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原料及加工艺术

说到鄂温克族毛皮服饰的加工手段及方法,应该涉及到牧区鄂温克族和林区鄂温克族。就像在前面提到的那样,在辽阔草原上牧养牛马羊的鄂温克人的毛皮服饰的原料主要是牛羊皮,在美丽的兴安岭深处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的毛皮服饰的主要原料是犴皮、驯鹿皮、熊皮、狍子皮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牧区鄂温克族在早期身上穿的也是用各种野生动物皮缝制而成的各种毛皮衣物,他们只是在草原上开始经营牧养牛马羊的畜牧业经济之后,才穿起了用牛羊的皮毛缝制的服饰,从此也就有了牛羊皮毛服饰文化。这里我们虽然强调他们身上穿的皮毛服饰是用牛羊的毛皮制作而成,但它们的穿用有着严格的时间性,也就是在严寒的冬季或冬春更替或在秋冬交替的寒冷天气才能穿。其他季节穿的服饰不属于毛皮服饰,是属于用去毛的薄皮或用各种布料缝制而成的衣物。在这里还有必要解释的是,牧区鄂温克族冬季穿的毛皮服饰多数用加工好的绵羊皮、山羊皮、羊羔皮等缝制。只有骑马时脚上穿的靴子用加工好的牛皮制作。由此,也有人把牧区鄂温克族的毛皮衣物说成是羊皮服饰文化。牧区鄂温克族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因此他们的毛皮服饰的历史也很长。牧区鄂温克族在夏季或秋季做加工皮料的活儿。在牧区,熟皮或加工毛皮的工种都由妇女来完成,男人从不插手这些事。熟绵羊皮、山羊皮、羊羔皮时,(1)首先将准备加工的羊皮等放在阳光下晒干或用风吹干,等到羊皮干后就会在羊皮里部,也就是在羊皮不带毛的光滑的那面涂抹一层酸度很强的自然酸奶,然后把羊皮等毛朝外折起来在屋里或屋外阴凉通风处放3天;(2)3天过后用长约2尺、直径5厘米~8厘米的木棍将带有酸奶的羊皮等紧紧地拧成一团挂在屋里的避光处3天,同时还要每天将拧成一团的羊皮等向左右变换着方向反复拧4~6次;(3)把涂在羊皮里部的酸奶全部刮干净,接着再用酸性极强的酸奶把红色的羊肝浸泡成浓浆后涂在曾涂抹酸奶的毛皮内侧,然后再次毛朝外折叠起来放回屋子的避光处;(4)涂抹羊肝浓浆后的第二天,把羊皮从屋子里拿出来用钝齿镰刀刮掉毛皮内部的一切杂物,包括紧贴在皮层上面的所有脂肪及油垢等;(5)最后,要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的带有钝齿的揉皮刀反反复复地搓揉,一直揉到毛皮变得十分柔软为止。

鄂温克人冬天穿的毛皮袜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熟皮方法,就是把涂抹好酸奶、放置屋里避光处3天的羊皮对里折叠卷成一团,放在带有钝齿的木制铡刀上反复铡压2天,然后再用约长2尺、宽1寸5分、两端有木柄且有齿的铲刮工具刮掉毛皮里面的一切脂肪或油垢后,再用木制镰刀铲刮,直到毛皮整个变柔软为止。她们熟制或加工去毛羊皮子等的方式和程序,也和带毛羊皮等的熟法与加工法基本一致。

牧区鄂温克族在熟牛、马、骆驼、驯鹿等大皮张时,先把它用太阳晒干,干后再润湿,用木制的铡刀反复铡压。铡时先把毛朝里卷成卷放置两天,再打开皮卷在上面涂上獾油,然后再铡压1天就制成能够缝制衣物的毛皮料。他们经常把熟好的皮张存放起来,到了秋后或初冬时节才拿出来,用手工缝制各种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等。

鄂温克族虽然至今还传承着毛皮服饰文化,但是就像在前面谈到的那样,主要是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生产,以及在兴安岭里经营自然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当中保存得较好。特别是在兴安岭深处,伴随驯鹿牧场的变化,一年四季伴随驯鹿四处迁徙的一小部分鄂温克人的服饰文化极具特色,他们在严寒的冬季穿的就是由狍子、驯鹿或驼鹿等的毛皮加工而成的毛皮衣、毛皮裤、毛皮帽、毛皮靴等。有时也用自己加工的狐狸、灰鼠、猞猁等的毛皮缝制毛皮帽或镶毛皮衣物的衣领或衣边等。现在人们将兴安岭深处自然牧养驯鹿的一小部分鄂温克人习惯于说成“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他们是地地道道在山里自然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山林自然牧养驯鹿为重要产业的特殊群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他们一直把狩猎业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附属性产业来运营。后来,伴随国家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相关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布了一系列的禁猎令,这部分鄂温克族早已放弃了作为附属产业来经营的狩猎生产,从而成为经营单一性牧养驯鹿产业的人。不过,这部分鄂温克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是较为完整地保留或传承了鄂温克族早期的兽皮或毛皮服饰文化及其古老的加工工艺。我们认为,这主要和他们生存的兴安岭深处的严寒冬季,以及他们在山林的严冬四处迁徙的驯鹿产业等密切相关。他们在漫长严寒的冬季山林生产生活里,用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匠心的毛皮服饰文化,而且在加工程序和方法上均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鄂温克族老年妇女服饰

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加工驯鹿或驼鹿等的毛皮时,首先将整张皮从中间割成两半,用1尺长的极其锋利的刀子剃干净皮张上的所有毛,接着把皮张撑开拴在两棵大树中间进行晾晒,等皮张晒干后用松木制成的扁圆形刮刀去掉皮张上的油脂和污物。然后,用熬制好的驼鹿脑浆将油脂刮干净的驯鹿或驼鹿皮浸泡3天,并把浸泡发软的皮张放在圆木垫上用木刮刀刮净水分后,把它挂在“斜仁柱”里用烟熏烤2~3天,每次熏烤约5个小时,将皮张熏成橘黄色后用钝齿木锯加工成又柔又软的皮革成品。这样,一张抗寒挡风、轻便的皮张就熟制好了。完整地加工一张驯鹿或驼鹿皮需要一周时间,但也有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不过,熟皮期间赶上阴雨天,皮子中的水分不易处理干净,由此会拖长熟皮完工的时间。与此相关,兽头皮、兽腿皮、熊皮、狍皮、獐子皮和做皮垫子的驯鹿皮、驼鹿皮等可带毛撑开晾晒,然后也用木制刮刀或用又长又扁的刮皮工具来处理皮上的油脂,然后还得在毛皮内侧均匀地涂上熬制好的野兽脑浆,再用木制刮刀反复刮揉或用手搓揉到毛皮变软为止。熟练掌握熟皮技巧的人,一天能熟两张狍皮。像水獭皮、猞猁皮、狐狸皮、灰鼠皮、紫貂皮、獾皮等细毛皮张几乎都用它的皮筒结构来加工,熟制这些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的皮毛时,首先在筒状皮毛里放入一定量的柔软的草,并把它从里向外适当撑开放至阴凉透风处晾干,接着在毛皮内侧均匀涂上用野兽脑浆制成的浓浆,用手搓揉到能缝制衣物鞋帽的软度就可以。她们中的能工巧匠,一天内能熟制将近20张灰鼠皮。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缝制衣物时,主要用的兽皮包括驯鹿皮、狍皮、犴皮等。除此之外,用加工好的狐狸、灰鼠、猞猁等野生动物的皮毛缝制帽子、围脖、女士毛皮长衣,以及手套、袜子、耳捂子或镶衣领或衣边等。用她们的话说,对于这些兽皮的加工均有极其特殊的讲究和要求,缝制时的手工活儿又特别细。这些细活,比加工和缝制毛皮衣裤或被褥都要细。特别是,加工和缝制皮褥子是一个较粗的活儿。比如说,制作毛皮褥子的皮张不需经过拔毛、刮揉、烟熏等加工手续,只需用野兽脑浆制成的浓浆均匀涂抹一层反复搓揉稍微变软即成。应该说,缝制毛皮褥子的皮张不需要熟得太柔软。在这里还要交代的是,用1头兽脑制作而成的熟皮浓浆,能够加工4张驯鹿毛皮、6张狍子皮、10余张狐狸皮等。十分可贵的是,这些古老而传统的毛皮或兽皮服饰原料加工方法和工艺,在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中间还一定程度地被保存下来了。

动物毛皮或皮制品的加工处理过程一般都由妇女来完成,除非是加工驼鹿、牛等体型大的动物毛皮时,怕女性同胞力气不够用或力不从心,所以男性同胞经常来帮忙熟皮。除此之外的情况下,一般都由女性同胞自己独立来完成。也就是说,她们常常从生皮的初次加工到缝制衣物的每一个加工程序,都要自己动手来完成。鄂温克族妇女无论缝制冬天穿的毛皮衣物,还是缝制春秋季节穿的去毛单皮服饰,一般都使用由兽筋精细加工而成的粗细不等的筋线。更精确地讲,缝制严冬穿的长毛皮袍时,一定要使用粗些的兽筋线,这样才能把厚实的毛皮衣料缝合得结实而不开线。与此相反,用去毛加工好的皮料缝制春秋穿的衣物时,甚至是缝夏季从事狩猎生产活动穿的皮衣裤的时候,用的兽筋线要变得细一些,太粗了就容易撕坏单皮衣料。而缝制长筒靴子或长毛帽子及手套的兽筋线最粗,这完全是为了狩猎生产活动的需要。因为,在狩猎生产活动中,像长筒毛皮靴子、长毛皮帽子及手套等的使用率要相对高一些,而且经常是穿了脱、脱了又穿。不过,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主要用驯鹿、驼鹿、狍子等的筋制作各种粗细不一的线。他们用兽筋制作线时,首先将兽筋放至阴凉透风处吹干,而后用木槌子砸捣到一定软度,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互分离成粗细有别的纤维。鄂温克族妇女用手将一双双粗细长度等同的纤维捻成一条条长2~3尺的筋线。而制作针的原料,从早期的鱼刺骨演化为兽角骨,后来又变成松木针,再后来自然就变成了用金属原料加工而成的针了。不过,那时在缝制毛皮服饰时,也使用桶状薄骨或用厚兽皮制成的顶针,当然也使用金属顶针。总而言之,用粗细不同的筋线缝制的毛皮服饰或皮制品衣物,都十分结实、耐磨、不易断、不易开绽,还能经得住来回拉扯,是缝制毛皮服饰或皮衣裤的理想线料。

由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无论牧区还是山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鄂温克族,在加工处理及缝制毛皮服饰与皮制衣物方面,虽然存在不少区别性特征,但其中共同点还是有不少,或者说占绝对多数。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地承认,由于鄂温克族历史上形成的以家族姓氏为单位分散生活的局面,以及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关系,自然也会引起有所差异或区别性特征的毛皮服饰及兽皮文化。例如,生活在山林地带,从事牧养驯鹿业生产的一小部分鄂温克人,熟皮时就是用驼鹿等的脑浆熬制而成的白色浓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经营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鄂温克人,在熟皮时所用的发酵物是酸度极强的酸奶;生活在农区,并从事农业生产的鄂温克人,熟制毛皮或加工兽皮原料时则使用发酵后的野兽肝等。农区鄂温克人有别于其他鄂温克人的熟皮方法是在将要加工的皮子上涂抹一层泥或泥灰闷上一宿,使其稍稍发霉后再涂抹其他发酵物。另外,农区鄂温克人在制作皮靴底或靴帮时,把牛皮等原料放在厚木板上用木槌捶打较长一段时间后,放入装满马粪的木桶里进行相对软化处理。所有这些,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早期鄂温克族似乎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从事着同一生产活动,因而在加工或处理毛皮原料及缝制兽皮衣物方面保持了一致性,即用发酵物涂抹皮子,然后用木制刮刀进行刮揉处理,并用加工好的兽筋线缝制兽皮衣物。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鄂温克族不同姓氏家族之间发生了不同变化,其中一部分人走向了草原牧场,一部分人走向了江河流域的农场,一部分人一直在山林之中从事自然牧养驯鹿的生产活动。与此同时,他们也从各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与相邻民族或新来的移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关系,从而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注入了不少新的内涵与色彩。例如,他们传统的服饰文化也是如此,连加工毛皮服饰原料及兽皮的处理方法方面都发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即制作发酵物的原材料有用野兽脑浆的,也有用野兽肝脏的或用酸性很强的酸奶的实例等。牧区鄂温克人,还在酸奶中浸泡兽肝,从而制成红颜色发酵物。由此可见,在他们制作和使用的发酵物中,隐含的兽皮加工的远古形式与内容。通过以上谈到的兽皮服饰原材料的熟制手段和工序,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充分地认识到服饰与生产生活间产生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认为,任何服饰文化与文明,都离不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服饰文化。

牧区鄂温克族青年夏装

农区鄂温克族秋装

林区鄂温克族冬装

事实上,鄂温克人制作的毛皮或兽皮制品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谈到的毛皮长袍、毛皮短衣、毛皮裤、毛皮长筒靴、毛皮短筒靴、毛皮袜、毛皮帽、毛皮包、毛皮围脖、毛皮耳捂子、毛皮被褥、毛皮坐垫,以及经过去毛处理的皮短衣、皮裤、皮长筒靴、皮短筒靴、皮袜、皮帽、皮背包、皮鞍具、皮垫子、皮盐袋、皮针线袋、皮筷子袋、皮烟口袋、皮工具袋、皮方便袋、皮壁画、皮制艺术品等等。其中,绝大多数是用牛羊毛皮或驯鹿、驼鹿、狍子等的毛皮加工而成。当然,也有用其他动物的皮毛缝制的服饰。从这些毛皮服饰或制品的造型特征来看,衣物类里以长袍为主,就是上身穿的衣服也要相对长一些,往往要长过膝盖。而且男的都要束腰带,女的在家里干活不用束腰带,只有骑马或骑驯鹿出门时才束腰带。他们穿的毛皮裤都比较紧身,从不穿宽大肥粗的毛皮裤或去毛的皮裤。她们缝制的男皮裤与女皮裤没有什么花样方面的区别性特征,只要能穿进去男女都可以穿。头上戴的毛皮帽,天越冷毛皮帽的毛就越长,伴随天气的变暖毛皮帽子的毛就变短,毛皮帽两边的面颊下端都有皮制系绳。从事畜牧业经济的鄂温克族男性同胞,一年四季都穿长筒靴子,冬天穿的自然是毛皮长筒靴子,其他季节穿的是去毛的长筒靴子;妇女们一般都穿半靿长筒靴子。鄂温克人穿的长筒靴子或半靿长筒靴,都没有任何的系绳。她们缝制的毛皮被褥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没有缝布料面子,也没有缝布料里子的纯粹的毛皮被褥。当然,这种传统的毛皮被褥,在过去的岁月里度过严寒的冬天时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还有一种像毛皮长口袋,人可以把除了头以外的身子全部放入其中的被子,他们叫它为“口袋被子”。这主要是为那些严冬季节远出家门,从事狩猎生产的鄂温克族人准备的长毛皮被子。更有甚者,在缝制长条口袋状的毛皮被子时,在头部处还要缝上把整个脑袋都能遮住的毛皮盖头,结果人的身子包括头部都可以伸进缝合式的毛皮口袋里,这样不仅达到全身保暖的作用,同时也给那些在暴风雪肆虐的严寒冬天露天过宿的人增加几分安全感。还有,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缝制的装东西的大小不一的毛皮口袋或去过毛的皮口袋,不论是竖式的还是横式的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状,其中毛皮口袋的毛一般都要朝外,皮口袋开口处有系袋口的皮绳,有的还专门缝制软皮盖头,有的还在长方形状的皮口袋两端以细细的皮条穗作装饰。鄂温克族在严寒的冬季生活中使用的这些毛皮或皮制服饰及其他皮制品上面一般都有各种装饰花纹,看着既雅致又美观大方。其装饰纹样以云卷图或驯鹿角图为多,当然也有表现或象征各种花木和各种动物的图案或几何图形。同时,用从颜色鲜艳的花草中提炼出来的红、蓝、绿等颜料加以点缀,这使那些皮制衣物及皮制品上的图案或花样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表现着不同风格和意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她们还习惯于用加工好的带毛狍腿皮等原料,精心缝制小巧玲珑而又十分实用的短毛皮背包。有的人在狍腿皮包的上部或正面处,用褐色、白色、黑色的狍腿毛皮相互搭配缝制出花样各异的毛皮图案来,从而给人一种来自自然的美感或艺术享受。在鄂温克族的毛皮或皮制服饰文化中,被展示出来的样式或花纹图案十分丰富,选择什么样的款式或图案均由个人的兴趣或爱好来定。不过,可以看得出来,鄂温克族服饰的绝大多数款式及花纹图案,同她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自然物种、自然变化、自然感觉、自然享受等均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农区鄂温克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把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同时将狩猎业作为附属性产业经营的阶段,当农忙季节过后或者是到了冬天的农闲季节,他们经常去山上林子里从事传统意义上的狩猎业,那时他们身上穿的也是毛皮衣物,而且穿的往往是用加工好的狍子皮缝制而成的毛皮衣物。所以,对于他们来讲,也有处理或加工毛皮的工序。不过,他们熟皮子或加工毛皮衣的原料和方式,与牧区鄂温克族的做法有所不同。例如,他们熟狍子皮时,(1)首先把狍皮晒干,然后在皮板上抹泥或灰,并在屋内的避光处放上一宿;(2)第二天拿出来用长1尺半、宽1寸的钝齿木锯刮掉皮上的泥灰,再把皮子毛朝下放在木墩上或用木棍将其撑开,然后用刮铲将皮子里部的脂肪或油垢初步处理;(3)最后用切碎煮烂发酵的狍子或野猪等的肝涂抹一层,过半小时后再用钝齿锯条搓揉近3小时,完全铲掉同皮子里部粘在一起的所有脂肪和油垢,且搓揉到皮子没有一点油脂而彻底变柔软为止。由此说来,农区鄂温克族,在半农半猎的生产生活时代,几乎是只用两天就会熟好一张生皮子。不过,他们在皮子内侧涂抹切碎煮烂发酵的狍肝浓浆或野猪肝浓浆时十分讲究,一是要用新鲜兽肝,二是要涂抹得必须十分均匀,三是涂抹时温度一定要把握好。否则,熟出来的皮子质量会出毛病。例如,涂抹太厚皮子会变硬,涂抹得少狍肝浓浆等就发挥不了作用,涂抹不均匀熟好的皮子就会出现软硬不一致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切碎煮烂发酵的狍肝浓浆的作用是使兽皮里部膨胀起来,结果残留于皮层上面的油脂和残肉与皮板自然脱解。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农区鄂温克人为了去干净像鹿皮、犴皮、牛皮等大皮张的毛,在毛皮上喷上热水后撒上一层薄薄的黑土,放在没有光线而闷热处让其稍加发霉,这样就能用手拔干净皮张上的所有毛。对其进一步加工时,在去毛的皮面上均匀地涂一层狍肝浓浆,等狍肝浓浆充分发挥作用后由两个人用熟大皮子的带齿木铡刀反复铡揉。这时,一人把皮子卷成卷不断放入木铡刀的牙齿下,另一人反复用木制铡刀的钝齿铡揉熟皮,经过如此反复的半天劳作把皮子基本上加工出来。尽管如此,他们还要用刮铲最后处理一次。在这里还想提到的是,鄂温克人加工制作靴底靴帮的皮革原料时,往往将去掉的生皮按用途剪成大小片放在木板上,用木槌子捶打约3个小时,加工成半成品后将其放进装有马粪等的小木桶里1个小时,便可拿出来用水清洗干净制作靴底或靴帮。然而,农区鄂温克族完全进入农业生产的历史阶段之后,他们作为附属性产业经营的狩猎业也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使他们就是到了严寒的冬季也很少有人穿动物毛皮衣服了,取而代之的是防寒功能很强的羽绒衣裤及现代鞋帽等。

传统鄂温克族女服

鄂温克族妇女服饰

人类的文明,推开21世纪的大门,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今天,鄂温克人的穿着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已开始学着城里人打扮自己,尤其是年轻人夏天穿上西服皮鞋、戴上领带,冬季穿轻便的羽绒服和旅游棉鞋,用起棉被褥,过起了现代人的生活。但是,仍旧依恋山林牧养驯鹿及畜牧业生产生活的老人,依旧用传统方式熟制着兽皮,用鹿、犴、狍、牛、羊、马等兽筋制成细线,缝制四季用的皮衣、皮帽、皮鞋等皮制用品。他们依然穿着兽皮衣。如果用现代人的镜头浓缩、概括、摄取、展示鄂温克族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以及衣着打扮的话,人们会清楚地感受到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的巨大反差,以及兽皮服饰文化的悠久性、传统性和自然性,同时也会强烈地领悟到所有这些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和革命性的变化。伴随人类历史的变迁,鄂温克族从远古的渔业生产,走过了渔业与狩猎业兼营→纯粹意义的狩猎业→狩猎业与畜牧业并存→单一性质的草原畜牧业→畜牧业与农业共存→寒温带地区特有的农业经济等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及其属于不同生产关系与经营模式的漫长岁月。同样伴随他们的生产形式、生产内容、生产环境和条件的不断变化,其服饰文化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色彩,从而他们先后创造出了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活动的各种各样的服饰,这使他们的服饰文化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毋庸置疑,就是现在生活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产方式和内容的鄂温克族在服饰文化方面同样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其中就有牧区服饰、林区服饰、农区服饰等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的服饰文化。

鄂温克族男士春装

鄂温克族少女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