关键时期。

于是,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披挂上阵,指挥国民党王牌新1军、第71军向四平方向大举进攻。

4月7日,新1军由昌图沿公路向四平外围兴隆一带进击。

4月10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赶赴开原前线,命令部队继续向四平外围进击。

就在新1军沿中长路向四平以南进攻的时候,第71军第87师、第91师绕道八面城向四平迂回。

林彪料到蒋介石会重夺四平,占领四平后,即调整部队,集中优势兵力,部署四平外围战斗。遂令梁兴初的1师、罗华生的2师万毅纵队、黄克诚的第3师第8旅、第10旅共12个团,迅速到达昌图西北地区集结。

4月15日,国共双方在四平外围的战斗打响。

在八面城以南的金山堡、大洼,民主联军以14个团的兵力,向国民党第87师展开猛烈进攻。一夜激战,第87师大部被歼,前来增援的第91师一部被击溃。战斗结束,民主联军共歼敌4400余人,缴获汽车30多辆,大炮31门,机枪136挺,步枪1200多支,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这是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东北初期,在运动中集中局部优势兵力歼敌的一个范例,此战有力挫伤了国民党军的锐气。

4月17日,国民党新1军新30师占领了四平以南的山地;新38师攻占了老四平,并很快占领泉眼车站,71军在金山堡、大洼遭受重创之后,放弃从左翼迂回四平的计划,向右翼新1军靠拢,对四平城区形成弧形包围态势。

4月18日,四平城区争夺战正式打响!

此次战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月18日至26日,国民党军锐气旺盛,尤其素有“天下第一军”之称的国民党新1军,在印缅战场上战功赫赫,军长孙立人享有“东方隆美尔”之誉,战斗一开始便摆出一副锐不可当之势,借助猛烈的炮火掩护,向四平近郊民主联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为了迎击国民党军,林彪在百里防线上部署6个师的兵力,顽强抵抗。虽暂时守住一些阵地,但伤亡惨重。

随着双方增援部队陆续开至四平,25日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国民党方,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郑洞国亲率新1军向三道林子和北山阵地发起猛烈攻击,飞机投掷炮弹的密度,平均每分钟400余枚!

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民主联军阵地被炮火包围。这一天,国民党军向北山阵地连续发起9次冲锋,皆被民主联军7旅特务营一连击退。

人在阵地在,一连死守阵地,三分之二的战士在炮火中伤亡。至夜,阵地上只剩下3人!

而7旅趁夜色袭击国民党军,使之彻夜难眠,第二天难以组织新的进攻。

到26日,双方激战9天,均伤亡惨重。

4月27日到5月14日,为此战第二阶段。国民党军因对四平久攻不下,只得转攻为守,开始构筑工事,郑洞国因此请求杜聿明增援四平。在这个阶段,双方陷入对峙、僵持局面。

而此时,杜聿明手术后,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治疗,不等完全恢复,便于4月16日返回沈阳。经过近10天侦查,杜聿明发现,民主联军在四平与本溪两个战场部署兵力10万,而四平的兵力远远优于本溪,林彪又坐镇四平,正好是取本溪之机。

这一发现,让杜聿明兴奋不已。本溪乃沈阳的门户,拿下本溪,自然是对林彪的沉重一击,然后集中兵力攻打四平,必然事半功倍。

于是,杜聿明电令郑洞国,坚守四平,守而不攻,以此拖住林彪;同时在报纸上发布消息,称他已开赴四平前线,以此迷惑林彪。

林彪对此毫无怀疑。

非但如此,林彪断定杜聿明会增援四平,还将本溪守军三纵调到四平右翼昌图、开原一带,修筑工事,阻止国民党增援部队。

却不料此举正中杜聿明下怀,杜聿明令新6军廖耀湘、52军赵公武,率10万精锐部队,兵分两路,向本溪包抄而去。

5月3日,本溪战斗打响。由于本溪守军兵力薄弱,杜聿明轻取本溪。

紧接着,国民党新6军、第52军、第71军88师开赴四平,四平的国民党军陡增一倍!

林彪棋错一招,形势急转直下。此时林彪已携总部从四平撤出,移驻四平近郊梨树县。在该县一个小村庄的普通民宅里,林彪像往常一样,时而盯着墙上的地图,一动不动;时而在屋里久久踱步,一言不发。

“下令359旅,火速南下,增援三纵,阻拦新6军北进。”

林彪对着墙上的地图,头也没回,发出一道指令。

这道指令令很多人困惑不解。当时359旅位于梨树县以北,即四平大北方的公主岭,要跨越梨树、四平,南下到三纵所在的昌图、开原一带,能否阻止国民党主力新6军北上暂且不说,绕开四平周围的国民党军也并非易事。

当时东北的形势,对民主联军极为不利——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连战斗结束后的伤兵都无人照顾,如此形势下,面对国民党主力部队源源北上,因何要死守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