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疏:前章明有為則心欲,是喪和氣之柔。此章明強梁必招損,故舉天道之喻。初一句標天以申戒。次五句舉喻以明天。又八句總合前義。是以下舉聖德以結勸爾。○義曰:共木垂喻,以柔是而強,非張弓之道。蓋抑高而舉下,是則有餘招損,虧盈益謙,終以慎靜為基,不尚高強為勝。續以攻堅之理,益明顯戒之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注;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彰其用。

疏:此法喻雙舉也。夫天道玄遠,非喻不明,故舉張弓以昭天德。張弓之法,其如下文。

義曰:夫蒼旻在上,廣覆原缺七字。虛無之氣,指喻斯見,可明高下之規。蓋以人道乖真,滅不足而為事,天道惟正,損有餘而表均。所以舉下抑高,類彼遏強撫弱,不居不恃,晦智韜賢,法喻雙標。此其旨矣。天道遠,人道邇者,子產語祀竈欲禳火之詞也。且天道雖遠而曆象可觀,將戒於人。舉天道以為喻,蓋欲世人遵仰上玄,稽考天意,稟而為戒,理在必行爾。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注:張弓如此,乃能命中。是猶天道虧盈益謙,欲令人君法天字人。故示舉下抑高之道。

疏:夫弓之為用,當合材定體,弛張調利。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者,為架箭之時準的也。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為發矢之時遠近也。如此則能命中矣。天道亦然。日月寒暑一往一來,來者損其有餘,往者與其不足,則成歲功矣。人君者當法於天道,抑強扶弱,損有利無,故舉虧盈益謙,欲令稱物平施爾。

義曰:天道玄微也,而陰陽自運,清濁皎分,寒暑晦明,靡差於晷度。緯候躔次,無爽於洪纖。大則橐籥萬殊,牢籠海嶽,細則推遷黍累,通貫毫犛。誠哉信哉,不紊不忒。其比喻也,以天道惡盈滿,張弓之抑高,人道好謙和,若張弓之舉下。欲使人挫减高亢,執守謙卑爾。夫為弓者必品乎木性,審以騂文,合輕重之宜,無偏邪之失。然後貞金鏃矢,神膠拂弦,中則主皮,射無虛發。所謂舉下抑高為準也。天道君德,上下相應,故當法天之用,如弓之法焉。人君所以振滯燭幽,興滅繼絕者,舉下也;易強禁暴,挫銳摧兇者,抑高也。如此則賞刑允當,名器不愆,下無偏黨之非,上叶太平之化矣。《周禮》弓人為弓,聚榦、角、筋、膠、絲、漆六村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相榦欲赤黑而陽聲,射遠者用勢,射深者用直。相角欲青白而豐末,凡角秋殺者厚,春殺者薄,穉牛之角直而澤,老牛之角彌而碏。三色既具,戴者為良,則可以冬扸榦,夏理筋,春液角,秋合絲、膠、漆,寒定體則張之不流。材美工巧,為之以時,謂之三均。均三謂之九和。上制六尺六寸,中制六尺三寸,下制六盡。於是控引有往來之體,遲速有安危之名。故有危弓安矢,安弓危矢焉。荊榦燕角,材之美也。和弓垂矢,古之寶也。矢之法,凡矢人為矢,兵矢田矢,二前三後。三分其長而殺其一,五分其長而羽其一。水之以辯陰陽,夾陰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三分其羽以設其刀。夾而搖之,視其豐殺之節,撓之視其鴻殺之稱。茀矢三分,一前二後。殺矢七分,三前四後。前弱則勉,後弱則翔,中弱則紆,中強則揚,羽豐則遲,殺則趮。苛欲生而搏,材美工巧,雖疾風亦不之憚矣。弓矢之製,選材俟時,因工施巧,乃能命中,況於人乎?虧盈益謙者,《易》謙卦云天道虧盈而益謙,謂减損盈滿,增益謙退,亦如日昃月虧,是抑高舉下之義也。又稱物平施,亦謙卦之詞,言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物之先者亦得其施,多之與少皆得其益,亦云多者用謙以裒之,少者因謙以益之。謙之施與,皆不失平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注:天道平施,哀多益寡。人則違天,翻損不足也。

疏:此明人道不能同天損益,注云裒多益寡者,《易》謙卦之詞也。

義曰:天道均平有餘,必損不足,必與人道反此。滅不足而奉有餘,所以富室飫其珍鮮,貧者歉其藜藿,則違於道矣。裒多益寡者,《易》謙卦之《象》:地中有山,謙,君子哀多益寡。裒,聚也。寡,少也。益,與也。多者得謙物更裒聚,彌益其多。寡者用謙物更進益,是謂均平之道。亦云裒,取也。减取多者,益於寡者,乃合舉下抑高、虧盈益謙之義。理國和民之要,修身合道之規,此其特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惟有道者。

注:誰能以己之有餘以奉天下之不足者乎?獨有道者能也。

疏:孰,誰也。老君疾時不能同天道下濟,以卹於人,光大其德,故舉天道以勸云:誰能同天之道,損其有餘以賙奉不足者乎?惟有道之君乃能然爾。

義曰:卹,賑救也。損,抑减也。賙,贍也。天道下濟者,《易》謙卦象詞也。世人所行,反於天道,减其不足奉彼有餘,豈獨害人,況乃違道,誅斂無已,凍餒莫哀。老君涣發聖言,愍其無告,曰孰能滅己有餘卹人不足,順天育物者,惟有道之君乎。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注:聖人法天,稱物均施,施平於物,而不恃其功。

疏:此引聖人以證上有道之義。恃猶矜恃也。聖人法天平施,德被於物,不見其功,故云不恃。

義曰:聖人圓通智慧,因物為心,猶天地之發生,不言其德,類陽和之煦嫗,不恃其恩。雖不恃不處,而其道愈廣矣。稱物平施,已見上解也。

功成不處。

注:推功於物,不恃其成者,賢能也。

疏:聖人知功成而處,天必損之,故雖道洽寰區,功濟天下,歸美名於群材,而不處其功勣爾。

義曰:舉聖人之德,況有道之君,皆以法道為順天平施,澤及物而不恃功,配天而不居道德,巍巍與天並矣。

其不欲見賢。

注:聖人所以推功不處者,不欲令物見其賢能也。

疏:此結釋不恃不處之意也。其不欲見賢者,聖人雖盛德內充,而嘉聲外隱,所以不恃為、不處功者,正欲隱德晦名,不欲令物見其賢能爾。此亦損有餘之意也。

義曰:大聖之德,冥合玄功,而內照應微,外混於物。蓋恐德彰則慈愛立,慈著則功用存,將欲隱功行於已成,濳德化於不宰,符舉下抑高之旨,契正言若反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