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国外篇(7)
- 风险博弈:金融危机中风云人物的财富之道
- 贾文
- 824字
- 2016-12-13 11:37:45
他1930年8月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小时候经常沉溺在股票和数字的“游戏”中。他从5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生意,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倒卖二手高尔夫球、出租弹子球游戏机;11岁时就开始接触股票,并买了生平第一张股票。
后来他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财政、金融,并有幸在哥伦比亚大学投身于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格雷厄姆坚持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这些对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影响很深。
32岁那年,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把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在他的经营下,他个人的财富和他掌管的公司的财富都在剧增。到了1966年,美国的股市牛气冲天,巴菲特的股票飞涨,但他没有因股票大涨而欢心,也没有因为牛市①的到来而兴奋,相反,他很不安。很多投资者认为可以在股票的牛市进行投机,大发横财,但是巴菲特认为股票的价格应该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投机的基础上。他找不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在他人贪婪时他很恐惧,最终在公司创下历史上最好成绩时,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几乎所有的股票,隐退了。
他隐退的第二年,美国就爆发了股灾,并且股市低迷一直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很多人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媒体不断爆出投资者跳楼自杀的消息。而那时,巴菲特早已逃身“市外”。
正如他在1966年表现的那样,当股市一片欣欣向荣之时,他坐立不安。在公司创下历史上最好成绩的时候,他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几乎所有的股票隐退。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就在他隐退的第二年,股市一路下滑,终于爆发了美国股灾,而那时他早已逃身“市外”。
股灾爆发后,美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和低增长的“滞涨”期,投资者对金融的恐惧致使投资行为冷却了下来。巴菲特有一次一反常态,极度兴奋,他看到了发财之道——市场上尽是低价股票。于是,他悄悄投资了《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十年后,他投入的1 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