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家族企业何去何从?
- 豪门兴衰:香港商业百年
- 杜博奇
- 1616字
- 2014-10-22 16:09:23
2012年初的时候,香港商界爆发了一轮豪门纷争高潮,郭氏三兄弟内讧将家族企业接班与传统推入公众视野。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探讨香港商业豪门兴衰,不失为对大陆企业家的一种借鉴。
我们遍览香港商业史,从中选取了贸易、船运、博彩、电影、电视、地产等几大具有代表性和通俗性的行业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兴衰成败,试图揭开华人企业创建、兴盛到衰落的秘密。
一百年来,一些行业日落西山,一些行业几度春秋,一些行业风头正盛,行业中沉淀了太多的故事。没有永远的繁荣,也不存在永恒的萧条,商业成败的秘密蕴藏其中,而历史自己不会告诉后人答案。100多年前马应彪在香港创办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到如今李嘉诚掌握偌大的全球商业帝国。无论事业大小,曾经何等辉煌,到头来人们仍不可避免经受传承难题。
一百年间,商业环境、经营理念、传承方式,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停滞不前,什么又在倒退?
从长远看,家族企业存在去家族化倾向。福特、杜邦、IBM、J.P.摩根、……这些遍及各行各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均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但对于华人家族企业而言,这一过程注定艰辛。
这听起来像一个悖论——一个具有无上权威的父亲创建了非凡的家族企业,最后却无法避免子孙后代为分家析产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最终许多企业不是死于外部竞争,恰恰败于内部危机。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香港张祝珊家族因家产之争导致四兄弟失和,不但家族企业大受摧折,还将会德丰大股东地位转让包玉刚,张家从此一蹶不振;包玉刚无子,只能将家族企业分割为四分,分给四个女婿;王德辉、龚如心夫妇同样无子,引来外人对华懋集团的觊觎;远东集团创始人、前亚洲电视主席邱德根将继承权传给二房幼子邱达根,激发耿耿于怀的大房子女抢班夺权,远东集团由此衰落,亚洲电视也因此易手林百欣、郑裕彤,但林百欣、郑裕彤家族交接班亦崎岖坎坷;至于郭炳湘、郭炳江、郭炳联兄弟纷争更是将新鸿基地产拖入未知险境。
实际上,接班一直是家族企业成长的瓶颈。波士顿家族企业研究协会的数据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30%的家族企业能够成功传到第二代,10%能够传到第三代,能够传到第四代的仅剩3%。
那么,对于华人家族企业来说,是无为而治,等待命运叩门,还是“向死而生”,追寻长青的答案?
福特公司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亨利?福特与埃兹尔?福特一起组建了福特基金会。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它显然比个体生命更为长久、顽强。与其说为了避税,不如说是家族发展的需要,洛克菲勒家族、卡耐基家族都是通过基金会获得更加强大、稳固、持久的地位。
企业可以传承、财富可以继承,能力、关系、人脉……这些隐性资源,却很难在后代中获得延续。实际上,这正是企业接班,家族延续的难点所在。这种隐性资源往往随着接班而加剧流失。无论J.S·摩根,J.P·摩根,还是亨利·福特,在言传身教的同时,总是想法设法把关系和人脉介绍给下一代,将他们推向政治、商业、文化的主流舞台,以图进入上流社会的小圈子。当然,比起这种建立在私人基础上的人脉关系,基金会这个机构的作用更加广泛高效。
在华人世界,慈善传统源远流长,但以基金会形式做慈善,非邵逸夫、李嘉诚二人莫属。
邵逸夫、李嘉诚分别在1973、1980年建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这两个时点也是他们事业步入高潮前夕,基金会的作用不止“锦上添花”,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慈善获得政府认可。李嘉诚将三分之一资产注入李嘉诚基金会,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与他共同管理基金会,共同分享这一资源。而100余岁的邵逸夫却因婚姻问题与子女失和,落得无人接班的结局。
如今李嘉诚的“退而不休”与大陆企业家,方太集团创始人茅理翔的理念不谋而合。
茅理翔是家族企业拥泵,他有一套著名的接班理论:“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比茅理翔小一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则致力于去家族化,2012年把美的交给方洪波,而不是儿子何剑锋。与他们同时代的宗庆后、尹明善、鲁冠球、梁庆德等人也到了部署接班的年纪,他们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