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规划行程——瑜伽的哲学

原初的韦达六派哲学是:逻辑[1]、原子论[2]、三克亚[3]、对物质与灵性的分析、瑜伽(自我觉悟的法则)、果报活动[4],以及韦丹塔[5](觉悟至尊的科学),瑜伽是其中一派,这一流派即人们所知的八部瑜伽,和三克亚派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八部瑜伽是对三克亚派哲学的应用。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帕谭佳里的著作中找不到太多哲学性教导。

例如,在《瑜伽经》里,我们就没有发现对绝对真理的性质的阐释。在第一章的第24节和29节中,帕谭佳里简要提到了修习者应该重复念诵绝对存在(至尊)的名字“欧姆(Om)”,并将心意专注在这一音振上。帕谭佳里指出,通过这样的念诵,修习者将能获得内省,瑜伽修习之路上的障碍会被清除,从而逐渐具备进入至尊的国度的资格。通篇《瑜伽经》中,提及至尊的信息只有这些。当然帕谭佳里也说,修习者在重复念诵名字的同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方法的重要意义。但问题是,如果修习者对绝对真理一点概念都没有,又怎能做到这一点?这表明,帕谭佳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瑜伽经》的人应该已经对至尊的性质非常熟悉。

古时候的学生在开始修习瑜伽之前,已经通过自身所处的文化和所受的教育接受了三克亚派的教导,并且通过研习韦丹塔哲学,对至尊的概念非常熟悉。任何学习瑜伽的人都应该对至尊的概念非常熟悉。在第12和第13两章,我们会更详细地谈论至尊这一概念,其中既有来自三克亚哲学的认识,也有来自其他韦达典籍的认识,比如《博伽梵歌》。《终极韦达经》和《博伽梵歌》中都确认,在物质世界之上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而这永恒的存在是一切的原因—“万事万物均流衍自永恒的存在”[6]。

《终极韦达经》进一步强调,绝对真理是宇宙万事万物(生物体、星球、空间、时间等)的源头,这一源头包含了万事万物的品质。其中的一个品质就是人格性。换句话说,绝对真理,或全部整体[7],必定包含所有内含物的品质。《终极韦达经》指出,我们都是可以感觉可以思考的独立个体,绝对真理也一定有这些能力。不然的话,我们这些能力从何而来?《终极韦达经》赞同绝对真理是人格性(有感觉,有情感)的。显然,要修习奉爱瑜伽,对绝对真理有所认识必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印度瑜伽导师都有意无意地抱着非人格真理(Impersonalism)的“思维范式”[8]。也就是说,他们瑜伽教导的前提是:终极的整体之中没有任何内容和关系。他们作出种种解释,强调终极的存在是“空”(Void)—尽管在原初的经典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观点,或者只有一些蛛丝马迹。许多佛陀的追随者也持有这种非人格的一元论。在许多其他文化的不同发展时期,人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思想,无论是在印度国内还是国外。在教导这种思想的韦达导师中,最著名的要属施瑞帕德·商卡尔阿查尔亚[9],他为《终极韦达经》写了评注。当下,在印度甚至全世界各个地方,施瑞帕德·商卡尔阿查尔亚的追随者们在瑜伽导师中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这些瑜伽导师,即使当他们谈起奉爱瑜伽时,也只把这作为达致最终与终极整体融合的一种方便的手段,对他们而言,爱的融合既不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也不是终极的存在。

其他《终极韦达经》的评注中也有一些强调生物体和绝对真理间存在永恒的差异[10],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奉爱的理论,然而这样的教导一直都没有受到关注。直至最近,随着帕布帕德的著作越来越普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可以买到《博伽梵歌原意》,在这部著作中,帕布帕德谈到了全部人格主义各个方面的内容。《博伽梵歌》是韦达教导的精髓,包含所有《终极韦达经》的要义,它所呈现的是韦达教导自始如一的结论。

人格主义的原本文化在历经累世的流传过程中,非常不幸地受到各种思想的侵袭和污染,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印度教[11]。西方的影响对这种嬗变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欧洲人为了使自己对印度的统治名正言顺,便给印度的子民们打上迷信的标签。自然,种族主义也渗透其中,侵入者认为基督教文化应该取代韦达文化。他们成功地使印度人对韦达的教导产生疑惑,以实现传播其欧洲思想的目的。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印度人也开始相信韦达经典不过是神话传说,认为韦达经典混杂不明,没有确定的结论,韦达经典的教导不用认真对待。他们还认为,韦达经典的含义应该按非人格的方式加以阐释。这种“终极虚无”[12]的思想以自己的方式渗入原本的韦达结论中流传至今,并成为瑜伽教导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的瑜伽修习者有同样的错误观念也就不足为奇了[13]。

如果我们不纠正这种令人扼腕的误解,我们就无法在瑜伽的圣道中走得更远。哲学就像交通地图—如果我们的地图是错误的,我们就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不可能到达目的地。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误的活动,我们必须谨慎权衡前进中的每一步,不要误入歧途。

本书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要揭示非人格主义的缺陷及危害性。

注 释

[1].Nyaya。

[2].Vaisesika。

[3].Sankhya。

[4].Karma-mimamsa卡尔玛·米曼萨。

[5].Vedanta。

[6].原梵文诗节:Janmady asya yatah。

[7].Om Purnam。

[8].思维范式: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一系列假设、概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详见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paradigm。

[9].Sripad Sankaracarya,商卡尔阿查尔亚(或称商卡尔、桑伽师)显现于公元7世纪末的南印度,他重建了韦达经典的权威性,取代了印度的佛教。参见第17章。

[10].《圣典博伽瓦谭》是对《韦丹塔》的评注。帕布帕德将这部重要的典籍翻译为英文,供世人阅读学习。

[11].Hinduism

[12].Ultimate nothingness

[13].欧洲人对印度的态度和影响,详见《韦达思想与文化》中《第一位印度学者》一章,作者萨特斯瓦茹帕·达斯·哥斯瓦米,由BBT国际出版社出版。在第十八章,我们会进一步讨论瑜伽与宗教这两种世界观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