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全史》一书的书名中蕴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书中关于商业术语及经营战略术语的历史。

这些略带庸俗又极其暧昧的商业术语发展至今,可谓一路坎坷。它们时而被褒、时而被贬,时而受人冷落、时而受人拥戴。

商业术语根据克里斯托夫·佐特和拉菲尔·阿米特的论文The Business Model(2010)。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远古到1990年前后。

这个时期虽然也存在着商业模式的概念以及相关术语,且这些概念和术语对日后诸多方面的变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当时使用它们的人却寥寥无几。

第二时期,1991—2001年。为了解释互联网经济,又称为“.com经济”。IBM将其用于内部改良并命名为e-business。属IBM的宣传用语。商业术语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至顶峰。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互联网经济也取得了蓬勃发展。1993年,Mosaic浏览器Mosaic Communication成立于1994年4月,后更名为Netscape Communication,1995年8月成功上市。总市值曾一度暴涨至20亿美元。公开后,亚马逊和雅虎都顺势而起。到了1998年,商业模式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专利(例如Priceline的逆向拍卖模式)。无论是企业主、投资人,还是经营者、媒体,都纷纷使用此类术语,许多学者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随着2001年网络泡沫(.com bubbles)的崩溃,人们都认为“商业模式”这类术语也会和其他经营流行语1990年底,NEC公司为了提高办公电脑的销量,特聘田原俊彦为电视广告代言人,广告中田原大喊:“老板!隔壁的公司都引进SIS了!我们不能再等了!”SIS即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战略信息系统)。一样最终因过时而惨遭淘汰。

然而,“商业模式”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这必须归功于它的两大作用。

作用之一是它回答了“竞争优势的持续性”问题,作用之二是它回答了“革新方法”的问题。

“商业模式”用途的变迁

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21世纪经营战略论必须要面对的两大课题。因此,2002年以后“商业模式”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春”,即 “商业模式”的第三时期。

《商业模式全史》这个书名中还蕴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商业模式变革的历史。历史上存在过哪些重要的商业模式?它们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本书都会作一简要概述。

这部分的历史远比商业术语的历史范围更大、内容更深。不过,无论商业如何变化,其中的商业模式都是有规可循的,都是能够为我们所认知的。

归根结底,商业就是:

把采购来或生产出的价值提供给他人,以换取同等的价值。

这些要素的组合就是商业模式。凡是有实力的企业无不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但本书记述的并非是那些“成功的典范”,而是那些敢于突破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革先驱”。

例如,从“价值补偿”的角度看,有 “刀片+刀架”模式的吉列公司,也有“广告模式”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价值提供”的角度看,有“百货店模式”的梅西百货公司,也有“连锁店模式”的A&P公司等等。

在这些开创了新型商业模式的先驱里,当然不乏一帆风顺的例子,但大多数公司都是历经坎坷,在摸索中努力寻找着前进道路的。其中,梅西百货通过全渠道销售模式走出了经济萧条,而美国A&P公司却终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2010)。

实践是先行人,理论是追随者。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马克·约翰逊、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琼·玛格丽塔、克里斯托夫·佐特、拉菲尔·阿米特、亨利·伽斯柏等人均是商业模式理论的知名学者,正是他们的存在,商业模式理论才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商业模式真的可以增强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吗?商业模式作为改革创新的源泉,它的确有实际的意义吗?除了上述学者,波士顿、埃森哲等众多商务咨询公司也都在争相寻找着其中的答案。

“商业模式革新”的历史

迄今为止,商业模式似乎很好地解释了创新的实现和商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两大问题,这不得不令人拍手称赞。不过,我们面临的最终挑战是如何运用商业模式来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我们也许找不出简单明了的答案。

本书共涉及70个商业模式、200家公司、140位改革先驱和商业领袖。希望各位读者可以细细品读“商业模式理论三个时期的变迁”和“改革先驱们盛衰兴废的真正动力”。

在解释商业模式理论之前,我们都会用一个和 “钱”有关的小故事作为铺垫来引出正文。首先登场的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曾赞助过多位艺术家的美第奇家族。赞助过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瓦萨里、布伦齐诺、亚洛里等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