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融合BSS项目案例

第1章 融合BSS项目

融合BSS上线整一年的某一天,刚好在S省出差,一起战斗过的用户和同事都挺感概。当项目接近尾声时,我曾半开玩笑地说,工程结束后写本书,就叫“我在融合BSS的日子”,或“我和融合BSS不得不说的故事”。但真等上完线,就彻底歇了。时隔一段时间后,还是不时回想这个项目,因为它真的很特别。

1.1 项目背景

融合BSS被看作是L电信运营商打造全国一套系统、拥抱互联网策略的前奏,但信的人并不多。系统向集约化、全国一体化发展方向虽成立,但要落地成为现实,难度很大,且充满不确定性。对比京东、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后者没有三十一个省份公司,没有各省发展了几十年的大小上百套系统,没有几十万从业人员,更没有业务规则的各省差异。一个要搞拆迁才能建设,另一个骑着马拉根绳圈地,不是一个概念。

但我们还是要搞。并且“创新”性地提出了先招标统一版本,再招标多个实施厂商、全国(部分省份)同步实施的模式。统一版本,意味着这个行业第一个国产套装软件要诞生了。最后,业内市场份额最大的A公司中标统一版本;在多省同步实施的招标中,我司中标B省、S省(本人负责的省)。工程要求在T+9月内完成(T为起始点,即甲方发出中标通知日)。

由于我司在此项目中90%的工作是“实施”,所以有大量的工程组织、数据迁移、系统部署、接口联调、验证测试等工程范畴工作,而研发性工作并不多。以此为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过程具有典型意义。

1.2 工程概要进展

■ 启动阶段(T+1月)

发布中标结果之后约一个月时间,都属于启动阶段。

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

1.参加各种启动会。

2.内部疯狂抓人。

3.以T+9月为目标排计划,制订项目策略。

我们最大的困难:

1.没人

在投标时我们承诺S省投入280人(售前一个疯子想出来的),而在启动时两省加一起也没有80人,我要疯了。

2.真的要用A公司的统一版本

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行业能在9个月内落地实施全国统一版本。我们也不信,所以项目启动初是做着“适时”替换成自己公司版本的打算。但参加了甲方组织的几次启动会后便相信了。一是“政治”上的高压;二是在项目管控上采取了总部统一调度、集中实施的方式,不像原来开完启动会就不管了;三是将系统前后端分离,前端业务受理独立出一套系统,放到总部,后端业务分省实施。

但核心生产系统多个省实施统一版本的确没有先例。不仅要有电信业务支撑系统,还要有产品管理、业务受理、订单、渠道、三户、基础域、计费批价、预处理、账务处理等十几个核心子系统。使用传统方式,每个子系统做大版本升级建设,都要几十号人在现场,和用户折腾半年以上,投资几百万元;如果是核心主生产系统全面大版本升级,一般工期在18个月左右,要投资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各家集成商付出数年心血搞版本统一,用以实现软件的边际效益,但多数以失败告终。现在要一次性地使用一个竞争对手的版本,且在9个月内实现多省同步上线?做梦。

梦的解析:应用系统=应用软件+系统及应用参数+数据。统一版本意味着,应用软件是唯一的、不允许各省间有差异,所以,业务差异及系统差异都要通过各类参数配置实现。套装软件成立的前提是业务的强一致性。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31个省份公司业务特性差异很大,每个省份公司都是年收入几十亿元以上的独立运营主体,绝大多数信息系统也是独立的。数十年的演进过程中,总部的角色是出规范、标准、监督检查。而这次,系统被上收并交由总部统一建设。但市场运营的主体还是在省份,业务规则流程也不可能一夜间全部简单划一,尤其对于存量用户、存量业务,比如小灵通。运营商想放弃、通过业务替换保留用户,但终端用户可能并不买账。甲方的意图是想通过系统的统一倒逼业务市场统一,从而推动互联网模式转变,这是一场巨大的博弈。如果因系统混乱造成运营商收入下降,这对极度重视业绩指标的运营商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大事。一切皆有可能。

有人拿银行系统举例(那时提阿里的还少),它就是全国集中或双中心模式。但毕竟电信和银行不一样,至于怎么不一样,这里就不展开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建设策略不同。

启动阶段除了启动会,更重要的是会下的沟通,以及与用户高层的沟通。我们马不停蹄地在总部、省份各级领导间拜访、汇报。得到的信息量如下。

1.这个事必须成功。

2.统一版本的决心很大。

3.你们要干不了就早说,我们找别人。

4.我们最关心的是你们怎么保证自己的人力投入,我们要你们最得力的人。

5.这个事史无前例,对甲方影响非常之大,本来就很难,如果还有人留心眼、使绊子,我们不会让他好受。

你看,越是高级别的人,说话越实在。

在启动阶段,我们完成的工作如下。

1.形成公司级PMO。

2.明确项目策略:积极投入,通过实施工作抢占核心系统地位,为今后在本省站稳脚跟、扩大份额打造基础。

3.初步形成60余人的现场实施团队(S省),明确总技术负责人、各大组责任人。

4.按照局方T+9要求形成初步项目计划。

5.编制《融合BSS项目管理指南》,明确工程实施方法。

6.与用户形成沟通对应关系。

■ 集中实施阶段(T+4月)

集中实施,就是把大项目群组中共性的工作让所有人一起来干。实施人员主体是实施厂商、版本提供商,也包括甲方信息支撑口、业务口人员,共有几百人。

而我们要做的是:

1.在某培训中心集中各厂商、甲方人员进行统一版本培训,为期20天,约300人。

2.在某培训中心集中所有厂商数据移植组人员,开始数据移植,为期2个月左右,约200人。

3.在某高级酒店集中所有厂商开发、接口、报表组人员培训,为期20天,约150人。

4.在某四星酒店,集中约200人,在一个半月内进行S省份业务需求与目标系统比对,编写新需求规格说明书及测试用例。

以上用的都是付费的培训中心或酒店场地,每人每天费用300元左右。在项目启动头三个月,我司在S省实施的花费就接近千万元,花光了合同中标的那点儿钱(低价投标)。甲方次年补了个大合同,那是后话。而对于上线,我们却连需求都没搞利落呢!疯了,一切都疯了。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疯狂的烧钱游戏,停也停不下来。

这时我公司参加上述任务的人员当中,CRM侧由于有我公司在S省份支底子,所以还好。而计费侧则是临时搭的草台班子,基本两眼一抹黑。新系统一直没下来,就只能先拿着版本提供商A公司某一省的老版本数据在那儿折腾。总部的管理模式,一上来就是细化到天的进度表管控、各省排名和红头文件通报。这还没完,刚启动3个月时,各项基础工作八字没一撇,便要求上报割接方案。主版本还没下来,就要求T+4月内完成配套接口工作。

进入到集中实施阶段的那三四个月里,我们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坐在金融街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加上某高级咨询公司的十几员干将,对着墙上的进度表,指挥调动着全国上千人的集团军作战。方法简单、粗暴,要求各省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却全然不顾各厂商对承担省现状的了解情况。而总部承诺的统一版本的交付,一拖再拖。各实施商不断向项目投入人员,花费着巨大成本,却不能按照自己熟悉的、科学客观的方式干活儿。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大跃进”是怎么回事了。

项目结束很长时间后,我们才能稍微客观地看待这种集中实施方法。

如果你是这个工程的总负责人,面对全国性的复杂局面,让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把各省老系统、老业务整明白,提交给新系统集中开发团队开发,估计要用一年时间。再拿到省里实施,又一年过去了。先不说承诺的9个月工期,当两年以后业务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期间的增量需求就有上千条。所以你的选择很可能一样,不管那些老系统、老业务、老朋友是什么样,一切以目标系统为标准。先告诉你目标系统已定,一切以T+2月结束的需求比对为基础,过期再提交的一律不“伺候”。所以工程一上来就是实施阶段。

通过集中实施我们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模式是:不用你写一行代码,全是实施,一心就等核心版本。

我们为核心版本总结两句话:

1.千呼万唤始出来。

2.想说爱你不容易。

核心软件的基础版本是A公司入围测试招标时的版本,但要以各省的业务梳理(T+2月内完成)开发增量需求,形成基线版本。开始告诉我们1个月就能出来,结果没有出来;7.15是终级版,虽然下来了,但我们T+2月提交的需求在哪儿呢?看来业内老大的研发能力不过如此。

核心版本的交付延迟是在总部极其严肃地对各省调度工作下发生的。好,我们什么都不信了,先踏踏实实干好自己本省的活儿吧。由此形成了S省的项目策略——跟随,我们等别人先上。它在各省里厂商关系比较复杂,体量最大,业务也最复杂。而统一版本的实施谁都看得出会是一路坎坷。难道说跟随有错吗?

有错,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就知道了。

■ 分省实施阶段(T+12月)

T+5月中旬在某省召开的项目月例会是这个项目的转折点。

激动人心的誓师大会过去了,各种红酒、白酒、地方酒也喝过了,集中实施也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大家心里基本有个谱儿:T+9月没戏。而问题在总部的核心版本,不在大家。于是T+5月中旬在某省召开的项目月度会中会议日程前99%的各省发言,都是在摆困难,提要求。上百人的会议形成风向:要求分版,要求支持本省个性业务,要人。而割接时间,谁也不说。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本次工程计划第一个上线的试点省H省也是这个态度。

但在最后时刻,总部领导讲话时形势发生逆转。结论:不分版,工程时间不变。强呀!有没有庐山会议的感觉?于是大家各回各家。

然而,好戏还没完。会后没两天,黑马LN省跳出来,说自己完全有信心,希望替代原试点省先期上线。要知道,试点省的确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它和总部有着特殊的关系。于是风向彻底扭转,各省开始纷纷“求上进”。凭借数十年的系统建设经验,大家都很清楚,这类项目只要在一省成功,就可证明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而没有成功的省,只能是你配合有问题。而比烂尾楼更要命的是,信息系统干到一半时骑虎难下,左手要生产,右手要新建,十分难缠。

于是S省开始改变项目策略,从“跟随”转为“争先”。

变化是颠覆性的,S省甲方主建部门几乎全员加入,连地市抽调人员也增加了几倍。而在厂商这边,首先我差点被拿下(谁让你是头儿来着);又被要求成倍增加人员;移植、对账、测试、配套、接口、培训、系统平台各项工作,也要以争取集团资源、第一批割接为目标来全面推进。

你不得不佩服这个项目的控局者。不用说这么大的工程,且是集团军作战,即使你负责的只是几十万元的小项目,你能做到使你的团队成员不惜一切代价,穷尽自己的智慧,在转变作战方向时唯你马首是瞻?很多人做不到。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带领他们,更找不到让他们把项目目标作为自己个人终极目标的办法。你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拿小鞭子抽着,或好酒好肉伺候着,让这帮人替“你”干活。这的确是门学问,只有最优秀的管理者、最老到的精英才能做到。

转变策略后省份实施阶段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根据形势需要,多轮次突击赶指标。主要是看业务验证通过率及计费对账准确率,并以此争取总部资源倾斜,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不同寻常的工程方法,加快进度,以人力的加倍投入换取时间。这个期间工程实施的“新”方法、“新”思路层出不穷,也是加班时间最长、最辛苦的一段时间。

这期间的重要事件:

1.人员组织方式调整

打破厂商界限,按职能混合编组,即按照开发、移植、计费对账、测试、配套、技术与接口、培训、系统平台、割接职能分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而每个组里有不同厂商人员、甲方人员,我们既要按招标时厂商分工界面分配工作,也要考虑个人的工作能力。这种组织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消除厂商间壁垒与竞争,使参与各方将大项目组目标作为自己公司项目组的目标。你想单搞一套也不行了,因为你的人不一定归你管,他首先要听自己所在组组长的。

在甲方强大压力下,我司从本部、各省分支抽调人员,又加入第三方外包公司,使人数从60人扩到160人,高峰时达到200人。大项目组人员在400人左右。参与人员数量急剧上涨。

2.各项工作并行开展

这是本次工程最重要的特色,也可以说是经验。极大地压缩、降低、人为拆解工程实施工作间的依赖关系,极力使各项工作并行开展,以缩短工期。而作为关键保障,每项并行工作都由专门小组执行,极大减少人员复用,这才使策略得以真正执行,但人员数量也极度膨胀。

割接方案。最难的并行工作是割接方案。以往我们一般在接口联调、用户接收测试通过后再出割接方案,做割接演练。而在本工程中,版本开发阶段就启动了割接策略、割接方案的制订。

计费对账与数据移植。对于传统模式下CRM与计费同步升级的项目而言,计费对账要待数据移植准确率达到一定比例后启动,本次反而是以计费对账工作校对移植效果。

培训。一般项目里培训是最后一项进行的工程实施工作。本次考虑到上万名人员接受培训,务必要分多个轮次,并且还要求经过培训的营业员进行工单补录。再怎么算,没有3个月都是不够的。因此,版本不稳定、数据不准确、环境资源紧张、项目组抽调不出培训讲师,都没能阻挡大规模培训开展的脚步。

3.办公地点更换

从市内办公地点转战到S省培训中心,这是一个方圆十公里以内很难见到城里人的地方。几百人全封闭,心无旁骛地干活儿。

4.京沪高铁开通

这个重要吗?重要。车站离培训中心很近,到其他中心城市很方便。我好几次周六晚下班乘坐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周一早上乘坐第一班火车,赶在上班前到办公地点,竟没人知道我回去过。

5.反复多次的数据移植、对账

数据移植组集中了约80人,计费对账组也差不多,都是史上最大规模。从T+6月开始,到T+13月试点地市上线,7个月里搞了不下30轮对账突击。而在传统项目里只会做4、5轮。这意味着多少个夜晚无人入睡,多少次攻坚围城,大家开始很痛苦,后来反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了。

6.版本测试

我们这个组四十人左右随着项目进程进行了各种测试:功能测试、贯通测试、拨测、冒烟测试(151个核心业务场景)、市场部业务验证测试、性能测试、高可用测试、版本接收测试、兼容性测试。看着那些脸色发灰的小姑娘的脸,真心觉得测试组也不容易呀!看来,女也怕入错行。

总的来说,测得还可以。从T+4月只有30%通过率,到上线前已达到99%以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是测试组积累了数千个场景的测试案例库,形成了冒烟测试规范,为版本迭代升级提供了质量保障。

7.配套项目

项目配套是唯一让人欣慰的一个组。为什么?因为接口少,基本不依赖那个千呼万唤出不来的主版本。尤其我司承担的三个主配套系统,在这个大项目开始前就已说服用户启动解耦项目,所以分库、接口标准化,实施比较顺利。

8.接口组

生产系统里最易出故障的就是对外接口。它的建设过程比核心版本还难。要等核心版本的对外服务协议下来才能做开发,然后再和上百个外围系统(客服、网厅、短厅、银行、财务、办公OA、互联网等)联调。过程很曲折,好在最后上线表现极佳。

9.培训

据统计,生产系统升级导致投诉的有50%是由于培训不到位、营业员使用不熟练引起的,可见培训的重要性,而培训这个组做得也不错,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版本、测试一直进展不怎么样,以及工程一直极度紧张的背景下,我们还是在三个月里做了几轮全省级培训,近两万人次。这次培训很彻底,为上线后无营业积压立下汗马功劳。

10.平台

新建机房、搭建开发、测试、移植、对账、并行录单环境,到上线前这些条件完全具备,很给力。

最后不得不说工期。T+9月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但从另一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实现了,因为后来确定的试点省LN省实现了,其他各省也号称“初步具备割接条件”。在这种局面下,各省份的自主性增加了,当然也包括S省。T+9月后,我们一边收集试点省上线后的问题,一边把前期“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那些基础工作,尤其数据移植准确率、差异性需求的应对方案、版本测试等夯实,又把割接演练进行了5次,这在其他工程里是没有过的,很好地起到了练兵作用。

■ 割接阶段(T+15月)

这个阶段反而简单,一切为了割接。T+13月割一个试点地市(约200万用户),T+15月一次性割接全省(约5000万用户)。

然而,这个阶段也是惊心动魄的。千年等一回,割还是不割?什么时候割?是按原计划割一个域(约1200万用户),还是改为一个地市以减小风险?割接后怎么保障?印象最深的是试点地市范围的变化,后面再细说。

不管怎么说,割接成功,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年多,数百人的辛苦,在投入全省营业的那一刻得以回报,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写了这么多,都是融合BSS项目,相当于本书的序。

“序”很重要。它是各个行业每年都在发生的重大工程中的一个。它既特别,又普通;既不空前,也不绝后。但做项目管理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工程里对自己从事的行业,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有了更真切的认识。它再次验证:

1.人性最阴暗、最光明,最愚蠢、最智慧,最虚弱、最强大的一面,在巨大的压力和变革下都会展现得淋漓尽至。

2.只有实践,才会使人对职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有专家说,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

值得多说一点的是,电信行业运营支撑系统,与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系统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从本人视角来看,二者类似的是承载的数据量大、业务并发高,以及7×24小时的高可用性。不同点在于,电信运营商财务充足,购买的都是高端设备、商用软件。而互联网企业,花的是投资者有限的钱,所以去IOE成为必然选择。同时,电信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各省差异很大,统一版本只能是核心一致、外围差异化;而互联网系统就是一套系统,用部署多个实例实现负载分摊。后者貌似已走在了信息应用技术的前沿,不少传统IT应用行业正开启追赶模式。

此处商务模式上也不同。前者是传统的乙方向甲方交付的方式,工程项目的政治因素很强。作为承建的乙方,有一个不太好的前提,即开发的系统自己并不用,完工的标准是甲方验收。而后者,不论规划、购买设备、功能开发、交付运维,都是自己负责。所以他们自然怎么省钱怎么来,怎么高效怎么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慢慢地,他们近乎开创了一个在开源架构上搭建巨大规模系统的奇迹。这也是其后发而领先的重要因素。当然从项目管理者角度来看,当系统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企业机构足够细分之后,传统IT建设遇到的问题互联网企业也会碰到,而其该有的政治因素也会接踵而来。毕竟,我们都在地球上。

所以,我坚信项目管理者的经验和认知是行业性的,而行业的边界在模糊化。

下面进入正题,从项目经理的角度谈项目管理,也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谈项目经理。

本书对话的假设对象是项目经理。然而,我不总结电信专业与IT技术知识,这方面有成千上万的人比我有水平。所以我主要总结项目管理规律与准则,以及项目经理需具备的技能。这个虽然也有很多人比我有水平,但希望能以我的视角,为读者提供多一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