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钱,越来越不值钱(2)
- 保卫我们的钱包:通胀下的投资理财之道
- 纪永英
- 4056字
- 2015-08-13 16:01:48
比如,一个工薪阶层的普通人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足了房子的首付,满心希望能够住上日思夜想的新房,不料,半路杀出个通货膨胀,将房子的价格抬升了1/3。由于其他生活支出也有所增加,其中有些比买房更急迫,无奈之下,他可能拆房子的墙去补其他商品的墙,买房子的计划只能无限期推迟。
从这个角度说,通货膨胀对穷人也没有丝毫手软,甚至会令其陷入比富人还悲惨的境地。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富人面对来势汹汹的通货膨胀往往不会坐以待毙,通过购买各种资产,将财富减少的损失转嫁出去。而穷人却没有资金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
无论如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喜欢通货膨胀,都不愿意看到手中的钱币贬值。在通货膨胀引起的财富分化中,他们都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难以掌握自己的财富命运。
钱不要存银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理财这件事情上,地区不同,人们的选择也往往有所差别。
有人对京沪穗三地人的理财方式,作过以下经典总结:如果有一元钱,北京人会全部存到银行里;上海人会把一半存到银行里,另外一半进行投资;广州人则不同,他会向其他人再借一元钱,拿两元钱做投资。
与其他两个地区的人相比,北京人理财方式的保守程度可见一斑。无疑,储蓄是最传统的一种理财方式,钱存在银行里短期内最安全,但长期来看的话,则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金钱越早被使用,就越有价值,经济效用也就越高。我们将钱省下来存入银行,其终极目的无非是想通过储蓄为未来的享受创造条件。不过在通货膨胀的状况下,延迟享受的结局,很可能是减少了享受。
减少享受事小,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调,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可能不会保值增值,而且会“越存越少”。即便是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银行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但其涨幅仍旧跟不上CPI的涨幅。
2010年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1%,跨入国际通行的通胀区间。对此,《华尔街日报》为中国百姓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5月份CPI比前一年上涨了3.1%,这意味着,一年前以2.25%的年息储蓄的人们,手里的钱实际上已经缩水了一大块儿。
2010年10月21日上午公布的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0年9月,CPI同比上涨3.6%,创23个月新高。
其实,早在2010年2月份CPI同比增长2.7%,首次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时,就有人算了一笔账:以现行利率计算,如果在2009年2月将1万元定存一年,2010年2月到期后,连本带息可取出10225元。但由于2010年2月CPI同比上涨2.7%,这10225元如果用于日常消费,仅相当于一年前的9955元,比当初存入的1万元贬值45元。
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众人皆知,但是否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官方并没有用连续的数字进行证明。但是,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的是,10年前,1000元可以解决的日常生活开支,现在差不多需要5000元。
另外,即使按照官方CPI数据与存款利率相比,1978年以来,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只能勉强与CPI持平,即真实利率平均为0。如果再扣除利息所得税,平均税后利率更是低于通胀率,即税后真实利率为负。
因此,尽管30多年来人们收入增长很快,但以生活成本计算,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生活在负利率环境中,手中有钱的人更惧怕将钱存入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5月,银行存款虽增加1.08万亿,但同比少增加2528亿元,增速正在趋缓。显然,受负利率影响,人们的储蓄热情正在走下坡路。
在负利率时代,存款实际收益在缩水,少握现金,多参与投资活动,用增加的投资收益来抵御存款利率的收益损失是明智的选择。在这点上,中国人并不傻。
1999~2000年,国内发生了第一次资本大规模从银行到投资市场的“搬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统计数据,1999年7月、10月与11月均出现居民储蓄负增长,全年居民储蓄增加额比1998年减少近900亿元。此后的2000年,居民新增储蓄在5月、7月与10月也为负,全年减少高达1500亿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A股市场涨跌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上证综合指数在1999年、2000年分别上涨了19.18%、51.73%。
2006~2007年,相似的情况又再次发生。2006年,居民储蓄负增长959亿元,2007年更是高达9589亿元。其中,2007年的4月、5月、7月至10月的6个月中,居民存款相继出现负增长,2007年10月变化更为剧烈,居民存款减少超过5000亿元。
此时,上证综指涨幅更是惊人。2006年上涨幅度高达130.43%,2007年股市更是创出历史最高点6124点。
历史不是由巧合构成的,却有规律可循,银行利率低致使居民资本从银行“外逃”,投向资本市场,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这就是总结两次事件之后得出的规律。而且,在两次“搬家”事件中间,2001~2005年的上证综指表现确实较为糟糕。
对此,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作证”。根据统计局报告分析,少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主要分流到四个方面:一是股票、基金、国债、企业债和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投资,二是居民消费支出,三是房地产投资,四是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
正如经济学家白哲特所说的,“英国佬可以承受许多事情,但却承受不住2%的利率”,“当利率下降到如此微薄的水平,人们就会用千辛万苦攒下来的积蓄去投资—比如一条通往勘察加的运河、一条去沃切特的铁路、一个让死海复活的计划以及一家往热带运输冰刀的企业”。
低利率逼迫越来越多的资金离开银行,更多的投资者开始踏上寻求更高回报率的投资之路,不要犹豫,赶快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吧!否则,你只能看着别人手里的钱通过投资渐渐变“胖”,而你手中的钱却待在银行里渐渐变“瘦”。
用投资来拯救你的钱包
难以把握自己的财富命运,并不表示不能掌握。更何况这次即将爆发的通货膨胀,不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此前人们应对的经验,都可以成为今天的有效借鉴。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所面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拯救自己的钱包难不倒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
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笑话:甲与乙是好朋友,一次,两人相约周末去郊外森林烧烤。甲乙二人到达森林刚支起烧烤架,一个猎人便走过来劝告他们说:“这个林子里有黑熊,前几天刚刚咬伤了几个游客,你们最好还是赶紧离开。”
听到猎人这么说,他们表示不怕,仍然留下来继续烧烤。但是,大约半个小时后,甲越想越怕,开始有点动摇,对乙说:“要不咱们还是走吧。”乙认为好不容易来到郊外,没有玩够就离开太可惜了,遂安慰甲说:“不用怕,我们慢慢玩!”
看到乙如此镇定,甲感到很奇怪,就反问乙:“难道你比熊更强壮吗,你跑得比熊还快吗?”乙回答道:“我没有能力打败熊,也不可能跑得比熊快,但是,我只要比你跑得快就可以了。”
暂且不论乙的道德观如何,至少乙是一个头脑清晰且明白重点的聪明之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肯定不可能跑得比熊快,但只要自己比甲跑得快,就有机会逃脱。
其实,这种逻辑与我们遭遇通货膨胀时所作的选择应该一致。通货膨胀就是那头“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上,对于通货膨胀,我们大可不必斤斤计较,只要保证我们的财富增长跑过它对财富的侵蚀速度即可。
年纪不到30岁的小周,硕士毕业已三年,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工作三年的小周,现在口袋里也揣着一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积蓄。虽然只有区区几十万,与大富豪相比不值一提。不过,对于即将迈入而立之年,且面临买房的小周来说,这笔财富无疑就是为未来奠定基础的那块“基石”。而且,这块“基石”还必须坚硬无比。
尽管并没有多少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但为了捍卫自己的财富,小周也积极投身到对抗通货膨胀的阵营中来。
作为“80后”,小周的抗通胀之路走得大胆激进,颇具社会新鲜人的风格。他将手里的钱,主要配置在股票以及很多人关注的葡萄酒上。
对于现在普遍不看好的股市,小周充满了信心。虽然股指点位依然偏低,但根据以往经验,小周“赌”定:通胀年代,股票会领先开始上涨,涨幅可能会高出底部指数3~5倍。
除了股票投资之外,小周还另辟蹊径,选择了一项冷门投资—葡萄酒。投资原因源于葡萄酒的市场前景。一款“系出名门”的葡萄酒,历经橡木桶发酵、陈酿和瓶储等工艺后,随着酒龄的增加和品质的逐步提高增值稳定。一般情况下,葡萄酒的年投资回报率在8%~12%。2001年,波尔多的一款葡萄酒,发售价为每瓶300欧元,2010年已经涨到每瓶900欧元。
葡萄酒投资有高回报率,同时也能让投资者一饱口福。藏酒投资界有一种说法,如果一次购买两箱品质优良的“期酒”,等到酒成熟后,投资者可以自己先享用一箱,而另外一箱的收入足够重新买入两箱新葡萄酒。
这样既可以成功避开通货膨胀带来的高酒价,品尝到美酒,又能够获取额外收益对抗通货膨胀,小周的这笔葡萄酒投资,堪称绝妙至极。
在通货膨胀面前,我们每个个体都是渺小的,若是不想财富被卷走,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投资。只有投资,才能拯救你的钱包。
不过,投资是一种理性行为,尽管通货膨胀步步紧逼,我们也不能阵脚大乱,盲目投资。否则,不仅可能无法抵抗通货膨胀,还可能使自己的投资行为变成通货膨胀的“帮凶”。老张的例子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明。
直到今天,老张家里还有4台电视机,而且都是在1994年购买的。1994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上涨超过20%。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恐慌气氛—“只要别存钱,买点啥都行”,人们纷纷囤积“值钱的”大件商品,老张也不例外,四处奔走托关系,才买到4台电视机,然后坐等其升值。不料,随着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机价格并没有像老张预想般上涨,甚至跌得比钞票还快。承载希望的电视机很快就变成了老张心里的隐痛。
现在,每当提及这4台电视机,老张就后悔莫及:“早知道当初还不如多买点国债,当时国债的利率都达到14%!”
投资市场没有后悔药,能买到的只有教训。但无论怎样,教训都是后天的一笔宝贵财富。只是对亲历者来说,需要花钱才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