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陌麦
总 叙
【温华琐碎录】
麦属阳,占四时。秋种夏收。西北麦经霜雪,南方少雪,故面有毒也。又曰:麦属阳,故宜干原。稻属阴,故宜水泽。又曰:麦最宜雪。谚云:冬无雪,麦不结。
【说文】
曰,周所受来牟也。一麦二缝,象其芒刺之形。天所来也。麦乞,音纥坚麦也。麦贝小,音琐小麦也。屑覆也。麦差,磨麦也。麦商,麦覆屑也。十三斤为三斗,从商声。,煮麦也。麸,麦白煮也。稍,麦茎也。
【范子计然曰】
东方多麦,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
小麦
【广雅】
小麦,禾来也。小满前熟。曰蚤白麦,曰松蒲麦,秃芒如松房,曰娜麦,穗如大麦而米则小麦也。皆小麦之别。
【农书】
《王祯谷谱》:小麦磨面,可作饼饵。饱而有力。若用厨工造之,尤为珍味。充食所用甚多。故《春秋》惟麦禾不收则书之。盖重其阙也。
【广志】
虏小麦其实大麦,形有二缝赤。小麦赤而肥,出郑县。语曰:湖猪肉,郑禾来熟。山堤小麦至黏弱以贡御。又有半夏小麦。
【番阳志】
小麦有赤白二种,其别有青秆,有白蒲,有大青,有齐头黄,又有僧头,本浙种,皮厚而无芒。
【台州府志】
小麦,有赤麦,白麦,早齐鼠狼黄之名。
【保宁府图经志】
本府所产小麦,不及淮浙之美。其成面而色黑。
【太平志】
小麦五种,春二月可种短管,赤壳,白壳,和尚。以穗光得名
【濡须志】
小麦四种:蚤白、中白、晚白、和尚。
【新安志】
小麦则有长麦,麸厚而面多。
【王恽玉堂嘉话】
马云汉说,大庚麦无芒,圆大,谓之和尚麦。
【本草】
《名医别录》:小麦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躁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麴,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陶隐居云:小麦合汤,皆完用之,热家燎也。作面,则温,明麦亦当如此。今服食家啖面,不及大麦,犹胜于米尔。《唐本注》云:小麦汤用不许皮拆云,拆则温明,面不能消热止烦也。小麦麴止痢平胃,主小儿痫消食痔。又有女麴黄蒸。女麴,完小麦为之,一名麦儿,音桓子;黄蒸,磨小麦为之,一名黄衣。并消食、止泄痢、下胎破冷血也。宋开宝本按《陈藏器本草》云: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自然兼有寒温。面熟麸冷,宜其然也。河渭已西,白麦面凉,以其春种,阙二时气使之然也。嘉本按罗本云:以作炒,微寒,主消渴止烦,以作麴,止痢平胃,主小儿痫食痔。萧炳云:麦酱和鲤鱼食之,令人口疮。《药性论》云:小麦臣有小毒,能杀肠中蛔虫,熬末服。陈藏器云:麸味甘寒无毒,和面作麴,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蒸热袋盛熨人,马冷失腰脚,和醋蒸,抱所伤折处,止痛散血。人作面,第三磨者凉,为近麸也。小麦皮寒内熟。又云:麦苗味辛寒,无毒,主酒疸目黄,消酒毒暴热。麦苗上黑微,名麦奴,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又云:面味甘温,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性拥热,小动风气。又云:女麴,一名麦儿子,按麦儿子与黄蒸不殊。黄蒸温补消诸生物,北人以小麦,南人以粳米。皆六七月作之。苏又曰:磨破之,谓当完作之,亦呼为黄衣,尘绿者佳。孟诜云:小麦平服之止渴,又作面有热毒,多是陈之色,作粉,补中益气,和五脏,调脉。又炒粉一合和服,断下痢。又性主伤折,和醋蒸之,裹所伤处,便定。重者再蒸裹之,甚良。日华子云:面养气,补下足,助五脏,久食实人。又云:麦黄暖,温中下气,消食除烦。麸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罨。麦苗凉,除烦闷,解时疾狂热,消酒毒,退胸膈热。患黄疸人绞汁服,并利小肠。作吃,甚益颜色。《图经》曰:麦有大麦、小麦、麦、荞麦,旧并不著所出州土。苏恭云:大麦,出关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种莳,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渍之生芽,为,化宿食,破冷气,止心腹胀满。今医方用之最多;麦,有二种。一种类小麦,一种类大麦。皆比大小麦差大。凡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大小麦地暖处,亦可春种之,至夏便收。然比秋种者,四气不足,故有毒;小麦性寒,作面则温而有毒,作麴则平胃止痢。其皮为麸,性复寒,调中去热,亦犹大豆作酱豉性便不同也;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动风气,令人昏眩也。药品不甚用之。政和本《食疗》云:平养肝气,煮饮服之良。又云,面有热毒者,为多是陈之色。又为磨中石末在内,所以有毒。但杵食之,即良。又宜作粉食之,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圣惠方》:治烦热、少睡多渴。用小麦作饭,水淘食之。又方:主妇人乳痈不消。右用白面半斤,炒令黄色,用醋煮为糊,涂于乳上即消。《外台秘要》治痢色白不消者。为末,十分好面,炒。右一味,捣筛煮米粥内,面方寸匕。又云,此疗法百行师不救者。
《千金方》:治黄疸,取小麦苗杵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之,三四日便愈。又方:治火疮。熬面入栀子入末,和油傅已成疮者,筛白糖灰粉之,即燥差。《肘后方》: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熬面令微香,杵服方寸匕,以大麦生面佳。无面以亦得。又方:治一切伤折。寒食蒸饼,不限多少,末酒服之,验。《经验方》:治鼻衄,以冷水调面浆服之,立差。又方:吹。以水调面煮如糊,欲熟,即投无灰酒一盏,共搅之,极热,令如稀粥,可饮即热吃。仍令人徐徐按之,药行即差也。梅师方:治头上皮虚肿,薄如蒸饼,壮如裹水。以口嚼面傅之,差。孙真人:麦,心之谷也。心痛宜食。主除热止渴,利小便心气。又方:治酒黄,取小麦三升杵和少水,取汁服五合。又方: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小麦杵取汁服一合。《食医心镜》:主消渴口干。小麦用炊作饭,及煮粥食之。《兵部手集》:治呕哕。面醋和作弹丸二三十个,以沸汤煮,别盛浆水二斗,将弹丸汤内洒出,于浆中看外热气稍减,乘热吞三两个,哕定即止吞余者。加至七八丸尚未定,晚后饭前,再作吞之。《鬼遗方》:治金疮,腹肠出不能纳之。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绵滤使极冷,冷,人含之疮,肠渐渐入。冷其背。不宜多人见,不欲傍人语,又不须令病人知。肠不即入,取病人卧席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自入。十日中食不饱,数食,须使少,勿使惊,即杀人。别说云:谨按,小麦,即令人所磨为面日常食者,八九月种,夏至前熟。一种春种,作面不及经年者良;大麦,今以粒皮似稻者为之,作饭滑,饲马良;麦,今以似小麦而大粒,色青黄,作面脆软,食多胀人。京东西、河北、近京,又呼黄颗。关中又有一种青颗,比近道者力微小,色微青,专以饲马,未见入药用。然大麦、麦二种,其名差互。今之麦,与小麦相似而差大,宜谓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与小麦相似而差大,宜谓之大麦。今之大麦、不与小麦相似而其皮脆,宜谓之麦。用此恐传记因俗而差之尔,不可不审也。寇宗《本草衍义》曰:小麦暴淋煎汤饮,为面作糊入药水,调治人中暑。马病肺卒热,亦以水调灌愈。生嚼成筋,可以黏禽虫。
【绍兴本草】
小麦乃世之常食之物,然皮凉而作面性热,固显然矣。但取皮用之者罕,惟面世所用多矣。然经火煮而食之,其性壅热,善动风气,此甚验也。若生食,颇利大肠,然本经及诸方虽各分主治之,宜即非起疾之物,亦可作入药为用。其麦当云味甘平微凉无毒是矣。处处种产之。
【陈衍宝庆本草折衷】
味甘平,微寒肉热,全粒微寒有小毒。《读说》云:杨氏方,治盗汗异功散,以浮小麦炒焦为末,每服二三钱,临睡白汤点下。凡敛盗汗自汗,诸汤剂中,并入浮小麦煎服。
【金王好古汤液本草】
青蒿散。有小麦百粒,治大人小儿骨蒸,诸热,妇人劳热。
【元尚从善本草元命苞】
小麦味甘微寒为臣,性有小毒,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为继绝续乏之谷。金王而生,火王而死。除燥热,治躁渴,咽干,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杀肠中蛔虫,疗下痢。作麴,消谷气,止泄痢;磨面助五脏,补不足;麦奴苗上黑微名奴,解丹石,治天行热毒;麦黄除烦闷,下气消食;麦苗消酒毒,退胸膈热患;面麸治扑损,除瘀血伤折。
【胡仕可本草歌括】
小麦养肝除热燥,扑疮用醋和麸调。一般大麦攻消渴,作温中食可消。
【三元延寿参赞书】
小麦性壅热,小动风气,治面后觉中毒,以酒咽汉椒三五粒,不为疾。麦久食消肾,不可多。
【癸辛杂抄】
小麦具四时气,故性微寒。为麴则温,为面则热,为麸则冷。
【方仁声泊宅编】
小麦种来自西国寒温之地,中华人食之,率致风壅。小说载天麦毒,乃此也。昔达磨游震旦,见食面者,惊曰:安得此杀人之物?后见莱菔曰:赖有此耳。盖莱菔解面毒也。世人食面已,往往继进面汤,云能解面毒,此大误。东平董汲尝著论,戒人煮面须设二锅汤,煮及半,则易锅煮,令过热,乃能去毒。则毒在汤明矣。
【蔡琰乐府】
《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后汉书·五行志》曰:桓帝之初,天下童谣。按元嘉中,凉州诸羌,一时俱反,南入蜀汉,东抄三辅,延及并冀,大为民害。命将出众,每战常负。中国益发甲卒,麦多委弃。但有妇女获刈之也。吏买马君具车者,言调发重及有秩者也。请为诸君鼓咙胡者,不敢公言,私咽语也。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宋洪龟父清非集】
《小麦青青歌》:小麦青青大麦枯,新妇城边守茅蒲。不妨执热饷妇姑,奄观艾相喧呼。黄云好在玄云起,雨如车轮未渠已。绣衣使者问麦秋,今年麦秋又如此。
大麦
【广雅】
大麦,也,立夏前熟。新谷未登,民屑麦作饭,赖以济民饥。曰晚大麦,穗长而子多,与小麦齐熟,曰六棱麦,曰中蚤麦,曰红黏糯麦,堪作酒,皆大麦之别。
【农书】
《王祯谷谱》夫大麦,北方所种极广。可作粥饭,甚为出息。故《春秋》书无麦禾,重其阙也。
【广志】
有秃芒大麦。
【新安志】
大麦则有早麦,中期麦,青光麦,又有高丽麦,亦呼高头麦。之则粒出,然难为地方。有糯麦,宜为饭。
【台州府志】
大麦有早黄红了白晚麦。麦之名。
【维扬志】
大麦四种:麦黄、短秆、晚、淮。
【濡须志】
大麦四种:白、粉多紫、又名糯,可酿。米、微瘦番。旧有此种,来自北方。
【太平志】
大麦三种:六棱、中蚤、红黏。
【本草】
《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大麦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陶隐居云:今稞麦一名麦,似麦,惟皮薄尔。音牟。《唐本注》:大麦出关中,即青稞麦是。形似小麦,而大,皮厚。故谓之大麦。殊不似麦也。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宋嘉本按《药性论》云:大麦使味甘无毒,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孟诜云:大麦久食之,头发不白,和针沙没石子等,染发黑色。暴食之,亦稍以脚弱,为下气及腰肾故。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带生即冷损人。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思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小麦,无燥热。又云:微暖,久食消肾,不可多食。日华子云:麦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图经》文具小麦条下。政和本陈藏器云:不动风气,调中止泄,令人肥健。大麦、麦,本经前后两出。苏云:稻是谷之通名,则是麦之皮号。麦之,犹米之与稻。本经于米麦条中,重出皮壳两件者,但为有壳之与无壳也。苏云:大麦是青稞,麦是大麦,如此则与米注不同,自相矛盾。愚谓大麦是麦米,麦是麦谷,与青稞种子不同。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已西种之。今人将当本麦米粜之,不能分也。《圣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麦二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分温三服。《外台秘要》:治妊娠,得病去胎方。麦一升,和蜜一升,服之即下,神验。孙真人:麦芒入目,煮大麦汁洗之。《兵部手集》:治产后秘结,膨胀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供奉转大。初与崔家方以麦末一合,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崔郎中云神效。《伤寒类要》:治诸黄,杵苗汁服之。又方:蠼螋尿疮。嚼大麦以傅之,日三上。寇宗《本草衍义》:大麦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廷作面以赐臣下作造饧。
【绍兴本草】
大麦,《本经》云温,复云微寒。主除热,复云令多热。此显无据矣。即非性寒除热之物,当云味咸微温,无毒,是矣。惟作诸方用之颇众,处处种产之。
【金李东垣试效方】
药象,麦炒黄色,取面,补脾胃虚,宽肠胃。
【王好古汤液本草】
气温味甘,微酸无毒。能消化宿食,破症结冷气,去心腹胀满,开胃止霍乱,除烦去痰,治产后腹中膨胀不通,二药并神曲气虚人宜服。以代戊已腐熟水谷,与豆蔻、砂仁、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使。
【元朱丹溪本草】
大麦,化宿食,消症结,气虚人宜服。师曰:行上焦滞血。
【尚从善本草元命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