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1995互联网商业元年(4)

万平国个头不高,湖北人,人很聪明,也很活跃。曾为清华大学研究生沙龙主席的万平国在读书的时候很巧妙地利用清华的名气,在各省省长来京期间请他们到清华演讲、交流,把清华的研究生沙龙搞得风风火火。不得不说,万平国是个人才。

万平国创办中网,先筹来3000万元人民币。有了这笔钱垫底,中网活得比其他ISP要滋润、要鲜活。这笔钱是清华大学等几个机构给的,也因为是要等这笔钱到位,中网推迟到1995年5月才开张,当月瀛海威同时创办。1995年的3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好几亿元,财大自然气粗,当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冠有“北京”两字,万平国因为注册资金雄厚,要到国家工商局注册,所以就叫中网。

中网公司制订了一个宏伟的商业计划,斥巨资购买了当时最昂贵、最先进的思科路由器75076台、几十套太阳微系统当时最先进的服务器;因为采购量大,绝对是属于大客户,中网的举措甚至惊动了思科、太阳微系统两家公司的高层,两家公司的副总裁都亲自跑到北京来。中网当时计划做10个城市接入,声势浩大。有这么一个段子,时任中国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刘韵洁闻讯到中网参观后感受到了压力,所以中国电信才买了大量设备,全面发展互联网接入业务。万平国一看形势不好,就把10个城市提供ISP服务的计划搁置下来,用他的话来说,这是最小的损失。后来,这些设备用于如下用途——自用了一部分,研究开发用了一部分,剩下的卖给了别的ISP。

万平国是个能领风气之先的主儿,也是个能见好就收的主儿,1999年的免费电脑(类似现在的分期付款,先交多少年的网费作为首期,送一台电脑,剩下的钱分期付)就是万平国的杰作,做着做着,国内厂商立刻跟进杀价,4999元的电脑兜头浇向万平国。万平国这时毫不犹豫地撒手,“不跟你玩了”。

万平国能说,在清华大学的时候敢面对几千人的大场面侃侃而谈;也敢说,1998年年底,国家计委根据《价格法》的规定,召开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电信价格听证会,探讨社会普遍关注的电信资费问题,万平国作为ISP的代表参加了听证会。成果是:1条2M①带宽的月租费从400多万元降到43万元,再降到22万元、15万元,到今天的8万元,用户的上网费也从每小时20元降到了每小时4元。

万平国也会说,最早的监管部门多从意识形态来看互联网,担心会危害国家安全。在这些难题面前,万平国以他的口才、他的技巧游走于各级政府部门,汇报情况、解释互联网,并说服他们、影响他们。同时,万平国还花很多时间,写了大量文章讲述什么是互联网,并再三给政府建议互联网应该先发展,加以利用,再加以管理。万平国认为:“如果没有当时我们这些人的工作,今天的互联网可能还是这样一种状态:谁要用互联网,拿身份证,开介绍信,先备案,再申请。”

万平国不仅去影响监管部门,同时也扎实地做市场,中网在1996年推出300元包月的服务,为推广这项包月服务,万平国拿出一些账号给了一些记者,其中有个拿到账号叫洪波的记者,一年后离开了他供职的《软件》杂志,来到中网,担任主管非ISP之外的网站新业务的副总经理,洪波网名叫Keso,如今是中文第一科技名博。

2002年,在ISP领域坚持了将近7年的中网转型成为网络安全厂商,Keso也离开了中网,而我们也只能在诸如网络安全或网络管理员之类的相当专业的活动现场看到万平国,中网的声音也逐渐听不见了。

另一个学生会主席张树新

和万平国一样,张树新也是一位在大学起就很风云的人物,她是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按照张树新自己的说法,根红苗正的她本可以从政,但她不喜欢自由被剥夺的感觉,放弃了;她也可以保研,但她觉得自己成不了居里夫人,也放弃了。她最后选择了去中国科学院体系下的一份报纸《中国科学报》做记者,她说她从小就有做战地记者的梦想,这个理由虽然很牵强,但能给她增添不少光环。1989年,这位不满足只当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去了中科院的高技术企业局企业战略规划处工作。当时中科院高技术企业局的局长叫张宏,是邓小平长女邓楠的丈夫。

张树新在高技术企业局战略规划处写了三年报告,主题是中科院2000年发展规划,其中重点讨论计算所公司(当时还不叫联想)与计算所的关系。讨论计算所公司和计算所会不会变为中国的AT&T和中国的贝尔,直到现在,这还是个理论上的课题。

1991年,这个不安分的女子下海了,张树新开了一家叫天树的策划公司,张树新也确有策划意识,并靠这个赚到了钱。1992年,张树新作为总策划和节目推广人的身份,联合中国癌症基金会邀请崔健义演,当时的广告是“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崔健从1989年起开始禁演,这次三年后的开禁无比轰动,也相当成功,张树新由此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张树新进入寻呼行业。

寻呼是中国通信行业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后来也被横切了出去。办寻呼需要两个关键资源,一个是频率,一个是中继线。中继线的资源掌握在邮电部手里,频率的资源则在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处,而当时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挂靠在国家计委,不归邮电部管。张树新明白,只要是多头,就可能产生松动,就可能有机会。因为有了这个松动,因此,寻呼业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是个暴利行业,张树新曾一口气在山东做过7家寻呼台,她的财富升级得很快。不过,寻呼业很快从一个暴利行业迅速地转变为一个微利行业,甚至不赚钱。于是张树新退出,考虑选择做新的行当。

1994年年底,张树新跟随丈夫姜作贤一起去美国游历。在一位同学家里,她看到了一份印有E-mail地址的通讯录,她也由此了解了在美国一家叫AOL的Internet接入公司。就在这一刻,“互联网”这只蝴蝶飞进了张树新的窗口。她的直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可能比寻呼机大上很多倍的大生意。更重要的是,这是个全新的行当,一旦完成启动,将获利丰厚,不用吃鱼尾巴,可以从鱼头吃起。

1995年年初,张树新和丈夫一起把家当抵给银行,拿了1500万元人民币,其中700万元做本金,从银行贷款了800万元,注册了北京瀛海威科技,这是瀛海威最早的故事。

瀛海威最早的想法比较简单。张树新发现很多在北京的人,尤其是很多中关村的科技人员连电子邮件账户都没有,连不到美国,于是就开了一个电子邮件的商务中心,电子邮件账户不赚钱,但卖硬件设备赚钱,于是电子邮件和电脑搭在一起卖,同时卖modem(调制解调器)。张树新当时代理的电脑品牌叫Gateway,是一个老资格的电脑品牌。张树新直到与中兴发合资的时候都没有把手头的Gateway电脑卖完,正好转为硬件资产作价投入。

做着做着,张树新和讯业金网的CEO王鹏一样有了更大的想法,就是自己建物理网(万平国也有着这样的想法,但及时收手了,所以中网还活着,讯业金网和瀛海威一样先后死掉):先到中国电信租用DDN数据专线②和所有的电话中继线,然后购买设备,购买思科公司的路由器,购买惠普的服务器,购买所有的正版系统软件。不过,要建一个与中国电信并列的物理网谈何容易,光靠自身滚动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融资,于是张树新决定出卖部分股份。

1996年9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总股本扩充为8000万股,其中大股东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投入近5000万元。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丈夫姜作贤的卧云公司的股价溢增,无形资产1360万元和其他股权,值2120万元,占26%的股份。其余14%的股份则由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持有,这是一家拥有中字开头,有电信背景的超级国企,在日后的电信改革中,还时常能见到这家公司的影子。

5000万元人民币是一个什么概念,按当时的汇率换算,合计630万美元,这个投资额虽然没有讯业金网的4亿元那么夸张,但也应该算是大手笔了。

张树新人生最光辉灿烂的岁月,当属1996年岁末到1997年上半年,瀛海威的诸多策划和大动作都集中于此。这与瀛海威在1996年9月接受中兴发的注资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5年5月到1996年9月,这16个月内,张树新是靠着自己投资的700万元本金和银行贷款的800万元进行支撑的,而到了1996年9月,张树新的公司资产值为2120万元,其中无形资产1360万元,而有形资产760万元(银行资产是不算在有形资产内的),如果这么算,在中兴发入主之前,至少张树新在账面上是打平的,如果把需要给银行贷款的利息刨除掉,那么,至少在1996年9月之前,张树新的瀛海威是正现金流,而且略有盈余。在当时的情形下,要想做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这多少能说明,张树新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缺乏商业运作能力。至少她在花自己钱的时候,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她在1996年9月之前的表现,也就是中兴发注资之前还称得上是个好商人,而且比起一般的商人,张树新在影响媒体方面具备超强的天赋。

中兴发给钱 张树新唱戏

拿到中兴发钱后的张树新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喧闹的北京中关村树立起那块着名的广告牌。1996年的深冬,在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每天匆匆穿行的人们突然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它被很多人当成了路标,忙碌的交通警察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天大地大的皇城根儿,哪来的什么“信息高速公路”?这块广告牌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乃至整个中国商业历史上的一个纪念性事件。至今仍然不断被人提及。

白颐路南端向北1500米是瀛海威的科教馆,瀛海威用来做互联网科普的地方。对瀛海威来说,这真是一个让人称绝的创意。想出这个创意的据说是一位叫夏鸿的年轻人,时任瀛海威市场部经理,在此之前,夏鸿是《北京青年报》的一名记者,才思敏捷,善于接受和传播新生事物,于是被张树新花了10万元年薪挖来,在1996年前后,这是个让很多文字工作者难以回绝的价码。当然,更多的当事人认为,广告牌的产生,是个集体讨论的结果,夏鸿只是个执行者,拍板的还是张树新本人。

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张树新当时身边聚集了一批这样有才华、有想法、有创意,善于折腾点事情出来,让媒体持续关注他们的人。他们善于把任何一个事件包装成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件,只要这个事件有新闻价值,他们会不遗余力地向媒体进行鼓吹。他们的口气也大得惊人,1997年春节后,他们为庆祝8个城市的全国大网开通,在报纸上买下了12个专版广告,所有版面上都以一句充满激情的口号为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树新本人则在媒体上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国人:信息产业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机会。

①1M等于1024K,1K等于1024个字节,字节也叫比特。

②DDN系Digital Data Network的缩写,DDN数据专线是一种上网接入方式,适合企业和大客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