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第六:道不远人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通书·道第六》

在这一章里,周敦颐先生一上来就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要践行圣人之道,也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入手之处还是很亲切的,无非就是“仁义中正”。

【从仁义中正到天人合一】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作为主干,但为什么儒家一直被当作主流呢?就是因为儒家修为的入手处最平易亲切,同时社会涵盖面又最大最广。“仁义中正”这四个字如果要发挥的话,需要很大的篇幅。比如说这个“中”字,整部《中庸》都在谈这个,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要我们能够仔细体会,遵照着去努力践行,就能在圣人之道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这就是儒家修学的步骤和方法。“守”“行”“廓”,就是三个阶段。对于仁义礼智信,我们首先要去“守”,只要体会到了这内心的一念之诚,将它发之于外,就是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我们要坚持、坚守的根本。同时,我们还要让自己的心性保持在“中正”的状态。“守之贵”,就是能坚持这种操守的人,那是非常尊贵、非常稀少难得、非常了不起!守住这种心念之后,还要去行。“行之利”,我们把这种稀有难得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习中落实下来,以圣贤之道为道,这样的话,你的行为就会无往而不利。

“廓之配天地”,如果我们能把自己体会到的、守到的、做到的这些仁义之事扩展开来,就可以体会天地之道,就可以与天地同在。廓,就是扩展的意思。这个说起来似乎很玄,但是《易经》本身就是谈这个事情,人之所以能够体会天地之道,是因为天人合一,天人本一,我们只要从社会人伦的基础上入手,扩而充之,推而广之,就能天地之道,从而“参赞天地之化育”。

后世的儒家都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天性,所以,“廓之配天地”,就把五常与五行、五音、五方等自然向度的概念相匹配。

比如仁,与木性相配,东方甲乙木,代表万物之生气。义,与金性相匹配。金代表锋利、有决断,与义所代表的属性相当,西方庚辛金,为肃杀之气。礼,与火性相配,南方丙丁火,通过燃烧带来的热量。礼,正好可以把人与人的关系融合在一起,有火的属性在。以前有个禅师去问老和尚:什么是佛?老和尚说:“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童子代表南方,就是火,你本身就是火,又来求什么火呢?什么是佛?你就是佛嘛。智,与水性相配,北方壬癸水。水能滋养万物,上善若水。人的心灵只要常常处在流通灵动的水性状态,就是智慧通达的表现。信,与土性相配,中央戊己土。土旺四季,说明一切人都必须在“信”上面得到受用,才能够深厚、坚固、长久。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认知相比较,显得还是机械了一些,也未必都能一一对应。但是,即便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看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种思维将生命内外的联系打通,从而使中国人对天地宇宙与世道人心的认识,有了一个完整一体的系统经验。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大家想一想,如果自然宇宙的知识没办法体现在社会人事上,那么,自然宇宙对人类的生存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就毫无用处了。

【知道了,就要贯彻落实】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我们看《易经》所讲:“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其实,真理是很简单的,《易经》的八个卦一布,就熟知天地方位。圣人设卦观象,通过观察天地日月水火这些自然现象,设立了八个卦,很简单。我们学习《易经》,就要体会其“易简”这个大易精髓。

《易经》历来有“三易”之说:一曰变易,生生不息,变化多端,非常复杂。首先从很简单的乾坤二卦开始,乾坤相交,一阴一阳,就产生了其他六个卦。八个基本卦产生后再相互组合,又产生了六十四个卦象,基本能概括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了。如果再对易卦加以重叠组合,那么宇宙万物就都不出乎其外了。

二曰简易,学易要越学越易,越学越简。我们不要从细枝末节上面去追寻,而是要掌握易道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宇宙万物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从乾坤二卦上,你懂得了推演方法,掌握了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就能推演出其他复杂的现象,就可以掌握大千世界的种种复杂的现象。

三曰不易。不易怎么讲?周敦颐先生提出我们心性的本体是“诚”,这个“诚”就是不易,所以在第四章里才有“寂然不动者,诚也”。诚又来源于乾卦的精神,是本体意义上的认知。这个“诚”如果落实到具体的人上,那是人人具备,个个现成,不管男人女人、好人坏人,内心的一念之诚从未丢掉过。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个“诚”“不易”,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然佛性。《易经》所提示的宇宙人生,不管如何千变万化,这个东西始终是不易的。

所以,“岂不易简?岂为难知?”这个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有什么难懂的呢?就看你愿不愿意贯彻落实,愿不愿意去守、去行、去廓。我们之所以去圣日遥,永远只是凡夫一个,无非就是“不守,不行,不廓耳!”

【白居易与袁焕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其弟弟叫作白行简,一个居易,一个行简,“易简”的道理在兄弟俩身上都得到了体现。白居易在禅道上的修为是非常高的。当年他在杭州任太守,听说西湖边上有个怪僧叫道林禅师,在树上搭了个鸟巢,每天就住在树上与鸟雀为伍,又叫鸟巢禅师。道林的师父径山国一禅师,是当朝皇帝诏见过的大禅师。道林在径山那里得法以后,也不住寺庙,也不给人讲经说法,而是一个人跑到山上,找了一棵百年大树,筑巢而居数十年。

有一天,白居易专程去拜访他,看到老和尚真的住在很高的树木上,就说:“老和尚啊,您住的这个地方危险得很啊!”老和尚却回答他说:“我有什么危险?我看太守更危险。”白居易听了,很不以为然地说:“弟子位镇江山,乃当朝要员,一方诸侯,人人见到我都非常尊敬,你凭啥说我有危险呢?”鸟巢禅师就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能无险乎!”意思是你屁股底下的火都烧得很旺了,你却还在往里面加柴,真是太危险了!这只有官做到一定位置上的人,才体会得到这种状态。这就是乾卦九三、九四的状态,不上不下,相当危险。“识性不停”就是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刹不了车,随时处于紧张状态。白居易一听,震住了,于是恭恭敬敬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原本以为禅师会给自己开示深奥的佛法道理,谁知是如此的平常话,就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这个道理确实简单,但是到了八十岁,你也未必能做得到啊!

再讲一个近代的公案。有一次,维摩精舍的袁焕仙老先生在开法会,只见他往法台上一坐,半天不开腔说话。下面的弟子纷纷猜测,以为老师今天可能要掏点真东西出来了,于是恭恭敬敬等待他老人家说法。袁老太爷眼睛一睁,说道:今天,我要给大家传个密法。传什么密法呢?六字真言。大家听好了,今天我只传这一个东西。大家坐在下面洗耳恭听,只见袁老太爷一字一顿地说:忠、孝、礼、义、廉、耻!

这是中华文化中真正的六字真言啊!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可以有入手之处,不像一般人以为修道,是玄之又玄,妙之又妙,要闭关要打坐,还要调呼吸,观气脉明点。真正的禅宗,就在最简单、最亲切的地方来体会。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不能守,不能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能行,不能按照这个信念一步步贯彻落实到生活之中;不能廓,不能扩大自己的信念与行愿,不敢把自己的心量放之四海。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