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市面上出现了一本署名“朱光潸”的书,书名、封面设计,甚至字形、位置都与朱光潜的书很接近,更让人吃惊的是,这本书居然也有一个副标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著作的副标题只少了一个“第”字。
李逵遇上“李鬼”,朱光潜会怎么办?他没有隔空掀骂战,也没有通过出版社揪出那位“朱光潸”,而是提笔给对方写信。首先请朱光潸原谅,说明自己误将此书当成自己的作品了。接着,朱光潜以读者的身份与对方交流,最后,朱光潜通过回溯写这本书的情形,委婉地提醒对方“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值得一提的是落款,朱光潜没有直接署名,而是用“几乎和你同名同姓的朋友”,既是一个小幽默,又给对方留了最后的尊严。《申报》发表了朱光潜的这封信。
朱光潜曾经说过,“唯有善于与他人相处,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
因为朱光潜的这种体贴与善解人意,让他虽然在各个领域、人群间穿梭,但却始终保持着快乐与幸福;而这种良好的心态,也让他能更投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翻译事业中。
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是体贴他人?其实很简单,就像朱光潜老先生那样善于欣赏他人、宽容他人、给予他人最大的善意。有效沟通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善解人意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关键。
北大情绪管理SPA:
要做到善解人意,就要有丰富的洞察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及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在他人忽略时善意地提醒他人。善解人意的能力并非是天生而出,而是由后天训练获得的。
(1)善解人意
首先要有足够的善意,要学会“将心比心”,充分体谅别人的处境,才能洞悉别人需要什么帮助,要避免做什么才能避免对别人的伤害。
(2)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
北大学子大多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似乎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我们的老师。在生活中他们也是一个合格的聆听者,无论对方的水平如何,他们都会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讲话,适当地用肢体语言表达对他人的关注与理解,至少让对方能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们也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
(3)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即使在与人交谈时并不顺利,也要避免自己语言过激,要充分认识到对方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要从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出发点讲话,尽可能替他人着想,与他人在思想上聚焦。另外,不揭人短,不仅是维护别人人格尊严的需要也是个人风度与修养的体现。
5.生活从不缺少麻烦,如何选择很关键
我们经常说获得幸福与快乐是一种能力,那些从北大走出来的人,并非有什么诀窍,也不是很少遇到困难,而是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面对问题的态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遇到的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会面临许多突如其来的困难,我们固然不能逃避问题,但却可以决定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与心情。比如,同样是悲伤是失恋,我们可以沉浸在失去所爱的悲伤中,也可以想“对方失去的是一个真爱他的人,而我失去的是一个不爱我的人,相比对方,我更幸运”,如果有如此的心态,很快就能释然,鼓起勇气,重新寻找真爱,也才有重新幸福的可能;假设在职场上遭遇昔日好友出卖,也可以安慰自己“幸亏他是现在出卖,这个损失还能承担,如果在以后,损失会更大”。我们的大度也许会换来对方的愧疚,也会让更多人愿意与我们合作。
萧伯纳有句名言:“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无论我们是悲是喜,太阳照样会每天升起,世界不会为自己停留,而且还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在改变。所以,我们与其害怕、抱怨、逃避问题,不如换个角度与思维去应对突发事件。许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转换一下自己的角度,许多坏事就会变成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当我们遇到无法避免的痛苦与困难时,如果我们只看到事情糟糕的一面,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以及导致其他问题的产生,因此,尽快改变自己的思考角度与思维方式是最好的选择。
90后男孩张天一,是北大法学院硕士。2014年,从北大毕业后,张天一即将结束他在北大的硕士学习生涯,也与其他毕业生一样,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张天一也曾经像其他毕业生一样,想过奋斗几年,然后留在北京,于是,他积极参加求职类的节目,比如比较红的《非你莫属》,虽然他对老板们的提问游刃有余,却因此给人留下了不切实际的印象。
张天一把这些失败经历,看成对自己的警醒。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这个从来不喜欢问“为什么”的男孩开始了思考。直到半年后,他与一位驾校教练的对话,让他放弃了普通人眼中北大法学院硕士“应该的选择”,开了一家家乡风味的米粉店。
当张天一认为就业形势不好的时候,教练却表示,自己小学毕业,找工作不是问题,无论是做驾校教练还是开出租,甚至去建筑工地搬砖,他都能拿到张天一理想的工资。教练的话,让张天一重新思考自己对工作的定位:如果找工作的定位仅仅为了谋生,那他有无数种选择。张天一最终选择做米粉,他说:“北京不缺律师,但缺好吃的粉。”他要开米粉店,首先要打破的是自己内心的约束,还要面对亲友、周围人的不解:你是北大法学硕士,你就应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跟自己身份“匹配”的事情。张天一在各种考虑以后,觉得做一碗让大家吃得开心、放心的米粉,可能比做一名律师,更适合他。
经营自己的米粉店,张天一并不轻松,他既是老板也是小工,做米粉、上菜、招呼客人、收拾碗筷、做宣传……都需要他亲力亲为。这些经历,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少了当初的桀骜不驯,多了一份淡定平和。
张天一开米粉店的行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邀请他与他的合伙人去录制节目,这对于他、他的米粉店都是一个宣传的大好机会,但因为要经营米粉店,他放弃了,因为对于现阶段而言,经营好米粉店,就是他的事业,他必须投入全部精力,一切以米粉店为中心。
正如张天一所说,当他决定做餐饮、决定开米粉店的那一刻,他打破了自己内心的约束,就算是成功了。其实,张天一成功,还在于他在面临失败时,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没有他在求职节目上的失败,他就不会认真审视自己,也不会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他没有颓废、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别人的评价而降低要求,而是选择体验另一种人生,他也因此领悟到:“去开一个餐馆,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就像《寿司之神》里卖了一辈子寿司的二郎,因为尊重职业,所以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大概我的人生目标,就算是实现了。”
遇事学会灵活变通,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是一种智慧,也是让自己情绪变好的良方。多经历几次挫折与失败,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只要我们摒弃不良情绪,保持足够的冷静,就能真正想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把困难变成机遇。
生活从来不缺少麻烦,别以为北大人就会顺风顺水,其实他们遇到的问题要比普通人的复杂难办得多,只是他们懂得如何选择,不会让情绪向更糟糕的境地发展。
北大情绪管理SPA:
在遇到问题、情绪不佳时,为了避免陷入“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境况里,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1)暂时将问题放下,不反复纠结其中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北大人会选择暂时搁置,避免反复纠结于其中。这种不想,只是让自己尽快冷静下来,以便能转换思维,从而让自己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陷在情绪之中,看问题很容易偏激,只有跳出思维的框框,冷静地分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避免胡思乱想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
情绪糟糕时,可以选择没事找事的方法,让其他事情占据自己的思维,等忙完其他事情后,再回头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就比较从容了,更有可能在忙碌其他事情时,灵感突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明智的“止损原则”
这是北大人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如果一件事耗费了太多心力与时间,却收获甚少,且让自己疲惫不堪,那么就需要换种思维方式去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放手。人生在于体验,更在于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另一种人生。
(4)不要有意放大事态
如果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习惯性地把事态放大,比如胃痛,就想到胃癌;朋友一句不满,就想到断交……这种事态的放大,只会让自己糟糕的情绪占据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章情绪排毒:做自己的主治医师
1.适度宣泄,治愈为限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业、事业、家庭上的各种压力,几乎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如悲伤、愤怒、失落、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侵扰,只是由于处理方式不同,所受到的侵害程度也不同。读过北大的人都很清楚负面情绪的危害,所以决不允许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他们要做自己的主治医师。
消极情绪跟积极情绪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出现消极情绪不可怕,但我们一定要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方式来疏导、宣泄情绪,否则,方法不当,不仅无益于调整个人情绪,甚至还有增添更多情绪“后遗症”的可能。比如,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位农民工因为没挣到钱,而把街上的自动取款机当作发泄对象。最终,他被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判了刑。可见不当的宣泄方式所引发的后果,往往是我们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承受得住负面情绪的长期侵扰,心理学家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发现在治疗过程中,但凡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的精神发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的好转。所以,他们认为,只有净化了积郁的不良情绪,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实,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一个懂得适当发泄心中不满的人更容易达到心理的健康与平衡。在北大,很多心理学教授鼓励学生们自然宣泄,有气就发泄出来,别闷在心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毫无顾忌。毕竟,在人际关系学看来,发脾气是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才是最好的。
针对个人而言,宣泄方式本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合理的、适合自身的宣泄方式。例如,有些北大学生喜欢通过剧烈运动宣泄情绪,他们会在操场上疯狂地跑上几圈,或是痛快淋漓地踢一场足球比赛;还有些学生喜欢听摇滚乐,或者参加各类音乐节,跟随音乐的节奏忘掉烦心事;也有些北大女生会选择安静一些的宣泄方式,如找闺密倾诉,或是躲起来大哭一场……总之,在北大,几乎每个人都懂得合理宣泄情绪,很少见到北大学生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据传,香港艺人容祖儿的发泄方式很特别:当感觉自己压力大、精神疲惫时,她就会对着家里的马桶大声喊:“我好烦!我好累!我想休息,能不能给我几天假啊?我好想好想休息!”直到感觉消极情绪被马桶冲走了,她才走出卫生间,呈现给人们的又是她积极开朗的笑脸。
多么有意思的宣泄方式啊,再来看看北大学生王志红是如何宣泄情绪的吧。
通过自学考试进入北大的昔日打工妹王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我由一名辍学三年的特区打工妹重返校园圆梦时,我坚信命运将出现奇迹。北大正是上苍赐给我的一份厚礼。”
我们佩服王志红不屈服于命运、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改变王志红,让她最终踏入北大校园的竟然跟她打工时的一个习惯密不可分。
高中辍学后,王志红在同乡的引荐下进入一家日商独资企业,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日资公司的管理以严厉苛刻著名。闭路电视监视着工人的一举一动,上班时间不能说话,连上卫生间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常常需要小跑前进。即使是休息时间,员工们也不能私下过多交流,只能每天小心翼翼地度过。王志红与工友们虽然都感觉到他们丧失了人的某些自由,但家里等着发工资后寄钱回去,也只能忍着。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志红封闭了自己,她觉得自己成了绝缘体,无处倾诉,不被理解,完全与外界隔绝了,她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肯定要崩溃。后来,她找到了一个倾诉心思的办法,那就是写日记。她开始埋头写日记,刚开始都是倾诉自己生活的辛苦,不如意。写过之后,她感觉好像卸下了心里的重担,轻松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笔下不再全是对现实的抱怨,开始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展望。这时,她迫切地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她再把情绪付诸笔端时,已经不再是为了写日记,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她开始向报刊投稿。
投稿虽然不顺利,但王志红只要想到有人在读她的故事,知道她的经历,她就感到轻松了许多。她的文字虽然很少发表,即使发表也常常被改得面目全非,但却因此结识了一些热情的编辑与作者,他们同情王志红的遭遇,积极地替她出谋划策重新规划人生。在他们的鼓励下,王志红最终决定:辞职,回家复习,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