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心理小故事

和珅的“换位”思考

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乾隆是清朝一位很英明的皇帝。但是,以乾隆的英明为何还要宠幸他长达二十余年呢?

原来,和珅从小就具有一种察言观色的本领,能准确地了解到身边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尽量满足他们,从而也满足自己的需要。乾隆喜欢吟诗作赋,和珅就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来还有所唱和,令皇帝对和珅另眼相待。另据朝鲜使臣记载:乾隆皇帝每问和珅一件事,和珅不仅回答问题有条有理,还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令“上意甚欢”。

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珅的表现最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朝廷大臣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人就搞得面无血色、形容枯槁。这样知心的大臣,怎能不让乾隆皇帝对他宠爱有加呢?

心理学解释

和珅的这种“善解人意”,恰恰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同理心。和珅虽然是个贪官,但从另外一方面看,他却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因为和珅能做到急乾隆之所急,忧乾隆之所忧。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提出,同时又被译为“移情”、“同感”、“共情”等,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在与他人交流时体验到对方的内心感受,并能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当这种共情层次越高、感受越准确、越深入时,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缓解情绪状态,促进对方的自我理解和双方深入地沟通,自然就能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它还有助于发扬人们的爱心、利他、合作等良好品质。

许多心理学家每次在论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时,往往都会强调一句话:你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当事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那么他就会理解对方的一些行为,从而减少矛盾、消除误会。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

■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卡尔·兰桑·罗杰斯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方面是说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是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有句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工作中因为某件事发生了冲突,也有人说“你坐那个位置看看,也会这样做。”说的也是同理心的概念。

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

同理心不仅是为了能够理解别人,也是为了能够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是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并且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能够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因此,一旦具备了这种同理心之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

智慧点拨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双方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体谅、倾听、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对你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就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变得非常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