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理念及启示

广东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 肖明

为期24天的“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专项赴德国研修班”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方面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工作。

一、德国青少年运动员的选拔

德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分为5级,其中D级、D/C级和C级选手属后备人才,B级和A级属顶尖运动员。德国“金字塔”形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塔基很宽厚,即组成塔基的D级、D/C级和C级后备人才储备宽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后备人才储备,主要是因为国家将所有中小学生都纳入青少年运动员选拔范围,国家给广大青少年充分公平的机会参与各种体育运动,鼓励他们从事校内外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整个中小学阶段,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体育教师和体协派来的教练员的关注,任何有潜力的青少年都有机会被选拔出来,得到资助和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经多次选拔之后自然淘汰。所谓自然淘汰就是不过早的淘汰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运动员,因为,在复杂的竞技运动中,预测一名年轻运动员能否在漫长的过程中最终成为优秀运动员是极其困难的。运动员的发展过程在生长发育期是有个体差异的,许多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异常突出,尽管他们有最好的训练条件,但在后期却停滞不前了;而另一些人在开始时并不起眼,却在后来取得了辉煌的运动成就。例如90多年来,成为德国国家足球队队员的只有一半曾是国家级的优秀少年运动员,而另一半则来自于地区级水平的少年球员,但他们在后来却进入了顶级足球运动员的行列。基于此观点,德国足协不过早地将顶尖球员的培养与选拔集中在一个小的圈子里,而忽视其他大量的人才。足协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有天赋有抱负的年轻球员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大的把握,在国家队和顶级足球比赛中找到真正好的足球人才。

德国在对青少年的体育教学中除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外,还积极采取其他手段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70年代时,德国的体育课还相当注重运动成绩,而现在,开展多样化的运动成了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说,在体育课上不仅进行28项器械运动和田径运动,还组织学生游泳、做各种体操、登山、跳舞和玩各种集体项目。这样就使青少年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中将自己的最大优势表现出来,也使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避免了早期专业化训练带来的诸多弊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充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特长,最终决定青少年运动员在哪一个项目上最具有发展潜力,最有可能成为金字塔塔尖的运动员,而不被人为过早地在某一项目中淘汰,保证了金字塔塔基的宽厚。在德国,这种塔基型运动员通过转项目训练多年后,最终成为塔尖运动员的成功例子并不少。

在德国,为了发现和选拔运动天才,学校、体育运动俱乐部和运动协会每年都要举行学校体育节、联邦青少年运动会和“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等名目繁多的青少年体育比赛。其中尤以“青少年为奥运”竞赛活动最具代表性,它是一种在全德开展的校间体育比赛,全德国每年都有66万名男女生组成的6.4万个学生队争夺进军柏林总决赛的入场券。目前该竞赛活动包括14个奥运项目,旨在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比赛采取层层筛选的方法。首先在市和地区一级进行预选赛,胜者参加州一级比赛,州一级的胜者参加在柏林举行的全国比赛。这种大规模比赛也有利于发掘体育人才。比赛所发现的体育新秀,经过教师和体育协会教练的个别指导,很多日后成了著名的运动员。这样通过每年一次比赛的自然淘汰机制也避免了浪费人才,使一些曾经未被选中的成材晚的运动员始终有机会脱颖而出。

二、德国“平行生涯设计”理念及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由于除了足球等个别项目有职业运动员之外,德国运动员都是业余运动员,都是利用工作和学习之余进行训练,运动员不被认为是一项职业。德国在选拔、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教育和运动成绩并重,因此被称为“平行生涯”,最终的目的是将运动员培养成为能够从事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不是退役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适应社会的纯粹的运动员。因此德国只是将体育、运动训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体育、运动训练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而这两种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以及奥林匹克训练基地进行的校内和校外体育活动。

德国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德国体育教学最现代化的模式,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自发的基本训练;正确的营养知识;协同一致的行动;体育运动时对周围环境的考虑;跳舞及运动艺术和男女青年的自我防卫等。这种教育形式把健康教育、集体意识教育和环境教育落实到了体育课的实践中,给传统的体育课增添了新内容,使更多学生乐于上体育课,课时一般为每周4节。

为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运动向纵深发展,德国学校竭力使大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家长了解学校体育课对孩子们提出的要求及内容和体育课对孩子们全面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为此,德国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家长体育晚会活动,要求家长定期到学校来,体育教师向家长讲授体育课的教学计划及现代体育课的内容,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体育教育,并向家长介绍在家里督促其孩子开展体育活动的种种可能性,有时还请家长亲身体验体育活动,使家长从孩子体育课的被动观众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同时,学校把每期家长体育晚会拍摄成录像带或制成光盘,以供那些未能来校参加活动的家长观看。

德国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体育活动,还很注意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德国校外体育活动的承担者为各体育协会。德国各中小学积极致力于与校外体育协会的合作,这种合作始于70年代,目前已开辟了许多合作领域,签订了600多个合作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学校与某个体育协会签署合作协议,体育协会派出专职人员(通常是某个专业的教练)指导学生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若干个项目进行训练,训练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假期。此外,学校还与体育协会共同举办运动会和体育竞赛等活动,体育协会也定期为学校举办各类体育讲座,为体育教师开设培训进修课程,或承担体育观摩课,以促进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这种合作,德国把校内和校外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宽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在业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和假期开展体育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这一措施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即便是少体校,也同样遵循“平行生涯设计”理念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如柏林波尔绍体协共有60名老师,20名教练,都是国家A级教练员,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制相当强,教学成本费用是普通中学的翻倍。学校共有学生500人,十年级以下300人,十一~十三年级200人,从七年级学校开始通过州体协推荐,接受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到学校就读,但学校要考察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以保证学生入学质量,并努力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拿到中学毕业证,降低淘汰率。学生入校后,要在八年级和十年级参加两次综合考核,每次综合考核中不管是文化还是体育成绩不过关都要被淘汰。期间,学校对八年级学生还要进行一次体育潜能考核,对那些专项运动潜能有限的学生进行淘汰,淘汰率为5%;学校对十年级学生还要进行文化中期考核,淘汰率为15%。因此,只有极少数文化课学习和运动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继续上十一年级并最终拿到中学毕业证书。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学生高中阶段的成绩就成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凭证。

三、德国对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管理与培养

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与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知识和能力密切相关。但提高教师和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德国各体协为提高基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水平所做的工作,虽然没有特别之处,却非常细致扎实,如定期邮寄训练和比赛相关信息资料,国家队教练员通过网页(训练在线)为各个年龄段青少年训练撰写建议,定期举办俱乐部基层教练员学习班等。1997年,德国制定了《教练员守则》,教练员必须签订文书,保证遵循教练员守则,既要教体育技能还要承担教育人的社会责任,要培养运动员互相融洽,互相促进,团结协作,相互激励的品德。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

德国的体育教师是公务员,经过严格的考核之后才会被录用。虽然体育教师的资格认证由教育系统负责,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在运动员启蒙阶段的突出作用,德国各体协对体育教师各种运动技能的要求非常严格,相关的培训和帮助日益增多。同时,德国各体协对派往中小学和各类训练基地以及体育俱乐部教练员的资质要求越来越严格。

(一)明确教练员的资质

在德国,教练员首先是指在专业体育俱乐部中从事运动训练指导并有一定任务的体育老师。强调教练是教育者,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就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认为,不是自己运动成绩好就可以成为教练员,作为教练员应必须做到:

保证运动员能学到知识;保证运动员的健康,避免无谓的运动伤害;创造快乐的训练氛围,使运动员愉快地训练和比赛;避免与运动员对立,使其失去兴趣,而导致转会或中止训练。

(二)教练员的等级

德国教练员的等级分为A、B、C三级。

C级包括助理教练员和初级教练员:其中助理级教练员是最低等级的教练员,主要负责群众体育指导以及教练员的辅助性工作;初级教练员主要负责对初学者进行指导;

B级(中级教练员):主要负责对大区一级的运动员进行辅导。

A级(高级教练员):既可以从事群众体育指导工作,也可以执教高水平运动队。其中执教德甲俱乐部的教练员必须是A级教练员。

除以上三级别外,德国还有硕士级教练员,它是指具有高级教练资格的教练员在科隆体育学院学习至少一年,通过考试可获取硕士学位,并最终获得德国教练员的最高级别。目前,德国国家队的许多教练都具有硕士学位,这也是今后教练员发展的趋势。在德国,教练员必须持证上岗,执照两年更新一次,促使教练员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满足竞技体育发展对教练员岗位能力的要求。

四、思考与启示

(一)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位教练,在“无材可选”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带队取得佳绩?目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在于,后备人才数量呈现萎缩趋势。而广泛的学校体育活动和各种形式的课余训练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些富有天赋的可塑之才往往首先进入学校的课余训练队伍接受培养。因此,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课余训练,否则就失去了最广泛的体育人才基础,失去了尽可能多的竞技人才储备。为此,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广泛开展。

(二)青少年运动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

伴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体育“三级训练体制”造成的学训矛盾、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等诸多问题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忽视文化教育导致运动员片面发展、学历层次低、成材率低、出路不畅、后备人才短缺等等。为了尽快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注重运动员教育的真才实学和融入社会并能立足的基本本领。强调“教体平衡”发展,在校青少年运动员如未达到规定的学习成绩要求,则必须暂停训练并失去下个赛季的参赛资格,直至达到标准。同时,学籍管理要灵活,可适当延长毕业年限,直至达到标准方可毕业。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基层教练员是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的关键

青少年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俱乐部基层教练员的知识和能力。鉴于启蒙老师、教练非同寻常的作用,必须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体校和各体育项目协会的合作,各体育项目协会必须担当起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基层教练员的指导、培训、服务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开辟训练在线网站,聘请国家队、专业队的教练员为基层教练授课指导。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基础知识,刚刚担当教练职责的新手,主要目的是将统一的训练理念引入基层。同时,各体育项目协会对青少年教练员进行培训,或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定期向青少年教练员提供咨询,帮助教练员解决训练和比赛中的实际问题,为基层教练提供信息,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