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管理课:任正非关键时刻的18次内部讲话
- 周锡冰
- 2358字
- 2020-06-24 17:46:14
第二章 “盐碱地”:“鸡肋战略”的战略意义
华为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地推进“鸡肋战略”,在西方大公司看不上的盐碱地上,我们一点一点地清洗耕耘,所以我们把网路产品做到了世界第一,这是华为立足的基础。思科的危机在于毛利过高,我们不谋求暴利,才活了下来。而且,这么薄的利润也逼着公司在很窄的夹缝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管理水准。
——华为创始人 任正非
晚清状元张謇的“盐碱地”开发
在任正非的人生中,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镇宁县,是其魂牵梦绕的地方。不仅被华夏引以为豪的中国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在镇宁境内,而且那是任正非出生的地方。
据百度百科介绍,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隶属安顺市。地理位置处东经105°35'至106°1',北纬25°25'至26°11'。东与安顺市西秀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相邻;南濒北盘江与黔西南自治州望谟、贞丰两县隔江相望,西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北与普定县、六枝特区毗邻。
从这段简介可以看出,镇宁县可谓是一个降水充沛、物产丰富的地方,与盐碱地没有太多关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任正非祖籍浙江浦江县,在其父母的熏陶中,自然也就知道“盐碱地”。不过,在任正非的视野中,较为尊崇的还是清末状元张謇的“盐碱地”开发,这给任正非在企业经营中带来了灵感和启发。
19世纪末期,中国被列强入侵,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已经摇摇如坠。为了挽救民族存亡,一大批爱国人士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实业救国之路,其中就包括晚清状元张謇。
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发江苏沿海的“盐碱地”呈现了张謇实业报国的梦想。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战败,使得原本就不牢固的大清王朝已经是迟暮老人一般。1895年春,为了防止日本倭寇从通海登陆,再次入侵中国,“丁忧”在家的张謇奉旨办团练,偕赵凤昌去吕四海滩察看地形。
当张謇看到大片广袤的荒滩被废弃时,张謇为此惋惜不已,以至于张謇有了垦荒济民的想法。1901年,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且初战告捷。为了做大、做强、做长大生棉纺事业,此刻的张謇非常清楚,只有建立自己的棉花原料供应基地才有可能实现。
在当时的背景下,要想拥有供应基地,围海、垦荒、植棉的战略构想浮现在张謇的脑海里。然而,时局的动荡没有影响到张謇的计划,特别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满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为此赔款4.5亿两白银。时局才慢慢平静下来,中国境内的纱布市场逐渐走俏。
大生厂生产的棉纱在上海十里洋场一炮打响,大生的品牌被消费者所熟知,由于通海的棉质优良,售价也高于国内其他纱厂,获利颇丰。
当大生纱厂的经营日趋较好时,张謇将酝酿已久的海门荒滩围垦植棉计划与创业伙伴们谈论,张謇的计划却遭到与他患难与共的大生厂董事们一致反对。
董事们反对的理由是:垦荒不像办厂那样,种棉花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特别是围海造田,其风险过高。张謇为了创办垦牧公司,建立棉花原料基地,其决心异常坚定,董事们见阻止不了张謇的改造“盐碱地”计划,就提醒张謇说:“大生纱厂和垦牧公司都是你四先生当经理,将来挪用纱厂资金供垦牧公司周转,借了之后无力偿还,越借越多,总有一天会把大生厂拖垮,还望四先生注意避免。”然而,让张謇没有想到的是,董事们的谏言不幸言中。
当张謇凭借大生厂“以厂办垦”无望之后,张謇决定仿“泰西公司制”,向社会招股办垦。据初步预算,海门荒滩垦荒第一期工程需要白银30万两。为了顺利集资,张謇亲赴上海,力荐华商纱厂的老板们出资,同时也向他们讲述江苏沿海垦荒植棉对发展民族棉纺业的长远意义。
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却很骨感。张謇遇到了筹集困难,愿意投资的老板寥寥无几,他们多数都是急功近利的人,不愿意投资风险 “盐碱地”改造。经过多方努力,张謇最后凭借“状元”的声望和大生纱厂的业绩,终于筹集了16万两股金。
尽管张謇只募集了只有预算30万两的一半,但是张謇却把这16万两作为启动资金,毅然竖起“通海垦牧公司”的大旗,鸣锣放炮。在这欣欣向荣的时刻,张謇率领2000余民工浩浩荡荡向黄海边挺进,从而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开发沿黄海的宏伟序幕。
张謇十分清楚,“盐碱地”改造中,筑堤围海,工程浩大,不仅需要数千民工,而且其每日开支巨大;堤内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盐碱地改良工程,耗资也不是小数;遇大风潮袭来,堤岸冲毁,又得抢修重建。
可以说,在整个“盐碱地”改造中,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曾经是状元的张謇。但是,面对困难,张謇没有退缩,而是咬紧牙关,边围、边垦、边招股。1904年,张謇募集股金20.9万两。直到1910年,张謇共历时10年,终于募集资金30万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謇的坚持,张謇筑堤围海垦荒成功。1911年,通海垦牧公司终于“堤成者十之九五,地垦者十之三有奇”,获地9万余亩。不仅如此,还建设了堤内水利设施配套,使得盐碱土地改良成功。这就能够为大生纱厂提供了优质原棉,股东们也终于在投资10年后分到了第一笔红利。
当盐碱地开发获得成功之后。1911年3月,终于露出笑容的张謇在召开的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上陈述垦牧10年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张謇热情洋溢地宣告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原吕四海滩以堤划区,以区开河划土窕,以土窕建房安居,沟河成网,路桥配套,交通便捷。田成方,路成埭,房成排,树成行,现已“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
其后,张謇又创造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以“永佃制”吸引农民移民垦区,落户耕作,建起了既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又有创新形式的新农村。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施耀平撰文分析说,张謇垦牧黄海第一滩大获成功。对此,著名学者胡适高度评价了张謇的做法。在《〈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赞扬张謇道:“做了30年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在胡适看来,张謇垦牧成功,不仅意义其十分深远,积极地带动了当时的江苏沿海的大开发。20世纪20年代前后,江苏沿海南起海门、启东,经通州、如皋、东台、大丰、阜宁,北至灌云,漫长的海岸线上先后创办起垦牧公司84个,围垦海滩2000余万亩。其中张謇创办万亩以上的公司45个,张氏集团直接投资控制的盐垦公司(盐田垦为农田)14个,实投资本3216.9万元,垦地总面积4819611亩,植棉400余万亩,年产棉花60余万担,为大生纱厂乃至其他华商纱厂提供了大量的原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