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海原县,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历史悠久,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而且农牧兼营。长期以来积累着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和生产成就,但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系统性的记载和总结。鉴于此,海原县农业与科学技术局科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蒋儒龄同志,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背景,以海原县为例,在总结劳动人民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经过长时间的文字准备,进行了认真的挖掘和整理,撰写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实践》一书。此书饱含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很不容易。

作者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主要以海原县农业生产为素材,全面、系统地剖析了本地区农业的基础条件、生产制度、作物布局、栽培管理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选题主要内容有宁夏中部干旱带古代农业发展简史,建国后山区农业发展成就,不可替代的农业基础地位,“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生态环境建设的辨证关系,农业区划、农作物布局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法与思路,农业基础建设成就,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结合和推广应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总结推广及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区域特色优势作物种植栽培管理技术,旱地小杂粮及油料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贫困地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对策与思考等。

蒋儒龄同志是土生土长的海原县人,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工作中看到同他一道工作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热爱农业、献身农业,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推广不辞辛劳,默默贡献,做了许多工作,收获了许多成果,觉得很有必要将这些资料归纳、梳理、总结和记录下来。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作为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农业科技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展开分析、论证,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总结过去,又展望未来,认真记录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轨迹;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以理论研究为根基,又不拘泥于纯理论的阐发;既以实用技术研究为对象,但又不仅仅是具体的技术措施的条条框框,把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有整体策略,也探微入里,深入研究农业科技推广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此书是作者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推广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一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实践上有一定广度的专著。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能对宁夏中南部山区乃至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发挥积极作用,能对推动山区现代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对全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来说,是难得的好教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搞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必须提高中部干旱带上农民的科技意识。因此,要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要深化认识。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全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为平台,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种方法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和各类培训工作,用先进的科技知识武装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头脑。在培训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二要突出重点。要以各种方式引进科技成果,做好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三要健全网络。建立健全以科技为先导,以县(市)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网络。县、乡、村都要建立科技示范点、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四要强化服务。要坚持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组织科技人员到乡、村搞技术承包,实行人员、项目、技术到位,帮助农户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五要加强领导。从党政机关中选派精明强干的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

海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它的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主要的是科技文化知识的贫困。这本书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农业生产的一部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致富的教科书,它填补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农业科技历史资料的空白,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操作性,值得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借鉴。尽管这本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反映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上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战天斗地的业绩,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技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希望农村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推广成果的示范、推广、激励作用,继承和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向贫穷宣战、向落后宣战、向愚昧宣战,在农业科技战线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以第一流的工作业绩,去创造更加美好、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