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刑政三律例下(5)

徒流加等議

郭安仁

據山東巡撫咨稱。王耀曾誣告王氏扎傷馬王氏因風身死一案。審依誣告人死罪未決律。擬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徒役三年。聲明該犯係已革兵丁。照例加一等。擬以附近充軍。咨部在案。當奉交館核駮。仍令依誣告本律擬流加徒。並經申明例義。至為詳悉。惟所稱三流僅加徒役一年。於加徒一年上再加二年。按徒半年為一等。是於滿流罪上加四等。今將該犯擬軍。係於滿流上加一等。非於滿流加徒上加一等。名為加重。其實從輕。與加減之法不符云云。似有不能無疑者。查五刑加等之法。十笞為一等。而一杖抵二笞。由笞加杖。是比笞倍加也。徒半年為一等。折杖二十。由杖加徒。是比杖倍加也。三流皆准徒四年。以一年為剩罪。折杖四十。由徒加流。是又比徒倍加也。由此言之。徒雖以半年為一等。而流之准徒。則以一年為一等。猶之十杖為一等。而徒之折杖。則以二十杖為一等。故各項罪名加等。祗有進加之法。不聞有退扣之法也。若以滿流加徒役二年為加四等。必將以加徒三年為加六等。設如罪犯杖六十徒一年。再加一等。則應杖七十。徒一年半。豈可不以加徒半年為一等。而轉以加杖之十為一等。且遂以加至杖一百。即為加四等乎。再如雜犯流二千里。應准徒四年。如依流罪實發。係於滿徒上加一等。茲於滿徒上再加徒一年。而仍按半年為一等。不將疑為加二等。而雜犯反重於實犯乎。逐類推求。均似不相符合。又查律載。誣告人流徒杖罪。加所誣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誣告人至死罪未決者。其情節較重。不當第擬以流。而究尚未決。豈容反坐以死。故於流罪上加徒役三年。以期合乎加罪三等之文。而仍不失乎罪止滿流之義。至由滿流加徒上再加一等。除充軍外。似別無加等之法。蓋加徒役三年。役滿仍可安然為流民。軍則入囗當差。終身勞苦。是軍之為罪。較滿流加徒為重。而與祗問流罪並無加徒之說者。更屬懸殊矣。如泥滿徒為六等。而以擬附近軍為從輕。則雖由滿流上加至極邊煙瘴。亦祗為加五等。猶不可與加徒三年之罪相埒。勢必加之至於死而後為加重也。設有誣告死罪未決。而又係例內指明於誣告加等律上再加一等治罪之犯。又將何以辦理。查道光九年。安徽省秦學建捏款妄揭印官。曾經審依枉揭上司例。於誣告死罪未決擬流加徒律上。再加一等。擬以附近充軍。安得以擬流加徒。不與軍流同為一減。遂謂軍之名重實輕歟。今該撫將王耀曾依律擬流加徒。又加一等擬軍。似屬照例辦理。其可否照覆之處。懇再交館核辦。是否有當。伏候鈞裁。

請盜案仍照原律定擬疏同治十二年

王榕吉

竊自中原兵戈滿地。命將出征者數十年。糜費帑餉者幾萬萬。生靈之慘被屠戮死於非命者。又不知幾千萬矣。究其禍亂之原。皆由於州縣之縱容強盜。大吏之粉飾太平。養癰貽患。以至於此也。溯查 國初原定刑律。強盜已行。但得財者。不分首從皆斬。豈好為嚴酷哉。正欲其有所畏而不敢犯。乃辟以止辟之義也。無如州縣規避處分。往往諱盜為竊。以多報少。道府以上等官。亦以少報盜案為督捕之勤。政治之美。加以幕友習氣。總以開脫強盜。不輕殺人為積陰德。於是凡有報盜之案。必先設法消弭。其實在無可消弭。飭役嚴拏者。捕役又賄縱不肯遽拏。或不得已而獲犯到官。非認把風。即認瞭望。非以未經拏獲之犯為盜首。即以在獄病斃之犯為盜首。熬刑狡展。是其所長。解上翻供。尤其慣技。無可如何。擬以遣流不數年而遇赦釋回。其為強盜如故也。或不俟 恩赦。中途即已脫逃。或甫經到配。旋即遠颺。其為強盜仍如故也。且自恃其善逃法網。呼朋引類。號稱綠林英雄。此獷悍兇很之徒。所以日積日眾。而明火持械綑縛事主拒殺事主之案。所為層見而迭出也。即 輦轂之下。亦復明目張膽。肆行無忌。外省之所謂有案必破。有犯必獲者。不過如是云云。實則強盜結夥橫行。死者十之一。不死者十之九也。甚或已到法場。行將受刑。猶大聲高唱。自逞好漢。似此愍不畏死之犯。一有倡逆為亂者。趨之如騖矣。故一賊起。而旦暮之閒可集數百。不數日而數千囗聚。此禍亂之所以起伏靡常。而聚眾為盜。直同兒戲矣。今雖軍務漸就平定。而伏莽尚多。未可以目前之安。視為可從寬典。臣亦知網開三面。原屬好生之仁。然火烈民畏。勝於水懦民玩。使若輩果知強盜之有犯必誅。即知凡事可為。而強盜斷不可為。懲一以警百。豈非殺一人以生百人乎。且使知凡人可從。而強盜萬不可從。為從者少。即為首者亦少。從此大亂不作。其為生全何可勝數。故生人而當謂之仁。殺人而當亦謂之仁。況現行之例。雖云強盜無分首從。但得財者皆斬。其中遇有情節可矜。像貌尚不甚兇者。地方官亦每曲為原宥。置諸不得財之例。犯人不認。即不復深究。各省盜案題本。所稱臨時畏懼不前。及忽而腹痛落後者。皆莫須有之事。不過借以貸其一死耳。好生之心。盡人皆有。惟既欲安良。必先除盜。臣為預杜亂源起見。可否請 旨飭下刑部。仍照原律定擬。切毋遽議更張。庶幾刑期無刑。數十年後漸成刑措之治。則良民幸甚。天下幸甚。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訓示。

修復首夥盜犯悔罪投首減罪舊例疏光緒五年 刑部

竊維弭盜之法。必以嚴緝首盜為先。首盜黨羽既多。蹤囗尤祕。能使其黨互相攻發。庶根株可以盡拔。而渠魁不至稽誅。此臣部舊例。所以有夥盜供獲首盜免死一條。立法雖似從寬。用意實為嚴密也。查例載。夥盜供出首盜所在確實地方。一年之內拏獲者。將供出之夥盜。照例免死。減發雲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若係例應減等之盜犯。改擬杖一百流三千里。又盜首傷人逃逸。若能捕獲他盜解官投首者。照傷人夥盜自首例。減為杖一百徒三年。嗣於同治九年。將此兩條修并。改為強盜首夥各犯。於事未發覺及五日以內。若能捕獲他盜。及同伴解官投首者。係傷人盜犯。杖一百徒三年。未傷人盜犯。免罪。若在五日以外。及聞拏捕獲他盜。及同伴投首者。係傷人盜犯。減為杖一百流三千里。未傷人盜犯。減為杖一百徒三年。雖立法更周。擬罪更輕。冀其自新自效。而八九年來。辦理京外各盜案。從未見有捕獲投首之犯。誠以事未發覺。莫不存倖免之心。及至被獲供出。亦無免死之望。所以忍死隱瞞。案難全獲。是嚴於現犯而疏於逸犯。非所以清盜源也。且舊例雖經歸并。而外閒誤會。往往援引多歧。未能畫一。臣等悉心查核。現例歸并之條。係指事未發覺而自行捕獲者。所以減徒免罪如是之輕。舊例供獲之條。係指到案供出。因而緝獲者。所以減軍減流較之稍重。情節不同。罪名各異。似未可以偏廢。惟盜案現無減等之例。供出亦與捕獲有差。遽減軍流。似覺輕縱。而定限一年。為時過久。又恐妄供捏指。藉此稽延。尤不可不防其弊。臣等公同商酌。擬請量為修復。嗣後凡夥盜被獲。供出首盜逃所。於定案之前拏獲者。係曾經傷人傷輕平復之犯。減為斬監候。秋審入於緩決如係未經傷人之犯。減為發遣新疆給官兵為奴。其首盜供獲夥盜。及夥盜供獲夥盜者。均擬以斬監候。秋審時核其情節。分別實緩。至現例首夥各盜。於事未發覺。及五日內捕獲他盜。及同伴投首者。仍遵例分別已未傷人。擬徒免罪。其五日以外至一月內。或聞拏捕獲投首。分別曾否傷人。亦遵例減流減徒。再查新纂條例。拏獲盜犯之眼線。如曾為夥盜。悔罪將同伴指獲。被供出者。如在五日以外。照傷人首盜聞拏投首例。擬斬監候。若犯事之後。五日以內。指獲同伴。旋被供出獲案。審明同夥確有實據者。照強盜免死減等例。發遣新疆給官兵為奴等語。此等眼線。既有悔罪之心。又有捕賊之效。若仍照例擬以斬候發遣。則與夥盜被獲供出首盜者無所區別。擬請將拏獲盜犯之眼線。曾犯盜案。悔罪將同伴指獲。致被供出者。無論首夥。如在五日外一月內。照強盜免死例。發遣新疆給官兵為奴。若在五日以內。於斬罪上減一等。擬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儻原夥較多。果能獲犯三名以上者。准其再減一等。似此量為寬減。庶盜黨互相攻發。而盜風可期稍戢。至盜首捕獲他盜投首舊例。業經修并。應即刪除。如蒙 俞允。臣部遵行各省督撫將軍都統。一體遵照辦理。

遵議盜案分別首從章程疏刑部

光緒七年七月二十日。內閣奉  上諭。御史胡隆洵奏請將盜案仍照舊例分別首從辦理一摺著刑部議奏欽此。臣等議得據山東道監察御史胡隆洵奏稱。刑律。強盜已行。但得財者。不分首從皆斬。雍正五年。九卿遵   旨議定盜劫之案。將法所難宥情有可原者。分別正法及發遣。咸豐初年。逆氛竄擾。盜賊肆起。五年二月。欽奉   諭旨。仍依本律不分首從皆斬。同治年閒。迭經給事中王憲成。升任司業孫詒經。侍郎鮑源深夏同善等。先後奏請復歸舊制。刑部議俟數年後察看情形。再行奏明辦理。在當時軍務雖已漸平。而盜風未能盡息。執法者因時制宜。不得不留重典以繩之。方今軍務肅清已久。百姓相率歸業。凡各直省興養立教諸政。無不次第舉行。是今日之天下。正 國家培養元氣之時。復祖制而廣  皇仁。此時不容緩矣。欲推恤刑之心。宜先復原情之律。夫劫盜夥犯。豈盡無良。或迫於飢寒。或被人誘脅。原其情節。寔可哀矜。請將盜劫之案。於法所難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別首從舊例辦理等語。臣等查刑律載強盜但得財不分首從皆斬之文。乃懲治強盜本律。歷代未或改易。雍正五年  特命九卿定擬。將盜案內法所難宥及情有可原者分別正法及發遣等因。於乾隆八年纂入例冊。雖強暴在所必誅。而   列聖法外施仁之至意。未始不昭示於天下。咸豐初年逆匪竄擾。經王大臣會同臣部奉   旨議定嗣後盜劫案件。仍依強盜本律。不分首從俱擬斬決。其中把風接贓等犯。亦係同惡相濟。不得以情有可原量減。以昭炯戒。並議將京城盜劫重犯。加擬梟示。立法固不得謂不嚴。而例內猶著明數年後。盜風稍息。仍舊辦理。是   文宗顯皇帝於除惡務盡之中。亦未始不存寬以濟猛之意。茲該御史以軍務肅清已久。各省興養立教諸政。次第舉行。請將盜劫案內法所難宥情有可原者。仍照分別首從舊例辦理。奏奉  諭旨飭交臣部議奏。臣等查閱原奏。在該御史反復條陳。殷殷規復   聖訓。自係因推廣  皇仁起見。惟是欽恤為懷。寬厚固仁人之意。而後先有序。良法必漸次乃行。查各省盜案向例。係由該地方官申詳該管上司。解省審勘。由該督撫分別題奏。將法所難宥及情有可原者。一一於疏內聲明。大學士會同三法司詳議。各該督撫俟奉准部覆。始行分別正法發遣。其所以重民命而杜殘殺者。非不詳且盡也。乃軍興以來。因勦辦土匪。定有就地正法章程。從此各省相沿。即尋常盜案。亦不待審轉覆核。概行就地懲辦。題奏之件。十無一二。而成例遂成虛設。同治八年二月閒。原任御史袁方城奏請盜案照例核辦。而原任大學士直隸總督曾國藩仍奏請照章就地正法。並請令山東河南一體照辦。十二年。原任御史鄧慶麟請將盜賊土匪仍照舊例辦理等因。

奏奉   諭旨飭交臣部。臣部議請 飭下各省。體察地方情形妥奏。旋據各該省先後以游勇馬賊根株未盡具奏。均未便一時即復舊制。光緒五年十一月閒。復經臣部查各省拿獲土匪強劫盜犯。有照例具題者。有聲稱照章就地正法。並有尋常盜案該州縣拏獲訊明後徑行處決隨後始行通詳上司備錄供招送部者。辦理紛紛。未能一律。奏請嗣後盜案。各按距省遠近。分別就地正法並解省審勘等因。奏准通行在案。迄今數年之久。各直省就地正法案件。每歲猶不下數千百人。其中法無可宥者固所必有。情有可原者亦難保必無。第各省既不按例題奏。而供招又或並不咨送。是否難宥。抑或可原。臣部無從得知。又復何從核辦。就令如該御史所奏。舉從前成例。即予規復。亦屬空言無補。在該督撫豈不知網開三面。係屬好生盛德。祗以盜風既未全息。即辦理不妨從嚴。今 朝廷方開寬大之門。而疆臣仍作權宜之計。非特無此政體。亦恐窒礙難行。臣等公同商議。法貴去其太甚。事必急所當先。必欲復情有可原舊例。莫若將就地正法章程。先行停止。相應請 旨飭下各省督撫將軍都統府尹。體察地方情形。將夥眾持械強劫案件。仍照成例。解由該管上司覆勘。分別題奏請 旨。不得先行正法。迅速妥議具奏。統俟臣部彙核辦理。如各省盜風一律稍息。正法可以暫遲。則分別法無可貸情有可原之例。亦可漸次舉行矣。再盜案章程。向係王大臣大學士會同臣部核辦。應俟各直省具奏到日。再行奏請。合并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