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辽宁省青少年体育管理中心 王瑞生

为贯彻《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真正的落实体教结合,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6月9日~7月2日举办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专项赴德国研修班。我有幸参加了此次研修班,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德国体育的特点

(一)政府引领目标明确

德国内政部体育局同德国16个州的体育部、各市体育局及62个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联合会在联邦政府、州、地区等3个层面对体育进行政策引领,通过体育活动,显示国家的体育成就,提升国家和民族形象,开展国际交流,促进国内民族融合,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内政部体育局还对从事奥运会项目并且成绩优异的运动员进行资助,以提高德国的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的成绩。

(二)德国奥委会的工作针对性强

德国奥委会与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德国反兴奋剂委员会是德国竞技体育的三大支柱,在德国有极大的权威性,负责组织德国备战及参加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国际大赛。德国奥委会同德国政府合作紧密,通过每年同政府部门的交流,了解政府思路,执行政府规划,带领所属的各级体育协会开展体育活动。德国奥委会在全国开设了19个奥林匹克训练基地以保障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训练,还设立了39个青少年体校来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且同100余所体育重点中小学开展合作,用于发现好的体育苗子。

(三)专业体协作用巨大

德国共有62个单项专业体育协会,隶属于德国奥委会,负责组织运动员训练,发现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训教练员,举办各级比赛,进行市场开发,对推动德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作用巨大。

(四)重视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法律保障

德国对青少年体育非常重视,但是政府把青少年体育纳入了教育的范畴,根据教育法对学生进行管理,绝对不能因为发展体育而影响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和体育平行发展。同时为了吸引全社会各阶层的青少年在不影响文化学习的情况下都来参加体育活动,体现平等,促进青少年之间的感情融合,2011年4月,德国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组织的体育活动,这为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法律和资金保障。

(五)体育氛围浓全民参与程度高

德国有8,200万人口,拥有91,000个体育俱乐部,注册体育人口2,760万,还有750万体育服务志愿者每年完成555,000,000小时的体育活动志愿服务。

(六)体育资助覆盖面广

德国体育资助基金会是民间公益性组织,目的是提高德国竞技体育成绩,对优秀运动员进行资助。它同德国内政部体育局、德国奥委会紧密合作,是欧洲最大的体育资助基金会,1967年成立以来共对德国33个奥运会项目的44,000名优秀运动员(包括211名奥运会冠军)进行了资助,资助金额达3亿5千万欧元。现在对4,500名从事奥运会项目的德国优秀运动员进行资助,年度预算1,200万欧元,这其中包括三级国家队的3,900人,还有600名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少年体校寄宿生。另外德国在各地还有30~40个地区体育资助基金会对各个层面的运动员进行资助。这些资助对德国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七)依托青少年体校培养后备人才

为了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德国奥委会设立了39所专业的青少年体校,并且为离家远的体校学生设立了55个寄宿点。德国青少年体校分为单项和综合体校两种,全都是奥运会项目。青少年体校由奥委会根据运动成绩审批,每4年审批一次,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进行下一轮审批。青少年体校隶属于教育局,包括人员工资等绝大部分经费由教育局拨付,专业体协负担一部分比赛费用。39所体校现在共有在校生11,200人,其中寄宿生1,700人,最大的寄宿点在波茨坦,有寄宿生375人。学生在寄宿点的费用主要由国家进行资助,家长只需要支付很少的费用。学生在青少年体校训练和学习,教师由教育局选派,根据本州教育法规定的课程进行文化课学习。教练员由奥委会委托专业体协选派,每天进行3到4个小时的训练。青少年体校同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每个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条件和教学条件,通过针对性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为德国的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后备人才。

二、启示与建议

通过了解德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定举国体制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走举国体制之路是我国几代体育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竞技体育才发展得如此之快,并且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随着社会的发展,举国体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改进,但是走举国体制之路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动摇不得。

(二)真正落实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如果真正落实了“体教结合”,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出现的“入口难”和“出口难”的问题,就可以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

(三)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加强基地建设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基地,办好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重要保证。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对基础体校增加经费投入,扶持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大体校教练员和传统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力度。

(四)高度重视学校体育

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他们的体质,并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五)加强交流学习

建议总局多举办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培训考察活动,使全国各地主抓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开阔思路,提高业务水平。组织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讨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整合各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整体推进体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