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疏:前章明強梁必招損,以示天道之喻。此章明柔弱則受益,故贊水德之能。初五句標水之勝功。次四句歎莫能行者。又五句證釋前義。後一句轉結上文。○義曰:前明聖人不恃不處之行。此舉水德勝剛勝強之能。守柔弱則謙光,為強梁則屈抑,所以國君以含垢為大,立名以不祥為先,配聖德乃允叶厥中,聞俗耳則雖正若反,嗣以執契之理,更彰與善之方爾。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疏:水之為性,善下不争,動靜因時,方圓隨器。故舉天下之柔弱者,莫過於水矣。而攻堅強莫之能勝者,夫水雖柔而能穴石,石雖堅而不能損水。若以堅攻堅,則彼此而俱損,以水攻石,則石損而水全。故知攻堅伐強,無先水者,故云莫之能勝。

義曰:水之為用,其體至柔,其性善下。萬川委輸,百谷朝宗,霏湛露以浚虛,貫昭回而上漢。言其大也,古今注海而不盈。言其細也,毫末稟生而有潤。故老君配之於道焉。三能不讓,七德備周,包裹造化,貫穿形兆,處濁受汙,隨方任圓,此其至柔也。故物莫能傷焉。及其泛十洲,浮八極,淪藏日月,涵貯乾坤,陵谷由之而革遷,餛鵬託之而變化,摧山穴石,無所不能。此其至強也。故物莫能制焉。然而強柔相制,強者必損,亦由六欲纏性,三業縈身,結搆日增,堅固難解。以至柔之道、至靜之真銷而解之,漸除堅執,久久行之,則廓然清净,虛室生白矣。此所謂至柔攻堅,莫之能勝也。

其無以易之。

注:以堅攻堅,故兩堅俱損。以柔制強者,則強損柔全。故用攻堅者,無以易於水矣。

疏:夫水雖至柔,用攻堅強之物,無能易之者。豈不以其有不争之德,

而無守勝之心乎?理國修身,亦當如此。

義曰:不争處下,攻於堅強,萬物之中無易於水。沖和之氣,澹寂之心,攻除嗜欲,莫先於道。所以道之於身,則却塵除垢,於國則納汙蕩瑕,萬有所以歸仁,六欲所以銷滌者矣。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注: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無不知有此道,而不能行。

疏:柔弱之道勝於剛強,天下之人皆知此義。但惑於自賢,以己為尚,無能行其所知者,故云莫能行。

義曰:柔弱之勝剛強,人皆知矣。雖知其事,誰能體柔修性,用道修心,挫其剛強,習其虛寂耶?有能體而修者,道何遠哉?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注:引萬方之罪,是受國之垢濁。稱孤、寡、不穀,是受國之不祥。其德如此,則社稷有奉,故天下之人歸往矣。

疏:舉聖人之言,證成上義。此即能行以柔勝剛之行者。垢,穢辱也。言人君能含受垢穢,引萬方之罪在己,則人仰德美而不離散,社稷有奉。故云是謂社稷之主也。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者,祥,善也。人君能謙虛用柔,受國之不善,稱孤、寡、不穀,則四海歸仁,是謂天下王矣。

義曰:惟水之德上配於道,次配於王。道以化育無私,王以君臨有德。夫有德之主用道居尊,罪己撝謙,責躬引咎,罪己即是受國之垢也。受國不祥也,四方向化,六合宅心,可以常奉社稷而為王矣。社稷者,帝王立國,左宗廟而右社稷。宗廟者,尊祖配天之位也。社稷者,尊稼穡備粢盛為生民粒食之本也。言人以食為天,故有國必先社稷,故王者社稷主也。引萬方之罪者,《尚書?湯誥》云:萬方有罪,在余一人。余一人有罪,無以汝萬方是也。孤、寡、不穀,已具此經第三十九章解矣。

正言若反。

注:受國之垢,為社稷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是必正言,初若反俗。故云正言若反。

疏:此一句結上文也。夫受國垢濁,却為社稷主;受國不祥,卻為天下王。其言乖背不同於俗,故老君詳質云,是必真正之言,行之而信,但常俗聞之,初若乖反爾。

義曰:聞之若反於俗,行之則合於道。故俗耳所聞,是正言若反也。《靈寶經》云:修道之士捨富樂,棄榮華,栖遁山林,備受勞頓。及其功成證道,羽駕雲車,享年長久,自苦而得其樂也。帝王孤寡不穀以為其名,引罪責躬以化於俗。此受其不祥凶惡之事,而人樂推,故能長主社稷。此正言若反,斯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