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少数民族节日(2)

火把节第二天为颂火、赞火,彝语称“都格”,这天是火把节的高潮。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带上准备好的坨坨肉、荞馍等,聚集在祭台圣火下面,参加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有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竿、射箭、斗牛、斗羊、斗鸡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彝家选美活动。族中长者要按照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形象选出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和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每个村寨都推选出本寨最强壮而懂技巧的摔跤能手参与比赛,获胜者除了获得奖品,还将为本寨赢得荣誉。斗牛、斗羊和斗鸡等活动也是彝族地区古老的竞技习俗。斗牛时,人们围在大圆型场地外,场地上两头剽悍的牯牛在主人的吆喝中和观众的呐喊声中拼命抵角搏斗,人们给获胜的牛披红挂彩,牛的主人不仅会得到奖品,还会赢得牧牛好手的荣誉。与这些紧张刺激的“比”与“斗”的场面相对应,青年男女另有轻松曼妙的对歌跳舞活动。尤其是傍晚时,成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一个地方。人们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篝火,围着篝火尽情地唱跳狂欢,尽显彝族人的热情奔放与出众才艺,至深夜不歇。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悄然走进山坡、树丛,在油伞下互诉衷情。也有人因此将火把节称为彝族青年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为送火,彝语称“都沙”或“朵哈”,这是彝族火把节的尾声。夜幕降临时,祭拜火神,吃完晚饭后,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仪式中,要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与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此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把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带来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被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象征着压住魔鬼,保佑家家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最后,各村寨把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表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等。不难看出,火是火把节的核心元素,这与古老的火崇拜观念有直接关联。人们以火照田祈吉,求生活和顺红火。同时,又借助同族集会的机会,增强社会网络互动,用火把照亮情感交流的通道,求得内心红火。

4.瑶族盘王节

瑶族盘王节,又叫跳盘王、还盘王愿,是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广东和湖南等瑶族聚居区都有流传。“盘王”是瑶族子嗣对创世始祖神盘瓠的尊称,畲族、黎族及部分苗族也奉盘瓠为始祖神,也有祭盘王习俗。

瑶族过盘王节的古老习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民间关于盘王的传说和祭盘王仪式等都广有流传,瑶族地区的盘王传说讲,古时高王与评王争高下,评王张榜招贤,允诺谁能斩下高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嫁给他。龙犬盘瓠得知此讯,就揭下金榜。渡海到了高王身边。盘瓠假装殷勤,得到高王的宠信。一天,趁高王醉酒不备,盘瓠咬下高王的头,献给评王,娶了三公主为妻。盘瓠告诉公主,把它放到蒸笼里蒸七天七夜,它就能变成人。公主照办,蒸到六天六夜时,公主有些担心,就偷偷揭开盖子看,盘瓠果真变成了人,但因不满七天七夜,他头上和小腿上还有许多毛没脱落干净,后来就用布带把头和小腿裹起来。盘瓠变成人后,评王派他到会稽山为王,号称盘王。盘王和三公主婚后共生下六男六女,评王各赐一姓,成为最早的十二姓瑶族。有一次,盘王与六个儿子上山打猎,他去追赶一只山羊,不小心被羊角所伤,跌落下山崖。盘瓠的尸体挂在一棵树上,他的儿女们将这棵树砍下掏空做鼓身,剥下羊皮蒙上,做成长鼓。他们背起长鼓,边敲边哭边唱,追悼盘王。

祭盘王也一直是盘王节的重要内容。盘王节是纪念盘王诞辰,日期在农历十月十六。每年或每隔几年、十几年举行一次隆重的“还盘王愿”祭仪,俗又称“做盘王”。于年初许愿,年底举行还愿仪式。除家家祭祀外,还有合族、合寨或联寨举行大祭。不管哪种形式,都要杀牲祭祀,并设宴款待亲友。小祭一天一夜,大祭三天三夜或一天两夜,也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过盘王节时,首先是敬奉盘王。人们要设置祭坛,悬挂诸神像,正中最大的一张就是盘王像,左右是真武、功曹、田公、地母等神像。祭祀开始,鸣火铳三响,接着鞭炮齐鸣。在鞭炮声中,族老寨老在神像前供奉猪头、糯米粑、鸡肉和酒等祭品,恭请众神降临享宴。人们面对神像,低头默祷,表示敬仰感激之情。然后恭请祖神前来享乐同庆,请祖神时要将开始挂的其他神像撤下,供长鼓、瑶锦,由一俊美少女扮新娘,艺人歌舞,献艺给盘王。由众师公诵唱《盘王歌》,众人跳盘王舞。歌舞欢闹也是盘王节中的重要内容,由青年男女盛装盛情表演,俗称“耍歌堂”。《盘王歌》是瑶族的民族古歌,主要唱叙盘王一生的事迹,赞颂始祖功德,展示瑶族先民的生活与创业的艰难,教育后代要慎终追远,莫忘祖根。跳盘王舞时,每人手拿或腰挂长鼓群舞,一般为双人或四人对舞。舞姿健美、威武,模拟先人出征杀敌、狩猎垦荒的一幅幅历史画面。祭颂仪式之后,是送盘王仪式。要收好神像、撤下供品等,盘王节仪式即告结束。5.苗族鼓藏节鼓藏节,苗语称“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古时,汉族人见苗族人用牯牛的内脏和胸部肉来祭祖,又称为“牯脏节”。汉族文献对鼓藏节记载最早的见诸于清朝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黑苗在都江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日吃牯脏。”鼓藏节是苗族传统的祭祖大典,流行于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等地。按苗族古训,每十二年举办一次鼓藏节,每次持续四年,前三年苗语称“哝江来”,意为“祭黑鼓节”,第四年叫“哝江鲁”,意为“祭白鼓节”。黑白之名与祭祀用牲有关:前者指用黑毛水牛祭祖;后者指猪的黑毛被褪去后成了白猪。20世纪初,“鼓藏头”和寨老等人为减轻族人负担,将历时四年的鼓藏节改为三年,并只祭“白鼓”,还将木鼓改为铜鼓等。

据考证,鼓藏节在夏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朝的战争中解体,族人外迁。苗族在向西南迁徙的过程中仍过鼓藏节。苗族迁徙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鼓藏节在民国时期仍然盛行,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曾被禁止,80年代后得以恢复,持续至今,用牯牛祭祖的习俗也部分恢复。

关于鼓藏节的来历,《苗族古歌》里说,人类祖先姜央过鼓藏节是为了祭祀创世祖先蝴蝶妈妈:

聪明勇神七十个,雷声咚隆天上鸣,来祭妹榜老妈妈,妹榜妹留很高兴。

“妹榜妹留”即姜央的妈妈,又叫蝴蝶妈妈。传说蝴蝶妈妈是枫树心生出来的,所以苗族崇拜枫树。用枫树做成的木鼓也就成了祖宗灵魂安息之地,祭祖在仪式上基本上以祭鼓为核心。民间传说中讲姜央祭祖的直接动因是去疫求丰收。据说,有一年,苗族地区突发瘟疫,死了很多人。又一年,天旱无收。姜央认为这是祖宗怪罪他们没有祭祖而降的灾害,于是决定祭祀蝴蝶妈妈,祈福于子孙。木鼓造好后,姜央用牯牛祭祖。蝴蝶妈妈很高兴,就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

姜央自此订下规约,规定以后每十二年祭祖一次。后世子孙代代相传,便相沿成俗。

举办鼓藏节的规模以鼓社为单位。鼓社是苗族古代以父系宗族集团为单位形成的地域社会组织,一个鼓社包括一至几十个村寨不等。鼓藏节可在各村寨轮流举办,仪式操办由鼓社的首脑“鼓藏头”负责,鼓藏头由集体选举或世袭产生。鼓藏节的主要仪式依次为“招龙”“醒鼓”、“迎鼓”“审牛”和最后“白鼓节”祭祖仪式等。

“招龙”仪式在鼓藏节的第一年二月申日举行。届时,全鼓社男女老幼都集中到迎龙场的枫香神树脚,神树上贴满了剪纸太阳图案和小纸人地神。“鼓藏头”在五彩宝辇下主持“招龙”仪式,摆放的祭品有猪胸部肉,十二碗酒,十二碗鸡、鸭和鱼。身着祭服的祭师首先念“招龙”词,念毕,朗声背诵家族史,向全体族人进行勿忘苗族历史的教育。念完家史,祭师用麻线穿住一只绿头公鸭的鼻子,沿着山的“龙脉”回到山寨。一伙精壮汉子紧随祭师身后,拿上许多五彩三角小旗和小纸人(地神),沿途插放,一边吹奏“招龙”芦笙曲,一边呼唤:“快醒快醒地龙,神鼓藏节日已来临,起来与祖神共欢庆。”祭师要将从各家聚集的“招龙米”和村民们在附近龙脉上挖来的“龙土”,连同猪肉一起,分发给寨子里的每一家,表明已经将龙引进了各家各户,他们将得到龙的护佑。全体族人还要在山上植树,而后踩鼓跳笙,欢度节日。

“醒鼓”仪式意在唤醒祖宗鼓,在第一年的七月寅日举行,地点在鼓山上的神圣鼓庙里,仪式由身着鼓藏服的“鼓藏头”主持,参加人员有祭师、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有酒、鸡、鸭、鱼和糯米饭,每样祭品分成十二份摆放,祭师首先念诵《醒鼓词》。念毕,杀一只绿头公鸭,将鸭血淋洒在圣鼓周围。寨老们吹响芦笙,“鼓藏头”用槌敲鼓三下,然后祭师再念《醒鼓词》。“醒鼓”队伍回到寨上的“鼓堂”时,全体寨民到“鼓堂”迎接。按传统,每次鼓藏节都要砍枫树做新鼓换旧鼓,后来改木鼓为铜鼓,并把铜鼓存放于“鼓藏头”家。逢此节,就把铜鼓抬出来祭祀。

第二年十月卯日举行“迎鼓”仪式。仪式地点、参加人员和摆放的祭品都与“醒鼓”仪式相同。祭品摆好后,祭师念诵《迎鼓词》。念毕,“鼓藏头”举砍刀在前开路,象征性地将祖灵圣鼓迎回山寨,迎鼓队伍吹奏芦笙跟随,回到山寨鼓堂,全体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后,在河滩上举行斗牛活动。

“审牛”仪式在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行。审牛时要唱《赞牛歌》,并用芭茅草扫遍牛的全身,表示将附在牛身上的邪气驱除,同年九月丑日,举行献牲、祭鼓仪式,将每头已按习俗打扮过的祭祖牯牛宰杀用于祭祖,先杀“鼓藏头”家的牛,再杀其他牛。当晚各户家祭。节日共计十四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之后,载歌载舞,整日欢娱。

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这天天亮以前,“鼓藏头”家要择吉时率先祭祖,然后燃放鞭炮告示全寨,寨中其他人家才能开始。献给祖宗的猪此时被苗人视为“圣猪”,言语上不能有所冒犯,必要的指称都用吉祥隐语替代,比如“杀猪”叫“敬官人”,“刮猪毛”称“脱官服”,“猪胸肉”为“仓门肉”等等。中午各户举行家祭,在祖灵神龛前摆好“仓门肉”、米酒等祭品,家主人焚香祈祷,求祖宗降福于全家。祭祀完毕,主人将“仓门肉”切成小块,分给就餐的每一个人,以示与祖先共享,并获得了祖先保佑。寅日全体寨民在鼓庙举行公祭,“鼓藏头”向着神鼓燃香跪拜,虔诚祷告:“祖灵圣鼓像太阳,照耀全族人”,“族人共享福”。祷告结束后,“鼓藏头”敲响神鼓,族人踩鼓歌舞,与祖先同欢庆。“白鼓节”的第十四天,将祖灵圣鼓送回。至此,持续四年的“鼓藏节”全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