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嘉绒藏族(1)

在地处川西北的大渡河上游沿岸及岷江源头一带,有着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和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这里耸立着当地人崇敬的嘉摩墨尔多圣山,它是藏区四大圣山之一,嘉绒勇士的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

勇士的后裔

圣山的名字源于当地的一位英雄。传说在古代曾有一个南亚国家入侵西藏,于是藏王向后来的嘉绒地区求援,嘉绒地区的勇士墨尔多便带领嘉绒战士前去援助。在前线,墨尔多身先士卒,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西藏。墨尔多回到嘉绒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就把圣山命名为嘉摩墨尔多圣山。据当地人说,山中埋藏了一百多处佛教经文和法器。

不仅如此,人们还把圣山周围方圆数百公里的区域称为“嘉摩察瓦绒”,“嘉摩”就是“嘉摩墨尔多圣山”的简称,“察瓦”在藏语里是热带的意思,“绒”指的是农业。“嘉摩察瓦绒”又简称“嘉绒”。这片地域后来渐渐发展为雪域藏地有名的四大农区之一。

其实,据实物考证和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期,嘉绒地区就已经有人生活、繁衍。在唐代以前,在这一带生活着“嘉良夷”、“白苟”、“哥邻”(哥,意为牦牛;邻,意为人。哥邻人即是以牦牛为图腾的部族)等部落,而统治这一地区的则是一些部落首领。7世纪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归于吐蕃的管辖之内。

到了唐代,由于吐蕃王朝和唐王朝在边境的拉锯战相当频繁,于是吐蕃赞普从西藏的阿里、象雄等地调集了大量军队,由柯潘将军带领在此驻扎下来。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来自遥远西藏的士兵们和当地的土著居民渐渐融为一体,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被共同称为嘉绒藏族。

吐蕃王朝瓦解之后,这些地方的军事首领各据一方,成为当时的世袭土司。

嘉绒和古代的象雄有着紧密的联系。象雄在哪里?现在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说在西藏阿里地区,有的说就在嘉绒地区。但无论象雄在哪里,它与嘉绒历史的联系是无法否认的。嘉绒地区的头领一部分来自象雄地区,一部分是藏王松赞干布的后裔。据专家讲,现在的嘉绒语中还保留了很多古藏语的成分。

松赞干布继位伊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却都失败了。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吐米善召。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把他召进红山宫,诚恳地请求他说:“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请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他给吐米善召金砂和金粉,作为他带着拜师求学的礼金。吐米善召和他的同伴,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进入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声韵学)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学习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吐米善召在李敬身边整整三年,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之后回到了吐蕃。吐米善召归来后,从此闭门不出,独自一人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吐米善召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

不过,过去的文字只有达官显贵、士官头人、活佛高僧才有资格使用。那时,在嘉绒地区的寺庙里的情况也是一样,寺庙里使用的是藏文,而民间依然只是讲着当地土语,文字不能为百姓所利用。嘉绒土语一直流传了下来,留在了嘉绒人的血液中,现在的嘉绒土语被称为原始古藏语。嘉绒地区之所以能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习俗保存至今,古藏语这种语言在其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古老崇拜与藏传佛教

或许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支系,虽然和整个藏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除了藏族一般的生活习俗外,在信仰和生活习俗上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

嘉绒藏族对白石的崇拜,源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对他们而言,白石只是物,不是神,是供奉给神灵的吉祥物。有时他们也向白石祭拜,但是此刻白石也只是神灵的替身。

这里很少见到在其他藏区随处可见的玛尼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的白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多依大妈是一位典型的嘉绒藏族妇女。在忙完了每天的家务活之后,她都会到家里楼上的经堂做功课。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方式,让这里的藏民有了固定的居所。每户藏民的家中,不论贵贱贫富,都设有经堂,经堂在家中的位置是神圣的,一般都设在家中最高的一层,这样才能显示出对神灵的尊敬。

经过岁月的变迁,嘉绒藏族在放弃了游牧生活习惯之后,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但他们的信仰却始终没变。

大约在公元126年,东汉顺帝时期,吐蕃的原始宗教——本波教,传入了嘉绒地区,并逐渐兴旺起来,佛教则在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逐渐传入嘉绒地区。

关于佛教的传入,在嘉绒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在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有一位佛经翻译家叫毗若遮那,他由于学识渊博,很受赤松德赞的尊敬。后来吐蕃朝廷中有一位大臣,用恶语挑拨赤松德赞和毗若遮那的关系,毗若遮那得知后主动向赤松德赞提出到嘉绒地区传教的请求。赤松德赞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毗若遮那来到嘉绒地区后,以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和坚韧的毅力赢得了当地土司和民众的无比崇敬。从此,毗若遮那开始在嘉绒地区传播藏传佛教。

吐蕃王朝瓦解后,藏区进入了教派纷争的动荡时期,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新的教派,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后,这些教派也逐渐传入了嘉绒地区。

由于嘉绒地区地处高山河谷,所以在历史进程中,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各方势力管辖的边缘地带。然而正是这种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使各种教派在这里得以很好的保留。

大藏寺庙,就是格鲁派在这里留下的众多寺院之一。

“大藏”是藏文中“圆满”或“够了”的意思。

大藏寺是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嘉绒高僧阿旺扎巴于公元1414年所建,至今已有近五百九十年的历史了。这是阿旺扎巴在嘉绒地区建造的108座寺庙中的最后一座。

相传,宗喀巴与阿旺扎巴师徒二人在佛像前打坐修行时,宗喀巴大师嘱阿旺扎巴记住睡梦里的内容。阿旺扎巴在晚上梦到天上降下一双白螺,二螺合二为一跌入他的怀中,他信手取来向东方一吹,螺声震动整个东方。第二天,阿旺扎巴向宗喀巴大师描述梦中之境,宗喀巴回答说:“这是预言你的弘法因缘在你的家乡——西藏的东部,在那里你弘法的事业将十分广大,能惠及当地的众生!”

临别时,宗喀巴大师把自己的念珠赠给阿旺扎巴,阿旺扎巴便发下大愿:“这串念珠有多少颗珠子,我就要建立同等数目的寺院以报师恩!”

大藏寺堪称格鲁派在川北一带的总寺。在拉萨布达拉宫中一幅“西藏重要寺院”的壁画里,就有大藏寺。

白色嘉绒

大渡河、岷江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村寨也建在了依山傍水的地方,从西藏不远千里来到这里的士兵们,从此放弃了他们主要的谋生手段。

在嘉绒地区,由于山多坡陡,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牛耕方式。牦牛是这里重要的生产工具,深受当地藏民的崇敬。即使牦牛老了,人们也不忍心宰杀,一般都会养到老死或者最后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