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轨迹(2009~2012年)
- 董云庭著
- 1399字
- 2020-08-28 10:08:21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含义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求在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方面实现融合,而且需要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宏观社会层面实现融合,以促进生产力解放,提升社会生产效率,转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衡量指标
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衡量指标不同,两化融合更多体现的是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升。在产业结构上,未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整体经济增长和工业增长将更依赖于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内部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的提高。在产品结构上,信息资源(知识)的生产与消费将超过物质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以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生产与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主要的生产与消费形式。在就业结构上,信息和知识工作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知识的迅速传播和普及,企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量会不断减少,更多的就业人口将转向从事信息处理工作、知识性工作和管理工作。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
1.微观企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使企业从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各环节实现信息化,即推进研究设计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一体化、节能降耗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研发与设计信息化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组织在一起,提升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缩短工艺技术的准备周期,增强个性化产品的供给能力。生产装备数字化通过改进制造装备的检测水平、监控水平、运动控制水平和过程控制水平,提升生产工艺水准和自动化水平,克服时空限制,缩短工艺技术准备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产过程一体化通过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利用物质资源的消耗,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个性化的生产和服务能力。经营管理网络化通过财务管理系统等工具,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打破过去基于物流的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变组织间的业务流程形式,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能源消耗,增强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需求。
2.中观产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信息化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融合,其中重点是工业领域的融合,目的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形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加快产业融合,催生新兴产业形态,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升级转型,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推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3.宏观社会层面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宏观社会层面的融合,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融合,促进生产力解放,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活模式融合,产生新的生活模式,进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促进信息文明最大限度地传播,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观念与思维模式,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