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

——皮筏与木筏

鲁人勇

我从1980年开始研究皮筏,曾在兰州、中卫、中宁等地向一些老筏工(现在他们都已谢世)调查,查阅了大量史籍,写出6000余字的论文《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皮筏》。看到《人民日报》公开征集郑和下西洋暨中国航海史学术讨论会论文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文稿寄出,想不到被组委会看中入选,邀请我参加1983年5月19日开幕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西北五省只我一人出席),并宣读了论文。此后,论文的主要内容被收入习龙飞主编的《中国造船史》。前年,我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撰写有关黄河水运的解说词,又下去调查,发现皮筏的制作方法已有变化。现将那篇论文和现在的变化情况综合成此文。

皮筏的历史源远流长。《后汉书·邓训传》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护羌校尉邓训率兵在青海贵德一带击迷唐羌,“发湟中六千人,令长史任尚将之,缝革为船,置于箅上以渡河”。箅就是木排,只不过固定在上面的是缝制的皮囊,而不是浑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文字记载最早、最原始的皮筏。后来,人们用浑脱组并皮筏,用起来更加安全、耐久,而且载重量更大。在宁夏,浑脱的使用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皮筏出现晚一些,但也有300多年历史。

皮筏又分羊皮筏和牛皮筏,它们都用浑脱组并,故本文先从浑脱说起。

一、浑脱的制作与使用

浑脱又称皮囊、革囊,宁夏俗称“红筒”。从字面上解,浑脱就是全脱,完整地脱。盛唐时从波斯流传到中国的脱衣舞,当时就叫浑脱舞,又名发寒胡戏。浑脱使用很早,原本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乘马外出盛水、盛马奶的袋囊,后来发现吹进空气后浮力较大,就用它作渡具。顾颉刚先生在《史林杂识初编》中引用了《水经注·叶榆水篇》的一段文字:“不韦县……汉建武二十三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攻汉鹿茤民。”不韦县在今云南省保山县。顾先生认为革船就是革囊,也就是浑脱。古时的浑脱,既可作军用,也可民用;既可用于过渡,也可组拼成筏。(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水战具》:“浮囊者,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系其空,束于腋下,以人浮以渡。”西夏军队的装备中就有浑脱一物。后来,这种水上渡具传到中原被广为使用。宋神宗时苏辙曾在奏议中说:“访闻河北道近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行军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宋史·苏辙传》)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曰:“不用轻舟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这首诗写的就是宁夏的皮筏。

浑脱按所用皮张不同,分为羊浑脱和牛浑脱。

羊浑脱的制作方法因时代的不同略有变化。据兰州老筏户王干臣回忆,清代光绪年间的制作方法是:制作羊浑脱一般都以山羊皮为原料。宰羊后,割去头,将骨肉、内脏由颈部掏出,不得损伤外皮。羊皮剥下后,用水浸泡3~4天,至有异臭后取出晾晒一日,去毛洗净即成原皮。然后,灌食盐半斤及水少许浸泡,再灌入胡麻油半斤,将皮的颈部、四肢用绳扎紧,继续在烈日下暴晒,使油浸透皮层,以防腐耐久。一般约晒4~5日,待皮呈红褐色即可。使用时将皮囊充气,一般均用嘴吹气。

2004年我到沙坡头旅游区向童家村的筏户调查,发现制作方法有一些改进。

1.制皮

绵羊皮不结实,母山羊皮易成片剥落,羊羔皮太薄,都不能使用,要选用肥壮的山羯羊制皮。羊宰杀放血后,从后腿交裆处开口,完整地将羊皮从后往前脱出。操作时应小心翼翼,不得损伤羊皮。这样剥皮即“浑脱”法,“浑”作完整解,“脱”就是剥皮。皮剥好后要去毛。过去,必须在夏天进行,将毛皮泡在水中3~4天,待有恶臭味后去毛。现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方法是使用一个较大的塑料袋将羊皮密封,夏季约需24小时,就可以顺利地将羊毛连毛根都拔掉,制成原皮。

2.熟皮

羊皮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沤了一天,奇臭无比,如不采取措施,必至腐烂。因此,要立即将原皮放入盆中,倒入用0.5千克食盐配制的饱和盐水消毒杀菌,反复揉搓、浸泡,待入盐均匀后晾干。这时,原皮外表因水蒸发干而全是干盐粒。去掉盐粒,再灌进约0.5千克胡麻油,使原皮各部均匀浸润,并挂起来晾晒,至皮表面均匀渗出油,变成红褐色为止。

3.打眼扎绳

已熟之皮有4处开口:颈部、两个前腿、后交裆处。先将皮囊后交裆开口边缘均匀打孔,孔径比筷子稍大。然后用一根比筷子稍粗、约8厘米长的圆木棍依次穿进小孔,再用细麻绳将穿在木棍上的羊皮扎紧,反复缠绕数十圈,以保证不漏气。再将颈部及两只前腿的皮各插入一根同样规格的木棍,用细麻绳将皮扎紧在木棍上。木棍外露1/3,并用细绳的两端拴牢,以防使用中脱落。至此,一只浑脱羊皮即告制成。新制成的浑脱可放在大缸中保管备用。缸的优点是防潮、防蛀。

牛浑脱即牛皮囊。关于宁夏用牛浑脱作为渡具的记载,在明代出现很多。《明史·唐龙传》载,嘉靖十一年(1532年),居住在河套内(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期)的鞑靼族吉囊部,用牛浑脱把整个部族的男女老少渡送到河西,然后越贺兰山转入阿拉善草原。其渡河位置在今陶乐至石嘴山一带。明代成书的《皇明九边考》记载:“弘治以前,套虏(对河套地区蒙古族的诲称)住套(内)不常,间有连岁不入者。我边(防)每岁于河冻时决其出入,入则戒严,出则解严,盖冰泮后则不能出入矣。今虏浑脱飞渡数万,经年住套,安为巢穴……”

明代牛浑脱的制作方法,叶子奇在《草木子·卷下·杂俎》中称:“北人杀牛,自脊上开一孔,遂旋取去肉骨,外皮皆完整、揉软,用以盛乳酪,谓之浑脱。”近代制作牛皮浑脱的工艺简单,选料普通。通常是把牛宰杀后趁热卸其首,从脖颈处退剥牛皮,使其成袋状。牛皮剥成后要用水腐法脱毛,尔后灌盐水浸泡几日,涂上胡麻油,置一瓦罐中密封,使之柔软耐用,再用细绳扎紧皮袋口,便可使用(《黄河上游航远史》)。

到了清光绪年间,这种使过渡者难免湿水的过渡工具——浑脱,便开始大量用来组并皮筏。

二、羊皮筏的组并

羊皮筏是由众多羊皮浑脱在木排上组并而成。1984年我在中宁石空渡记录了微型羊皮筏的制作方法,即:木排是由长约200厘米、宽约10厘米,厚5厘米的骨架纵木两根,各凿24个小孔。将24根直径4~5厘米、长130厘米的柳木杆两端横向楔入纵木的小孔,再将同样粗、200厘米长的8根柳木杆均匀纵向排列,用细绳绑定在排架上,木排即完成。

用制好的浑脱14只,各自充满空气,按3排每排5、4、5的数字呈纵向排列(也有4、5、4和5、5、4排列的),再用细绳绑在木排上。至此,每只可载4人(不含筏工1人)的微型羊皮筏即告制成。这种羊皮筏的自重约40千克。经航监部门检测,每只浑脱的容积平均0.07立方米,浮力为70千克。14只浑脱的总浮力近1000千克,核定载重加自重仅500千克,储备浮力占总浮力的50%,加之每只浑脱相当于轮船的一个独立隔舱,破损两三只仍无大碍。因此乘坐羊皮筏有惊无险,比较安全。在宁夏,从未发生因皮筏沉没而导致乘客溺水死亡的事故。

羊皮筏的载重大小,可依浑脱的数量任意组并。一般来说,大型羊皮符用41排460只浑脱组并,可载15吨;中型用30排396只浑脱组并,可载10吨;小型用27排330只浑脱组拼,可载5吨。其主要区别是捆绑浑脱木排的大小和木料的尺寸。皮筏载重量越大,浑脱数量越多,木排的面积越大,所用木料的尺寸越大。

浑脱的使用寿命视保养情况而异,一般在5~6年间。浑脱充气后最怕尖锐利器划伤。冬天不用时应挂起来,以免霉变、虫蛀。使用时应注意保养,每隔4~5天保养一次。方法是:解开一只前腿的细绳,用嘴度进去几口饱和盐水,再度进约100克的胡麻油。充进盐水是为了消灭致腐的细菌,充进胡麻油是为了保持皮的柔韧性,防止干裂、渗漏。

宁夏的羊皮筏子大都用来摆渡,或作短距离运输使用。微型羊皮筏仅用筏工1人,蹲在皮筏前端,持浆向前划行,到达目的地后,筏工将皮筏扛回出发地。20世纪80年代,水上旅游的兴起,羊皮筏子成为水上旅游“返璞归真”的重要运输工具。在组织漂流活动中,羊皮筏子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大型羊皮筏大都是从青海、甘肃等省过境宁夏而抵达内蒙古包头等地,用于长途运输。到目的地后可将皮囊出售,或将皮囊放气晒干后折叠打捆,以畜力车运回原地待用。

三、牛皮筏的组并

牛皮筏的制作方法与羊皮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皮囊较大,组筏时不充气,将所运轻泡货物如羊毛、驼毛等填充囊中即可。最大的牛皮筏以128张牛皮囊组成,可载货20吨。中型牛皮筏载重及皮囊数目均减半,载重10吨。小型再减半,载重5吨。牛皮筏一般用于长途运输,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后,可将组成皮符的木排、牛皮囊连同货物一起出售,然后空人返回。

四、皮筏运输

皮筏运输之始,有人说在清代光绪中叶,有人称要早得多。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曾记载:“甘肃黄河中有牛皮船,其制法:杀牛断头及蹄,剖腹去其肉,以麻线缝之,一如原式,曝干待用。同时,取二牛皮或四牛皮,上束以长木数梃,更于木上横铺以板,则一船成矣(制船愈大,则牛皮之数递增)。浮于河,运输货物,桨舵不具。但凭一篙顺流下,随意所适……登陆则鬻其板,以车载牛皮而归……又有羊皮船,其制法与牛皮船相同,唯差小耳。”文中所述,显然是一种从事长途货运的皮筏。谢国桢先生将这条资料归入《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说明这是明代之事。

20世纪30年代,黄河宁夏段的皮筏运输以青海、甘肃的过境皮筏居多。其中青海过境的多为牛皮筏,最大的牛皮筏需牛皮囊128个,筏身长25米、宽7米多,筏上设6把桨,一般载重20吨,也有达30吨的。甘肃过境的皮筏以羊皮筏较多。最多的羊皮筏用皮囊600多个,筏上也设6把桨,筏身长22米、宽7米,载重量和牛皮筏差不多。这两种皮筏都担任长途运输,从西宁或兰州装运羊毛、水烟和药材等物资经宁夏到包头等处。1932年以后,兰州至包头间的皮筏运输均由羊皮筏担任。其原因是羊皮筏速度快,对航道要求不高,在正常情况下,由兰州至包头11~12天就可到达,而牛皮筏最快也需21天;羊皮筏吃水仅半市尺,驾驶灵便,遇到峡谷或浅滩容易驶过;羊皮筏组筏快,一般一星期便组成,而牛皮筏最快也须20多天;羊皮筏比牛皮筏的成本低60%。

据《宁夏政报》(1951年10月宁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包头被日军侵占,甘肃、西宁的皮筏主要为宁夏马鸿逵、马鸿宾和绥远陕坝一带的傅作义部运送枪弹、汽油等军用物资,有时还运送壮丁。抗战胜利后,军用品停运,又恢复了由筏户自包自运的方法,承运物资仍以水烟和药材为大宗。

这些长途运输的皮筏除运货物外,有时还运送士兵和旅客。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西逃,岑春煊(甘肃布政使)奉命入卫。他命令前锋先率兵由黄河乘皮筏而下,取道宁夏,至山西大同与慈禧会合。民国八年(1919年),甘肃省第一次要求大学取消女禁,实行男女同班的女学生邓春兰和其他甘肃籍的5名女同学被北京女子师范录取。她们6人于7月16日在兰州乘皮筏顺流而下,行至中卫改乘木船,到包头后换乘火车,至8月底到达北京。1936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从兰州到宁夏采访,因无其他交通工具可用,也只能乘筏而行。这种载客的羊皮筏都是大型,筏上搭有帐篷,供乘客生活起居。

宁夏本地也制作羊皮筏,一般都是小型的,由13或14个浑脱皮囊组并而成,载重300~400千克,作摆渡或短距离运输用。具体数量已无资料佐证。1946年,曾制作皮筏270副,1949年9月,宁夏实有皮筏440副。

宁夏的皮筏除摆渡和短途运输外,还曾担任过特殊任务。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时,宁夏省国民政府以“防共关系”命令封锁黄河,禁止船筏行驶,但“因邮运关系甚重,特函河防司令部令各县政府拨邮筏以利邮传”(《宁夏省政府工作报告》)。筏工身穿“邮”字服装,以资区别。1956年10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筹建石嘴山电厂,曾使用牛皮筏,将1台重14吨、高5米的锅炉,从兰州安全运抵石嘴山,创造了皮筏大件运输之最。

20世纪50年代,宁夏的皮筏数量大增。1950年参加营运的皮筏有1267副,其中长途筏子1094副、渡筏173副(莫家楼52副、石空47副、古城湾57副、其他渡口17副)。1951年共有皮筏1457副。还有大量的皮筏系民户自用,因不参加营运,不在统计之内。1958年,仅中卫县共有皮筏569副,其中能用的有487副,有296副参加“大炼钢铁”。中卫县运输指挥部为此还成立筏运队,专门为“大炼钢铁”服务。同年,中宁县也有皮筏141副。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未建前,在秦坝关、早元、古城湾一带黄河沿岸经常有中卫、中宁及本地的皮筏过往或停靠,摆渡旅客或运送货物。货物多以不怕水湿的为主,如中卫下河沿生产的陶瓷、缸、盆、碳、砂锅等,还有甘肃靖远等地出产的大冬梨、软梨及陇南等地的柿子、核桃等(《吴忠市交通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黄河上游陆续筑起大坝,长途货运的皮筏消失,仅在中卫、中宁尚有为数不多的小型过渡皮筏。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渡为桥、渡船机动化和乡乡通公路进程迅速发展,皮筏已完成了运货、摆渡的历史使命,仅在水上旅游中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卫沙坡头旅游区有旅游皮筏20多副。这种有惊无险且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运输工具,深受游客特别是外宾的青睐,或短途乘坐,或作长途漂流。

五、木排运输

木排也称木筏,用木料捆绑成排,漂浮在水面,或顺流而下。运送木材本身或搭乘货物。青海、甘肃等地木材大都通过黄河扎排漂流至宁夏、内蒙古等地。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朝政府允许阿拉善蒙古王公开采的吉蓝泰盐由水运至山西,启运地点为今内蒙古的磴口,年运量4.8万~7.2万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清政府特许每年从西宁、平番(今甘肃省永登)等地购进木材9000根,顺流运到磴口,制造盐船。嘉庆二年(公元1805年),陕甘总督方维甸奏称:“甘省产木之平番、西宁等处山场林木无多……现在山产日渐缺乏,不敷采用,请将阿拉善岁购木植酌量裁减。”据《清实录资料辑录》记载,嘉庆仁宗下旨将阿拉善每年购置盐船木值酌减三千根,仍照其购买六千根,定额大木一千六百根,小木四千四百根。此外不准超额多购,并令沿河地方官随处稽查。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吉盐停运。从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十七年的20余年中,经宁夏段黄河运送的木料达16万根。

1956年6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筹建石嘴山电厂的发电设备已陆续由满洲里运到兰州,由于设备重量、体积过大,汽车不能装运,包兰铁路又尚未建成,这些设备无法从陆路运来。筹建处派人对兰州至石嘴山的航道情况、兰州的筏运工具等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调查,最后决定用排筏从黄河运送这些设备。同年8月,在兰州试放了3个载有钢材的木排。航行中,由2个精通水性的筏工,各背一个羊皮浑脱(类似救生衣)在河中探寻河道,探清一段走一段,用1个月的时间,顺利渡过了黄河各险要地段,安全抵达石嘴山。

有了第一次试航的经验,第二次装了4个木排,在3个木排上各装14吨重的锅炉一台,另一木排上装载电厂的桁车一部。为了保险起见,一是在装载锅炉的木排前端加装一个保护排,假如木排在行进过程中遇到礁石,保护排先接触受损,主排和锅炉得到保护。二是在装锅炉的排上每排增加筏工12人,过大峡时增加30人,航行20余日,安全抵达石嘴山。

第四台锅炉是使用牛皮筏运回的。筹建处在最后的工作中总结中认为:用牛皮筏运输,准备工作简单得多,速度更快。

这三次排筏运输共运木材609立方米,钢材16.56吨,机械设备121.83吨,运距672公里。尤其是大型锅炉的运输,开创了大件运输的记录。此后,石嘴山电厂、钢厂和青铜峡水利水电枢纽建设的一些大型设备也都使用这种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