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戶政八賦役三(2)

敬陳漕運情形疏道光元年

江蘇學政姚文田

竊惟東南之大務有二。曰河。曰漕。比年海口深通。南河目前光景。甚稱安穩。惟漕務法久獘生。雖經督撫大吏數年以來。悉心調劑。然總未臻實效。小民仰沐   聖祖仁皇帝生成豢養。屆今百八十年。愚賤具有天良。豈有不樂輸將之理。誠以東南之財賦。甲於天下。而賦額如江蘇之蘇州松江。浙江之嘉興湖州。其糧重尤甲於天下。竟有一縣額徵。多於他處一省者。乾隆三十九年以前。並無所謂浮收之事。是時無物不賤。官民皆裕。其後生齒愈繁。而度支日絀。於是諸獘漸生。然猶不過就斛面浮收而已。未幾有折扣之法。始而每石不過折耗數升。繼則至五折六折不等。小民終歲勤動。自納賦外。竟至不敷養贍。勢不能不與官吏相抗。官吏所以制民之術。其道有三。一日抗糧。一日包完。一日硬交醜米。賦額既極繁重。民閒拖欠。亦勢所必有。然大約祗係零星小戶及貧苦之家。其墳墓住屋。皆係照例輸納。又有因災緩徵。新舊並積。因而拖欠者。是誠有之。至於其家或有數十百畝之產。既自食其田之所入。而竟置官賦於不問。實為事之所絕無。今之所謂抗糧者。如業戶應完百石。彼既如數運倉。并外多囗一二十石不等。以備折收。書吏等先以淋尖踢腳灑散。多方糜耗。是其數已不敷。再以折扣計算。如准作七折。便再加四五十石。業戶心既不甘。必至爭執不囗再交。亦有因書吏刁頓。仍將原米運回者。州縣即以前二項指為抗欠。此其由也。包完之名。謂寡弱之戶。其力不能與官抗。則轉交強有力者代為輸納。可以不致喫虧。然官吏果若公平。此等業戶。何用託人代納。可不煩言易見者。民閒終歲作苦。皆以完糧為一年要事。如運米石進倉。其一家男女老幼。無不進城守待。一遇陰雨溼霧。猶將百計保護。恐致米色受傷。如官吏剋期收斛。即歸家酬祭祖先。以為今歲可以安樂。故謂其時以醜米硬交。殆非人情。惟年歲有不齊。則米色不能畫一。亦閒有之事耳。然官吏非執此三者。則不能制人。故生監詳請暫革。農民則先拘禁。待其如數補交。然後以悔悟請釋。竟成一定不移之辦法。臣自去歲至蘇。所聞金壇吳江等縣。已釀成事端。其他將就了結者。殆尚不乏。不知踴躍輸將者。實皆良民而非莠民。此小民不能上達之實情也。然在州縣。亦有不能不如此者。近年諸物昂貴。所得廉俸公項。即能支領。斷不敷用。州縣自開倉至兌運日止。其修整倉廒蘆蓆竹木板片繩索油燭所需。及幕友家人書役出納巡防一切茶飯工食。費已不貲。加以運丁需索。日甚一日。至其署中公用。自延請幕友而外。無論大小公事。一到面前。即須出錢料理。又如辦一徒罪之犯。自初詳至結案。約須費至百金數十金不等。案愈大則費愈多。復有遞解人犯。運送餉鞘。事事皆須費用。若非借用民力。概行禁止。謹厚者奉身以退。貪婪者非向詞訟案生發不可。而吏治更不可問。且伊等熟思。他獘一破。勢必獲咎愈重。不如浮收。尚屬上下皆知。故甘民怨而不恤。雖地方有瘠沃。才具有能否。其藉以肥身家者。亦不能謂其必無。要之不得已而為此者。蓋亦不少。

臣見今日言事者動稱不肖州縣。竊思州縣亦人耳。何至一行作吏。便至行止苟賤。此又州縣不能上達之實情也。州縣受掊克之名。而運丁陰受其益。故每言及運丁。無不切齒。然其中又有不得不然者。運船終歲行走。日用必較家居倍增。從前運河深通。督漕諸臣祇求重運。如期到通。一切並不苛。各丁開運時。多帶南物至通售賣。復易北貨沿途銷售。即水手人等攜帶梨棗蔬菜之類。亦為歸幫時餬口之需。乾隆五十年後。黃河屢經倒灌。未免運道受害。於是漕臣等慮其船重難行。不能不嚴禁多帶貨物。又如前商力充裕。軍船於回空時。往往私帶鹽斤。眾意以每年不過一次。不甚窮搜。近因商力亦絀。未免籌及瑣屑。而各丁之出息盡矣。丁力既已日困。加以運道既淺。及增添人夫撥淺各費。且所過緊要閘壩。縴挽動需數百人。使用小有節省。幫費即慮受傷。道路長。期限復迫。此項鉅費。非出自州縣。更無所出。此又運丁不能上達之實情也。數年前因津貼日增。於是定例。每船祗准給銀三百兩。然運丁實不濟用。則重船斷不能開。重運遲久不開。州縣必獲重咎。故仍不免私自增給。是所謂三百兩者乃虛名耳。頃又以浮收過甚。嚴禁州縣收漕不得過八折。然州縣入不敷出。強者不敢與較。弱者仍肆朘削。是所謂八折者亦虛名耳。然民間執詞抗拒。官吏必設法箝制。而事端因以滋生。皆出於民心之所不服。今如將此項不靖之民。盡法懲處。既困浮收。復蹈法網。人心恐愈不平。若一味隱忍姑容。則小民開犯上之風。將致不必收漕。而亦可目無尊長。其於綱紀法度。所關實為匪細。臣深思博訪。求一兼全策而不可得。既已有聞見。不敢不敬陳  聖主之前。或 飭令中外熟悉漕務諸臣。悉心籌議。以期上下相安。臣言雖若迂闊。實今日之切務也。

另陳收漕八折窒礙情形疏道光元年

湯金釗

戶部侍郎江蘇學政姚文田條奏漕運情形一摺。奉  硃批交軍機大臣會同戶部議奏。臣謹已公同商議。列銜畫稿。惟原奏內所稱收漕八折一層。其中窒礙情形。公摺內難以詳為剖析。謹另具摺。為我  皇上陳之。臣思治獘猶治病也。治病者必審其藥之有益於癥結而始定其方。不然則藥雜投而病加甚。不如不服藥之為中醫也。治獘者必察其法之有裨於流失而始更其制。不然則法先壞而獘益流。不如不變法之為中策也。漕務積久獘生。沿途需索旗丁。旗丁刁難州縣。州縣剝削小民。層層藉口。幾成痼習。各督撫悉心調劑。迄鮮良方。因而議及八折徵收。以為限制浮收善術。臣恭查康熙年間。奉有永不加賦   明詔。是誠培養國脈。我 大清億萬載無窮之至計也。欽遵勿替。至今百十餘年。利之所在。獘豈能無。而補救隨時。總不稍增賦額。前漕臣蔣兆奎曾議加徵耗米一斗。督臣費囗又議每石加徵公費六分。均經戶部以事類加賦。奏駮在案。歷年以來。雖不無陋習因仍。而上下相安無異。誠以小民具有天良。州縣平日。果能聽斷勤明。輿情愛戴。必不至因收漕而滋事。今若慮其浮收過甚。定為八折徵收。名為限制甚嚴。而實不足以限之。蓋前此絲毫不准浮收。而浮收過甚者。且到處皆然。今准其略為浮收。則不肖者益無顧忌。勢必倡言於眾。以為功令不禁浮收。而浮收過甚者。必更多於前此矣。雖告之以收過八折。即予嚴參。然前此收過正額者。何嘗不干參辦。而浮收者不聞為之減少。獨於新定之額。恪遵而不敢踰。此臣之所不敢必也。即如該侍郎所奏。旗丁幫費。於定額之外。州縣仍不免私自增給。此即限制有名無實之明證。查上年兩江總督臣孫玉庭條陳停止清查陋規一摺。內稱自古有治人無治法。如果督撫兩司皆得其人。則舉直錯枉。大法小廉。斷無虞所屬苛取病民。儻不得其人。則習為逢迎朘削。雖立法限制。仍同虛設。獘且滋甚。誠為通論。漕之浮收即陋規之一端也。在督撫奏定八折之後。不慮控告浮收。即州縣收過八折。縱有發覺。皆得藉為例取。而巧脫其罪。其自為謀。誠屬至便。特限制仍同虛設。徒為 盛朝開加賦之端。臣竊為  聖主惜之。夫為八折之說者。不過曰以救獘也。使誠足以限制浮收。則雖蒙不韙之名。猶得收兼全之實。若乃毫無寔濟。徒變常經。將使官有恃心。民有爭心。官則託於八折之數。而實則浮多。民則堅執八折為詞。而轉生挾制。從此轇轕愈甚。辦理愈難。[毋](母)乃救獘而獘滋長乎。不但此也。御民之道。不外懷德而畏威。事近加徵。既非德政。下或方命。亦損威刑。窒礙孔多。關繫非細。一經改變。難以復初。該侍郎所奏。定以八折之後。民間執詞抗拒。官吏多方箝制。而事端因以滋生。皆出於民心之所不服。今若將此等不靖之民。盡法懲處。則既困浮收。復陷法網。人心恐愈不平。若一味姑容隱忍。則小民開犯上之風。將致不必收漕。而亦可目無官長等情。實為事勢之所必有。至所奏官民運丁各種不能上達之實情。在各該上司隨機整飭。調度得宜。總非定以八折所能有濟。可否仰乞  皇上飭令有漕各督撫謹守常制。毋得輕議更張。勿圖目前之易行。而忘日後之大害。勿為一身卸責之計。而昧 國家久遠之謀。利漕運而固民心。庶足以仰副  聖天子清釐積獘之至意。謹將臣會議摺內不及縷述之情形。另行繕摺具奏。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嚴禁衿棍包漕橫索陋規片道光七年

江蘇巡撫陶澍

再查江蘇漕務。疲敝已久。在閭閻則每苦浮收。在州縣則又患刁抗。緣江蘇漕額最重。一州縣之地。廣袤不及百里。而漕米則有三五萬七八萬至十萬不等。小民終歲勤動。完漕而外。所餘無幾。以故持升斗赴倉者。一遇風篩折耗。已不勝其苦。加以使費。倍覺繁難。而蠹書漕總。復多朘削。近來生齒日繁。食用日貴。尤屬支持不易。此所以完納難前。而深病浮收之實情也。其在州縣。則終年之用度在此。通省之攤捐在此。兼有奏明彌。補舊虧。酌提羨餘。接運銅鉛木料船隻。歲挑徒陽運河。均須協貼。歷有成案。在 國家經費有常。不能不藉資津貼。而合算即以萬計。其需用尤急者。則旗丁津貼一項。前任督撫臣荊道乾阿霖保等。均經奏及。復經孫玉庭成齡陳桂生等奏定。以每米一石。津貼銀二三錢。多者不得過五錢。然計漕多之處。裝載軍船百五六十號。總須用銀三四萬至六七萬不等。非必藉以入己。而抗玩者。即因此挾制以為控端。或船已開行。米尚未完。謂之漕尾。展轉那墊。釀成參案。此又州縣用費較繁。深患刁抗之實情也。斯二者在顢頇之州縣。未必諒百姓之苦。在顓愚之百姓。亦未必悉州縣之難。互相詬病。而皆不為無因。祗有寬一分得一分。以養閭里之元氣。辦一事省一事。以免州縣之藉口。由漸而理。非可程功於旦夕也。惟有一種病官病民。大為漕害。革除不可不亟者。則包漕橫索陋規之生監是已。大約富豪之家。與稍有勢力者。皆為大戶。亦有本非大戶。而詭寄戶下者。至刁生劣監。平日健訟者。則為訟米。其完納各有成規。而訟米尤甚。每於開徵之始。兜收花戶由單。以同姓為一家。集零戶為總戶。一經攬收入手。或醜米掗交。或挂籌短數。或任意遷延。捱至漕船緊迫時。句通胥吏。不呈由單。硬開戶名包交。呼朋引類。晝夜喧呶。稍不遂意。非逞凶鬨倉。即連名捏控不休。竟有田無一畝。而包攬至數百石者。亦有米無升合。而白食漕規自數十兩至數百兩者。人數最多之處。生監或至三四百名。漕規竟有二三萬兩。實駭聽聞。在州縣因漕事方亟。稍遲即罹處分。不免買靜圖安。其貪狡者。即因此句結紳士。通同漁利。其庸懦者。但仗漕書為之抵禦。而權既下移。獘更叢出。漕書或轉借刁徒之勢。以恫本官。層層脅制。陋規日添。而費無所出。則惟有取償於鄉曲之囗良小戶。為牽長補短之計。以致浮者益浮。苦者益苦。在小民方痛心疾首。莫悉作俑所由。而不知該生監所訛之陋規。即鄉里窮黎之膏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